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 中央社
烏志工攜300毛孩撤離:我的家毀了 但不能拋下牠們
戰火之中,受苦的不僅是人類,數萬隻流離失所的動物也亟待援助。俄軍步步逼近烏東城鎮,烏克蘭動物志工彼得羅娃(Nataliia Petrova)攜300多隻動物收容所的犬貓,由戰區撤離,輾轉抵達基輔。在志工團體協助下,她為牠們找到了暫時安身之所,搭建了簡易犬舍,為戰火下的生命帶來一絲慰藉。
自2024年春,俄軍持續向頓內茨克州(Donetsk)戰略重鎮波克羅夫斯克(Pokrovsk,又稱紅軍城)推進,鄰近7公里的米爾諾格勒(Myrnohrad)也遭波及。彼得羅娃在當地經營一間動物收容所,照顧被棄養或患病的犬貓。隨砲火日益迫近,她所居社區遭受至少6次空襲。「我的家已經被毀了」,她語帶哽咽表示,儘管水電中斷、生活條件惡化,她仍選擇留下,與收容動物共存亡。
直至去年9月,當地一座肉食加工廠遭地對空飛彈摧毀,迫使彼得羅娃決定撤離。「我們靠著那家工廠才能維生,供給飼料。但當它被炸毀後,我們連最後的食物都沒了。」
她與志工合力租下雙層牲口運輸車,兩度往返將300多隻犬貓送往基輔。「那是一段極其艱難的旅程。」她回憶,歷時17小時,車內充滿驚恐與不安的動物,車外則是砲聲隆隆、無人機呼嘯與爆炸頻傳。
戰火下的無聲傷患
根據2023年初烏克蘭社會學研究中心統計,全國共有510間動物收容所,收容約2萬5000隻狗與1萬9000隻貓。戰爭爆發後,志工人力需求大增6成,前線地區收容需求更是倍增,許多寵物因飼主撤離被迫留在原地。
「我們沒有選擇,除了救自己,也得救牠們。」彼得羅娃說,撤離當時,她將收容所內及周邊遭遺棄的動物一併帶走,「這是我們作為照顧者必須承擔的責任。」
現年53歲的彼得羅娃,起初因救助一隻在街頭遭車撞的大狗而踏入動保行列,後成為市內收容所管理者。多年來,她親自餵養、投藥、照料每一隻動物,了解每隻狗的個性與故事。
「我把牠們逐一從另一個世界中拉回來,我給予牠們新的生命。」她說,「這裡並沒有平凡的狗,每一隻狗都帶著自己的問題。」
她能一一叫出牠們的名字:如脊椎受傷、腿部癱瘓的克絲莎(Ksiusha),雙眼異色的索菲亞(Sofia),還有在撤離途中走失、最終奇蹟般尋回的烏姆卡(Umka)。「我花了半年,終於在一段模糊影片中認出牠,才得以團聚。」
「我的父親過世了,母親過世了,丈夫也不在了,只有這些動物陪在我身邊。」她感觸地說:「是牠們讓我繼續活著,給我力量與精神支撐,是我存在的理由。」
廢棄馬廄成臨時家園
目前,他們暫居基輔西郊塔拉西夫希納(Tarasivshchyna)一處廢棄馬廄,作為臨時庇護所。297隻狗、75隻貓擠在簡陋空間內,但馬廄缺乏通風與分隔設施,許多狗隻只能同籠而居,情況堪憂。
志工組織Brave to Rebuild自去年9月起,每週至少一次協助彼得羅娃搭建犬舍。他們利用回收木材與鐵枝,在倉庫旁空地建起4排、共77間木造犬舍。
項目負責人瑪莉亞(Mariia)表示,Brave to Rebuild團隊接受來自各地不同組織的重建請求,多數志工負責中小型修繕工程,包括拆除遭俄軍擊毀的建築結構。她說,未來也將舉辦「清潔日」活動,進一步強化犬舍空間,「我們需要修補這些破洞,因為狗狗會咬牆面或木板。」
才25歲的維塔利(Vitaly),動工時一絲不苟、手腳俐落,因他自2022年10月烏軍收復基輔地區後便加入行列。「那時很多房屋被炸爛,到處需要人手。我想靠雙手讓這片土地重新站起來。」即使去年被徵召入伍,只要有假期,他仍選擇回來參與志工行動。
「沒有這些志工,我們(國家)撐不下去。」維塔利感慨地說,每人盡一份力,有人捐款,有人施工,有人搬運,「一起走是很重要,互助才能團結,唯有團結,才能創造出社會。」
自由的味道
犬舍工程進入尾聲,當動物們搬進新居時,現場氣氛溫馨。有些狗立即小便紓壓,有的尿在彼得羅娃身上,讓她哭笑不得。她解釋,牠們被困太久,如今終於感受到自由與安全,才「放鬆解放」。
收容動物暫獲安置,未來重建仍面臨諸多挑戰。收容所面臨經費與人力雙重短缺,飼料不足之際,彼得羅娃只能每天親自熬煮糊食餵養動物。
「我已經53歲了,現在的工作量對我來說真的有點吃力,要煮食、要搬水,所有的事情都只有我一個人、靠這雙手來做。」儘管如此,她仍懷抱願景,希望未來能設置簡單的獸醫診室,並打造可供動物洗澡與理毛的空間,提供更完整的照護。
然而,對她而言,最殷切的盼望依舊是:「我只希望戰爭能結束。」話音未落,她的眼淚悄然滑落。
自2024年春,俄軍持續向頓內茨克州(Donetsk)戰略重鎮波克羅夫斯克(Pokrovsk,又稱紅軍城)推進,鄰近7公里的米爾諾格勒(Myrnohrad)也遭波及。彼得羅娃在當地經營一間動物收容所,照顧被棄養或患病的犬貓。隨砲火日益迫近,她所居社區遭受至少6次空襲。「我的家已經被毀了」,她語帶哽咽表示,儘管水電中斷、生活條件惡化,她仍選擇留下,與收容動物共存亡。
直至去年9月,當地一座肉食加工廠遭地對空飛彈摧毀,迫使彼得羅娃決定撤離。「我們靠著那家工廠才能維生,供給飼料。但當它被炸毀後,我們連最後的食物都沒了。」
她與志工合力租下雙層牲口運輸車,兩度往返將300多隻犬貓送往基輔。「那是一段極其艱難的旅程。」她回憶,歷時17小時,車內充滿驚恐與不安的動物,車外則是砲聲隆隆、無人機呼嘯與爆炸頻傳。
戰火下的無聲傷患
根據2023年初烏克蘭社會學研究中心統計,全國共有510間動物收容所,收容約2萬5000隻狗與1萬9000隻貓。戰爭爆發後,志工人力需求大增6成,前線地區收容需求更是倍增,許多寵物因飼主撤離被迫留在原地。
「我們沒有選擇,除了救自己,也得救牠們。」彼得羅娃說,撤離當時,她將收容所內及周邊遭遺棄的動物一併帶走,「這是我們作為照顧者必須承擔的責任。」
現年53歲的彼得羅娃,起初因救助一隻在街頭遭車撞的大狗而踏入動保行列,後成為市內收容所管理者。多年來,她親自餵養、投藥、照料每一隻動物,了解每隻狗的個性與故事。
「我把牠們逐一從另一個世界中拉回來,我給予牠們新的生命。」她說,「這裡並沒有平凡的狗,每一隻狗都帶著自己的問題。」
她能一一叫出牠們的名字:如脊椎受傷、腿部癱瘓的克絲莎(Ksiusha),雙眼異色的索菲亞(Sofia),還有在撤離途中走失、最終奇蹟般尋回的烏姆卡(Umka)。「我花了半年,終於在一段模糊影片中認出牠,才得以團聚。」
「我的父親過世了,母親過世了,丈夫也不在了,只有這些動物陪在我身邊。」她感觸地說:「是牠們讓我繼續活著,給我力量與精神支撐,是我存在的理由。」
廢棄馬廄成臨時家園
目前,他們暫居基輔西郊塔拉西夫希納(Tarasivshchyna)一處廢棄馬廄,作為臨時庇護所。297隻狗、75隻貓擠在簡陋空間內,但馬廄缺乏通風與分隔設施,許多狗隻只能同籠而居,情況堪憂。
志工組織Brave to Rebuild自去年9月起,每週至少一次協助彼得羅娃搭建犬舍。他們利用回收木材與鐵枝,在倉庫旁空地建起4排、共77間木造犬舍。
項目負責人瑪莉亞(Mariia)表示,Brave to Rebuild團隊接受來自各地不同組織的重建請求,多數志工負責中小型修繕工程,包括拆除遭俄軍擊毀的建築結構。她說,未來也將舉辦「清潔日」活動,進一步強化犬舍空間,「我們需要修補這些破洞,因為狗狗會咬牆面或木板。」
才25歲的維塔利(Vitaly),動工時一絲不苟、手腳俐落,因他自2022年10月烏軍收復基輔地區後便加入行列。「那時很多房屋被炸爛,到處需要人手。我想靠雙手讓這片土地重新站起來。」即使去年被徵召入伍,只要有假期,他仍選擇回來參與志工行動。
「沒有這些志工,我們(國家)撐不下去。」維塔利感慨地說,每人盡一份力,有人捐款,有人施工,有人搬運,「一起走是很重要,互助才能團結,唯有團結,才能創造出社會。」
自由的味道
犬舍工程進入尾聲,當動物們搬進新居時,現場氣氛溫馨。有些狗立即小便紓壓,有的尿在彼得羅娃身上,讓她哭笑不得。她解釋,牠們被困太久,如今終於感受到自由與安全,才「放鬆解放」。
收容動物暫獲安置,未來重建仍面臨諸多挑戰。收容所面臨經費與人力雙重短缺,飼料不足之際,彼得羅娃只能每天親自熬煮糊食餵養動物。
「我已經53歲了,現在的工作量對我來說真的有點吃力,要煮食、要搬水,所有的事情都只有我一個人、靠這雙手來做。」儘管如此,她仍懷抱願景,希望未來能設置簡單的獸醫診室,並打造可供動物洗澡與理毛的空間,提供更完整的照護。
然而,對她而言,最殷切的盼望依舊是:「我只希望戰爭能結束。」話音未落,她的眼淚悄然滑落。
最新國際新聞
-
-
獨檢組再次拘提 尹錫悅堅稱身體患病無法配合
(9 小時前) -
烏克蘭修法回應民間抗議 國會全票通過反貪腐新案
(9 小時前) -
瑞士百年媒體搞烏龍 報紙頭版赫登「台灣與柬埔寨停火」
(9 小時前) -
首批以太坊移動錢包之一imToken於新加坡共慶以太坊十周年
(9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