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4-22 | 周刊王

東京灣暗藏「海底山」25年間引發8千次地震? 專家揭關東「地震巢」成因

東京灣暗藏「海底山」25年間引發8千次地震? 專家揭關東「地震巢」成因
東京灣北部地下存在隆起於海底地面但仍未突出海平面的「海底山」(Seamount)地形。(圖/翻攝自NHK)

[周刊王CTWANT] 關東地區因複雜的地質結構被稱為「地震巢」,近日一項研究揭示了該區域地震頻發的可能原因。專家分析指出,東京灣北部地下存在隆起於海底地面但仍未突出海平面的「海底山」(Seamount)地形,可能是導致地震活動頻繁的關鍵因素。

NHK的報導,關東地區的地下結構極為特殊,陸地板塊下方同時有菲律賓海板塊與太平洋板塊隱沒,形成多個地震活躍帶。這種多板塊交錯的環境,使得該區域長期被視為地震高風險區。


東京灣暗藏「海底山」25年間引發8千次地震? 專家揭關東「地震巢」成因
關東地區的地下結構極為特殊,陸地板塊下方同時有菲律賓海板塊與太平洋板塊隱沒,形成多個地震活躍帶。(圖/翻攝自NHK)

東京理科大學地震學專家中島淳一教授的團隊,也針對2000年後東京灣北部發生的約8000次地震進行分析,發現震源分布呈現直徑約20公里的圓形範圍,且集中於深度60至70公里處,沿菲律賓海板塊與太平洋板塊邊界傾斜排列。

值得注意的是,震源分布的傾斜角度比太平洋板塊隱沒的角度更陡峭,暗示板塊上可能存在隆起地形。進一步比對關東外海的地形後,中島教授指出,該區域存在多座「海底山」的突出地質構造,其規模與震源區特徵相似。推測這些隱沒的「海底山」在板塊運動中累積應力,進而頻繁引發地震。

中島教授強調:「明治時期,此區域曾發生芮氏規模7的強震。透過分析地震活動規律,我們希望進一步鎖定未來可能發生大地震的高風險區域。」此研究不僅釐清關東地震帶的成因,也為防災預測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