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4-14 | 中央社

英國台灣新電影專題 影人陳坤厚看見交流新契機

高齡85歲的台灣新電影運動知名導演、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陳坤厚近日首次造訪英國,出席英國電影協會專題影展。他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電影是讓各國認識台灣、促進交流的有效媒介,走訪英國也讓他深感,台灣可以為電影做得更多。

成立於1933年的英國電影協會(BFI)是英國最具規模和代表性的影視推廣機構,蒐藏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設有圖書館、多媒體資料中心,以及有數個放映廳的2大影城,每年並舉辦英國最大規模影展「BFI倫敦電影節」(BFI London Film Festival)。

與台灣的文化部合作,BFI於3月至4月底,在BFI南岸影城(BFI Southbank)推出長達一個月的台灣新電影專題,放映15部作品,陳坤厚及「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創辦人、導演黃玉珊應BFI邀請,赴倫敦與觀眾和專業影人交流座談。影展並於12日舉辦研討會,多角度探討1980年代的台灣新電影運動,擔任與談人的黃玉珊從女性主義視角,解析台灣電影產業發展軌跡。

陳坤厚在數場放映擔任映前導讀人、或參與映後座談,回應觀眾提問。11日晚間,影展放映陳坤厚1985年的導演作品「最想念的季節」,有英國觀眾詢問,飾演男主角的李宗盛是否確實如簡介所述、是台灣當時的「流行音樂巨星」。這名觀眾好奇,李宗盛看起來「呆呆的」,這是不是導演刻意製造的形象反差。

陳坤厚幽默回應,李宗盛確實「傻傻的」,否則不會答應朋友請求、擔綱男主角,「好朋友就是拿來陷害的」。不過,陳坤厚說,在錄音室,李宗盛就是「霸王」、才氣縱橫。「最想念的季節」是李宗盛唯一的電影演出作品。

陳坤厚話鋒一轉,談到在台灣新電影時期,志同道合的影人以多元形式相互支援是常態,「最想念的季節」即可見現任文化部長李遠當時客串演出的身影。

有觀眾詢問,為何台灣新電影似乎常聚焦於平淡的日常生活。陳坤厚回應,他常說,「絕對不要閉上眼睛,否則會錯過許多美好」;「用心」看世界以及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可以得到很多美好,而這些美好往往隱含於日常。

陳坤厚提到,他將日常生活細節與場景搬上電影螢幕,國外觀眾也可藉此認識他生長的地方、看見台灣的「可愛」之處。

「最想念的季節」改編自女性作家朱天文的作品,敘述一名與已婚男性上司發生感情、因此懷了孩子的20多歲女性劉香妹在選擇結束這段關係後,試圖為肚中的孩子找一個可以掛姓氏的「假爸爸」,且雙方必須簽約,議定一年後離婚。

劉香妹有正職工作,支出不需仰賴男性,有自己的社交圈,獨立自主、不受世俗觀念束縛,與台灣傳統女性形象有明顯差距。

陳坤厚坦言,他當時想拍的,正是有能力和勇氣「自主人生」、「活出真正自我」的現代女性。韓裔策展人趙賢真(Hyun Jin Cho,音譯)則告訴中央社,她為此次台灣新電影專題選片有兩大原則,第一是引介英國觀眾相對不熟悉的台灣新電影導演及其作品,第二是優先挑選改編自女性作家文學作品的電影。

趙賢真說,台灣新電影在國際間備受肯定,導演則以楊德昌和侯孝賢最為人知,但還有許多重要導演和作品值得更多人看見,這也是為何影展名稱提到「多元聲音」(Myriad Voices),而能邀請到陳坤厚和黃玉珊當面與觀眾和影人交流,更是別具意義。

台灣新電影蓬勃於1980年代,是以導演和編劇為核心的電影改革運動,作品以寫實風格為主,題材貼近現實社會並探討台灣歷史議題,對台灣電影語言和創作方式的發展影響深遠。

趙賢真說,這些約40年前產出的作品至今依然有股奇特的「當代感」,這或許是因為當時的台灣社會快速變動、處於現代化的開端,而導演們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洞察力、同理心和溫厚情感,細膩、精準捕捉大時代洪流下,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生活方式、城鄉差異,這樣的人文關懷即便歷經時間流轉,仍能獲得觀眾共鳴。

趙賢真並提到,雖然台灣新電影導演多為男性,但他們關心女性的社會角色、以及台灣社會對女性的看法改變。她認為這些男性導演有特別的情感能力,了解「訴說女性故事」和「從女性角度說故事」的重要性,與女性主義的精神不謀而合,而這也讓他們樂於與女性作家頻繁合作。

陳坤厚告訴中央社,影展選片的專業和細膩度讓他驚喜,片單多面向呈現、幾乎涵蓋整個新電影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及新電影核心意旨。

陳坤厚說,電影可讓各國觀眾在短時間內認識、體會台灣的生活、情感及社會現象,是非常好的雙邊交流媒介,期待未來在國際間能有更多類似活動舉行。

問他台灣是否可能再創如當年新電影般的浪潮,陳坤厚說,「有機會」。

他說,台灣有導演人才,部分導演和當年的新電影世代一樣,關注台灣面臨的新議題,但差異或許是現在被容許的學習、觀察和醞釀時間不如以往,如今凡事講究速度,這可能對創作的「情感深度」造成影響。

陳坤厚十分期待運用電影的力量促進各國對台灣的認識,但他也分享,此次來英國實際上是場「相互學習」之旅。

他說,親自走訪,才發現BFI不僅保存、推廣電影十分用心,周邊經營也頗富巧思。他提到BFI附設、對外開放的酒吧、餐廳和咖啡館,為喜愛電影的人及業界人士提供優質的聚會交流場所,也為一般民眾創造可自然而然親近電影的空間,讓電影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

陳坤厚指出,鼓勵交流、為交流塑造良好環境,有助產業進步。他說,台灣可以為電影做得更多,而很多事情「可以做得更好」。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