2025-02-24 | 中央社
梅爾茨複製川普商人形象 選後急救德國經濟
德國大選落幕,將成為下屆總理的梅爾茨是位身價過億的政治人物,他競選期間承諾重振經濟,主張砍環保與社福預算,減少政府開支。然而選後執政聯盟組建困難,改革能否落地,仍取決於未來聯合內閣協商走向。
德國最大在野黨聯盟─基民盟/基社盟(CUD/CSU)以28.8%支持率成為國會最大黨,主席梅爾茨(Friedrich Merz)將成為下任總理,掌舵國家未來4年方向。
梅爾茨重返政壇前,在美國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等私人企業擔任要職,數十年來活躍於金融與企業界,2018年宣布回歸政壇後,「億萬富翁」的形象深植人心。
去年11月,因預算喬不攏,現任總理蕭茲(Olaf Scholz)閃電解僱聯合內閣成員、自民黨籍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執政聯盟瓦解,德國提早舉行國會大選。
受烏俄戰爭能源價格飆升、工業脫碳政策等多重因素影響,德國製造業受衝擊,經濟成長連年下滑,面臨景氣寒冬。
代表基民盟(CDU)與姐妹黨基社盟(CSU)角逐總理的梅爾茨,因此自選戰開打以來,即以「企業家」形象自詡,主張未來不管是社福還是氣候,規劃政策前的首要考量的只有「如何提升德國核心競爭力、拯救德國經濟」。
除了傳統政黨選前必須公布的政策白皮書(Wahlprogramm),梅爾茨更進一步提出上任後立即推動的「百日計畫」(Sofortprogramm),試圖以企業經營思維,為德國經濟注入強心針。
該計畫重點包括廢除監管企業人權與環保合規義務的「供應鏈法案」、取消德國必須在2045年前將總耗能量削減45%的「能源效率法」等綠黨(Greens)過去主推的工業脫碳政策。
他也主張削減社會福利與收緊移民規範,計畫縮減提供給失業者的「公民金」(Burgergeld),以鼓勵失業者重返職場,並收緊家庭團聚移民標準,強調未來移民政策將以「勞動力需求為優先考量」。
川普上任後執行政府瘦身,梅爾茨在「百日計畫」中則宣布執政後將減少一半「政府特別代表」人數,以減少政府開支、加速行政效率,避免對企業造成不必要的監管。
政府特別代表(Regierungsbeauftragten)的設立,原意是讓國家在制定特定政策時,能作為政府與民間機構、國際組織的橋樑,必要時也負責跨部會溝通協調,近年卻遭致不少批評。
根據聯邦內政部數據,2022年到2024年間,蕭茲政府將特別政府代表由約200增加到300人以上,相關支出則從4900萬增加至7000萬歐元(約台幣24億)。
其中「酷兒(多元性別)」、「反羅姆人歧視」、「動物保護」特別代表,更被極右翼另類選擇黨(AfD)與極左「莎拉瓦根克內希特聯盟」(BSW)點名浪費納稅人的錢,在聯邦議會提案,要求刪除這些為促進少數權益所增設的職位。
然而德國是內閣制國家,這一連串以節省開支與刺激德國經濟為目標的改革措施,在選後不是由梅爾茨說了算,是否能逐一落地,仍須等待選後的組閣協商。
根據大選結果,基民盟/基社盟未衝高得票率,原梅爾茨屬意2選1組閣的社民黨(SPD)及綠黨,因民眾不滿其施政表現,支持率也大幅萎縮,流向政治光譜更左的左派黨(Die Linke)與莎拉瓦根克內希特聯盟。
未來梅爾茨恐需再多找一黨執政夥伴,組成更難穩定的3黨聯合內閣才能取得國會絕對多數。
德國之前有一天到晚協商談判失敗、國家預算談不攏的蕭茲執政聯盟前車之鑑,後有取得國會第二多席次、行動難以預測的極右翼政黨虎視眈眈,梅爾茨上任後是否一如他選前塑造的形象,順利將德國工業與經濟拉出泥淖,仍待考驗。
德國最大在野黨聯盟─基民盟/基社盟(CUD/CSU)以28.8%支持率成為國會最大黨,主席梅爾茨(Friedrich Merz)將成為下任總理,掌舵國家未來4年方向。
梅爾茨重返政壇前,在美國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等私人企業擔任要職,數十年來活躍於金融與企業界,2018年宣布回歸政壇後,「億萬富翁」的形象深植人心。
去年11月,因預算喬不攏,現任總理蕭茲(Olaf Scholz)閃電解僱聯合內閣成員、自民黨籍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執政聯盟瓦解,德國提早舉行國會大選。
受烏俄戰爭能源價格飆升、工業脫碳政策等多重因素影響,德國製造業受衝擊,經濟成長連年下滑,面臨景氣寒冬。
代表基民盟(CDU)與姐妹黨基社盟(CSU)角逐總理的梅爾茨,因此自選戰開打以來,即以「企業家」形象自詡,主張未來不管是社福還是氣候,規劃政策前的首要考量的只有「如何提升德國核心競爭力、拯救德國經濟」。
除了傳統政黨選前必須公布的政策白皮書(Wahlprogramm),梅爾茨更進一步提出上任後立即推動的「百日計畫」(Sofortprogramm),試圖以企業經營思維,為德國經濟注入強心針。
該計畫重點包括廢除監管企業人權與環保合規義務的「供應鏈法案」、取消德國必須在2045年前將總耗能量削減45%的「能源效率法」等綠黨(Greens)過去主推的工業脫碳政策。
他也主張削減社會福利與收緊移民規範,計畫縮減提供給失業者的「公民金」(Burgergeld),以鼓勵失業者重返職場,並收緊家庭團聚移民標準,強調未來移民政策將以「勞動力需求為優先考量」。
川普上任後執行政府瘦身,梅爾茨在「百日計畫」中則宣布執政後將減少一半「政府特別代表」人數,以減少政府開支、加速行政效率,避免對企業造成不必要的監管。
政府特別代表(Regierungsbeauftragten)的設立,原意是讓國家在制定特定政策時,能作為政府與民間機構、國際組織的橋樑,必要時也負責跨部會溝通協調,近年卻遭致不少批評。
根據聯邦內政部數據,2022年到2024年間,蕭茲政府將特別政府代表由約200增加到300人以上,相關支出則從4900萬增加至7000萬歐元(約台幣24億)。
其中「酷兒(多元性別)」、「反羅姆人歧視」、「動物保護」特別代表,更被極右翼另類選擇黨(AfD)與極左「莎拉瓦根克內希特聯盟」(BSW)點名浪費納稅人的錢,在聯邦議會提案,要求刪除這些為促進少數權益所增設的職位。
然而德國是內閣制國家,這一連串以節省開支與刺激德國經濟為目標的改革措施,在選後不是由梅爾茨說了算,是否能逐一落地,仍須等待選後的組閣協商。
根據大選結果,基民盟/基社盟未衝高得票率,原梅爾茨屬意2選1組閣的社民黨(SPD)及綠黨,因民眾不滿其施政表現,支持率也大幅萎縮,流向政治光譜更左的左派黨(Die Linke)與莎拉瓦根克內希特聯盟。
未來梅爾茨恐需再多找一黨執政夥伴,組成更難穩定的3黨聯合內閣才能取得國會絕對多數。
德國之前有一天到晚協商談判失敗、國家預算談不攏的蕭茲執政聯盟前車之鑑,後有取得國會第二多席次、行動難以預測的極右翼政黨虎視眈眈,梅爾茨上任後是否一如他選前塑造的形象,順利將德國工業與經濟拉出泥淖,仍待考驗。
最新國際新聞
-
-
俄羅斯外長:和平協議需符莫斯科利益才會停戰
(28 分鐘前) -
德AfD成第2大黨 魏德爾為創黨首位總理候選人
(31 分鐘前) -
俄駐馬賽總領事館遭爆炸攻擊 法國外交部譴責暴行
(39 分鐘前) -
中國軍艦鄰近澳紐掀憂 恐迫使澳洲檢討對中關係
(53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