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4°
( 14° / 13° )
氣象
2025-04-02 | 中央社

台灣文化躍上美國繪本 台裔金立葳施展童年魔法

台裔美籍作家金立葳繪本「奶奶的山」,描寫台灣祖母帶美國小女孩踏上返台旅程,用孩子眼光看見詩意台灣,「一個擁抱、一個零食,一點一滴都充滿魔法」。

42歲的金立葳(Livia Blackburne)擁有傲人學歷,畢業於哈佛大學生化系,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獲得認知神經科學博士學位;但她現在的身分是作家,奇幻小說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近年跨足童書繪本,把童年對台灣的記憶轉化成彩色書頁。

金立葳在台灣出生,5歲隨家人移居美國。她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回顧成長過程,儘管早已「美國化」,至今仍與台灣有深厚的感情,源於「家人是最佳嚮導,透過他們,我重新與台灣連結,讓我記得台灣是多麼美好的地方」。

美國社會是移民大熔爐,各族裔努力爭取文化能見度。出版市場上多元文化主題常見,但以台灣為主題的作品稀少,童書繪本更罕見。

金立葳4年前出版「我夢見婆婆」(I Dream of Popo)就是重要一步,呈現台裔5歲小女孩移居美國之後,越洋對台灣外婆的想念,台式生活場景躍然紙上;新作品「奶奶的山」(Nainai's Mountain)仍從孩童眼光出發,但這次是奶奶帶著小女孩遊台灣。

金立葳寫奇幻小說,成為暢銷作家,轉戰童書繪本領域,進入一個不同的世界。

她生動形容:「寫小說像建造一艘大船,耗時好幾個月,你要拿著大塊木頭,在太陽下敲敲打打。花很長時間,終於有一部龐大作品。創作繪本較像在瓶子裡造船,你需要一個鑷子,你要看很細節的東西,把一個很大的想法裝進一個小小的容器裡。」

故事描寫來自加州的小女孩第一次踏上台灣,儘管帶著時差與不安,但在奶奶的帶領下,漸漸走進台灣的街道、山間,也從奶奶口中回顧上個世代的童年記憶。

台灣社會在幾個世代內經歷巨大變化,這本童書可見縮影。金立葳分享,她為了寫作訪談父母,寫進書中成為幾個深刻的場景,例如父母孩童時期,街上有三輪車,那時為了省錢,全家人擠進一台三輪車搭去看電影。

故事中奶奶帶著小女孩,從都市進入鄉間,從摩天大樓到三合院、香腸攤、早餐店。金立葳印象最深的是香腸攤的彈珠台,「如果打贏,你可以免費贏得一根香腸」。

上一本繪本寫自己5歲離開台灣之後的故事,這本則是一場想像力實驗,寫書時女兒還沒去過台灣,近期金立葳打算帶著8歲女兒回台灣。她說,儘管女兒是第一次到台灣,但她相信家人是最好的嚮導。

金立葳回顧自己的經驗,在美國生活多年,回到台灣很多東西都不習慣「天氣很熱、蟑螂會飛,我的中文不如從前,看不懂招牌」。但她說,因為台灣的家人,使她重新與台灣連結,記得台灣的美好。

從祖孫的感情、孩子的眼光出發,金立葳用跨文化的故事呈現感情議題。她說自己創作故事,經常從情感出發,這本書呈現的是孩子在祖母懷抱裡的安全感,無論是觸摸、擁抱與耐心的解說,一點一滴都是愛。

比喻寫小說如建造大船,金立葳在繪本的瓶中船裡,留下記憶深處的感動細節,源於童年與婆婆的互動,以及自己身為母親與女兒的情感,「當你是個孩子,你會用比較單純的方式想事情,一點一滴都像是魔法,一個擁抱、一個零食,我都試著寫進作品裡」。

她說,自己會成為奇幻小說作家,因為年輕時愛讀小說,自從有了女兒,開始大量讀繪本,每年讀上百本兒童繪本,發現無論讀者是大人或小孩,繪本是很美的藝術形式,「希望藉此分享我的文化,給美國和全世界的人們」。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