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0°
( 34° / 24° )
氣象
2025-05-09 | 中央社

一定要出門才會被看到 台首飾創作者吳沛璇紐約試水溫

台灣當代首飾創作者吳沛璇首次參加紐約藝術與設計博物館年度活動,與來自超過20國、50位設計師共同展出。她說:「一定要出門,要辦展覽,在海外有曝光度,才會被看到。」

過去在歐洲發展的吳沛璇,2年前在德國慕尼黑國際工藝大展珠寶週遇到美國策展人龐普(Bryna Pomp),獲邀參加紐約藝術與設計博物館(The 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MAD)的大型活動「MAD首飾展」。

她說,當代首飾在純藝術與工藝之間,這類策展人不會因遵看到照片,覺得好就邀請,一定要看到作品;策展人看作品2、3次,之後保持聯繫,開線上會議,很仔細看並拍照。

工作室在台北寶藏巖的吳沛璇說:「一定要出門,要辦展覽,在海外有曝光度,才會被看到。」

吳沛璇展出以「關係」為主題的兩個系列,包括以鈦晶與水晶礦石創作戒指與胸針,以及運用英國爵石(Jesmonite)環保材質混合礦石與琉璃珠。作品講的是關係,一直在流動變化。

談到創作,「磨石頭找到形狀後,試著戴在身上,但不想鑲嵌在戒指檯上,所以發展可裝拆結構,戒石可以放在戒檯上,再戴起來,使用者也是穿戴的一部分」。

「石頭很硬,磨的時候,要明確知道形狀的方向,才能磨出形狀,也需量距離角度,都是很規矩的」。

磨石有噪音,不是好鄰居,確認可在寶藏巖從事創作,吳沛璇和夥伴搬回台灣。她分析,德國風格比較概念式,有議題,具實驗性;紐約明顯較商業,注重視覺效果,策展人鼓勵她朝這個路線,可以展覽自己的作品,但商業性需強烈些。

她觀察,人們會被色彩吸引過來,紐約人比歐洲、亞洲人穿戴較勇敢,很大的物件,要看得到、視覺性強的東西。

展前,龐普與吳沛璇及丹麥、美國的藝術家登上紐約福斯頻道(Fox 5)「晚安紐約」(Good Night New York)節目,介紹今年首飾展的亮點與藝術家陣容。龐普指出,台灣當代首飾藝術創作實力深厚,希望每年都能邀請來自台灣的藝術家參展。

經過紐約衝擊,吳沛璇思考,過去作品多是自己喜歡的東西,配戴者不是為了更漂亮,可能也有蒐藏目的。但紐約完全不同,相較其他創作者來說銷售比較困難,如果未來要正式進入美國市場,需要透過藝廊,藝廊會策展、有故事、主題包裝。

1956年創立的紐約藝術與設計博物館位於曼哈頓中心,以工藝與設計聞名,「MAD首飾展」是美國唯一長期舉辦的當代首飾藝術展,今年已邁入第25年。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