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8° / 27° )
氣象
2025-05-23 | 中央社

中國打造戰略堡壘與美抗衡 2024年研發資金達15兆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為與美國抗衡而打造「戰略堡壘」,在自給自足的政策驅動下,人工智慧等領域快速發展,2024年整體研發資金達5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5兆元)。但自給自足造成的巨大浪費將加劇其債務負擔,長遠可能會阻礙經濟發展。

報導說,中國在2015年推出「中國製造2025」,將機器人、航空航太和新能源汽車等10個產業定為國家重點發展領域。

川普(Donald Trump)首次入主白宮後,2018年美中爆發貿易戰,之後拜登(Joe Biden)執政期間,美國試圖與歐洲盟友合作,阻止中國取得半導體等先進技術,促使中方更決心要達到自給自足。

報導指出,2024年中國光是在研發方面就投入5000億美元,是習近平2012年出任中國領導人時的3倍。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在研發方面投入的資金幾乎與美國一樣。

中國其中一項重點投資是人工智慧(AI)。2024年一項研究指出,2000年至2023年,中國政府創投基金向9600家AI公司投資了近2000億美元。

中國AI技術的進步增強其製造實力。中國企業購買的工業機器人數量是世界其它地方的總和,這使一些工廠能嘗試以高度自動化方式運作。在過去10年,在中國安裝的機器人有3/4來自日本或德國等外國製造商,但2023年中國機器人製造商占據近一半的本土市場。

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總部位於深圳的優必選(UBTech)等中國公司正與特斯拉等美國公司競爭。在電動車工廠,人形機器人正接受訓練進行汽車零件分類等工作。

報導提到,中國的自給自足能力已延伸至核電等高度敏感領域。中國自主研發的核電廠技術「華龍一號」已投入運作,使中國能夠更好地控制成本和建造時間,同時消除美國可能拒絕向中國出售更多核電機組的風險。中國有能力在約5至6年內再建造其它「華龍一號」核電廠。

報導指出,在許多新興產業中,中國以政府補貼和其他財政支持來推動企業相互競爭,以提高效率和創新。中國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在過去3年共獲得數十億美元的補貼;同時,該兩家公司宣稱共投入逾200億美元的研發資金。

最近幾週,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相繼宣佈已開發新的快速充電系統,可將電動車的充電時間縮短至5分鐘。

另外,中國目前擁有全球約2/3的玉米儲備,並已建立龐大的石油和金屬儲備。美國國防部估計,近年中國核彈頭庫存增加了2倍,達到600多枚;在太空領域,中國已經發射了數百顆衛星來監測地球的每個角落。

報導又表示,中國領導人將自給自足策略視為防範外國侵略,包括加強發展先進晶片。摩根士丹利預計,中國在繪圖處理器(GPU)的自給率將從2021年的11%增至2027年的82%。

報導提到,中國近年減少對外依賴,2023年中國的進口總額下降至GDP的18%以下,而10年前約為22%。但2024年,中國進口價值超過2.5兆美元的商品,其中1640億美元來自美國。中國龐大的人口意味著,在某些領域要完全自給自足幾乎是不可能。

報導指出,習近平曾表示,中國的社會主義和國家計畫體制非常適合贏得未來科技競賽,使國家能夠將資源集中在有需要的地方;但自給自足造成的巨大浪費將加劇中國的債務負擔,長遠可能會阻礙經濟發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