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2° / 21° )
氣象
2025-04-26 | 中央社

歷史學者王笛寫茶館 英文版得獎簡體中文版難產

以研究中國微觀歷史著稱的學者王笛說,中國人過分渲染宏大敘事,「太崇拜帝王,造成我們對權力的崇拜」。對於其有關成都茶館的獲獎著作在大陸遲遲無法出版,他強調過程雖波折,但簡體字版一定會出。

出身於四川成都的王笛,曾在美國執教多年,現為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講席教授。25日晚,他在上海的講座中說,「人人都是歷史學家」,寫下個人的家庭、故事,很多年後就是很珍貴的歷史紀錄。

他以2023年出版並引發話題的「我在北京送快遞」一書為例,表示中國有千萬個快遞員、外送員,如果大家都不寫這些經歷,也不去碰觸過度勞動的研究議題,多年後快遞行業可能會被淘汰,哪怕曾經有上千萬人從事這樣的行業,相關記憶也可能消失。

他說,過去中國人過分渲染宏大的敘事,覺得歷史一定是偉人、英雄寫的,但是他認為真正推動歷史進步的是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思想、繪畫、工藝,不是普通人的嗎?」

王笛還認為,帝王在中國歷史上造成的破壞遠遠多於他們建設的,帶給人民的災難遠遠多於幸福。「我們過去太崇拜帝王,造成我們對權力的崇拜,對自己的尊嚴、權利都可以不要」,但是民眾的利益要自己去爭取,他認為這就是研究微觀歷史的價值。

微觀歷史從個體出發,重視大量細節。王笛說,細節能說出宏大歷史沒告訴大家的事。儘管微觀歷史在資料的選擇和取得容易面對質疑,但他認為,AI(人工智慧)將會取代「大歷史」的寫作,卻很難取代微觀史,因為很多資料並沒有在網路上或數據庫裡。

王笛的學術成果體現了他對微觀歷史方法的實踐。2010年,「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出版。2018年,以英文寫成的「茶館: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與復興,1950-2000」(俗稱「茶館」下冊)獲得美國城市史學會(The Urban History Association )年度最佳著作獎,理由是「對中國和全球城市史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茶館」下冊的繁體中文版2022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簡介稱,該書透過考察成都的茶館、大眾文化以及公共生活的興衰起伏,揭示日常生活之下的種種博弈,「重新發現了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歷史」。其簡體版在2023年付印前卻遭攔下,據稱須重新審讀,許多預購活動紛紛退款。

根據此書繁體中文版目錄,第三章為「國家控制與社會主義娛樂的興起」,第四章提到「茶館裡的政治和階級鬥爭」,第八章則是「結論:國家、茶館與公共領域」,談到「公共領域與公民社會」。

王笛昨天在演講中回答讀者有關此書出版情況的提問時說,「茶館」下冊簡體字版一定會出,現在進行中,儘管有很多曲折,順利的話今年就會出版。

根據他在港中大版「茶館」下冊的序言說明,「中文版的坎坷,與本書的學術性和寫作無關,而與本書所涉及的內容和時間段有關」。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