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1° / 24° )
氣象
2025-05-05 | 周刊王

印尼西爪哇省長提議「結紮換補助」! 人權組織與宗教界強烈反彈

印尼西爪哇省長提議「結紮換補助」! 人權組織與宗教界強烈反彈
印尼西爪哇省長穆利亞迪(Dedi Mulyadi)。(圖/翻攝自Instagram/dedimulyadi71)

[周刊王CTWANT] 印尼西爪哇省長穆利亞迪(Dedi Mulyadi)近日將丈夫接受輸精管結紮或絕育手術,作為獲得省政府獎助學金與社會救助的先決條件。對此,印尼社區賦權統籌部長伊斯坎德爾(Muhaimin Iskandar)明確表態,地方政府無權單方面制定以公共社會援助獲取資格為條件的政策。

「地方政府不能自訂規則。」伊斯坎德爾部長週六(3日)於雅加達的印尼議會大廈(Kompleks Parlemen Republik Indonesia)向媒體強調,中央政府從未將參與提倡「兩個孩子恰恰好」的全國計劃生育運動,列為領取公共援助的必要條件,「沒有,從來不存在這種要求。」

據悉,穆利亞迪省長4月28日曾在萬隆(Bandung)說明稱,限制弱勢群體生育數量能使政府資源分配更均衡,避免補助集中於少數個人或家庭。他主張將社會救助的對象與人口數據庫整合,特別是應參考計劃生育的參與紀錄:「我們要審查申請者資格,若已參與計劃生育,方可獲補助;若未參與,應先採取避孕措施。尤其是男性避孕措施,男性應共同承擔生育責任,因女性可能漏服避孕藥。我是認真的。」此外,他更宣布,自願結紮者每人可獲50萬印尼盾(約合新台幣908元)的獎勵。

此前,印尼社會事務部長優素福(Saifullah Yusuf)曾在4月30日向《羅盤報》表示,雖認同將計劃生育納入政府援助的構想,但實施細節仍需審慎研議:「補助發放有既定流程,不能隨意更動。」穆利亞迪省長向優素福部長提案時,則特別舉例說明該政策的動機:「我在馬賈倫卡縣(Majalengka Regency)的廣場看到賣蛋糕的孩童,其父親失業卻育有10名子女,而妻子正懷著第11胎。若無法提供孩子基本生活,就該停止生育。」

然而,該提案立即遭到人權委員會與宗教界的強烈反彈。國家人權委員會(Komnas HAM)主席西吉羅(Atnike Nova Sigiro)週五(2日)在辦公室發表聲明痛批:「以結紮手術交換公共援助已構成侵犯人權,這涉及身體自主權的隱私範疇,不該與社會福利掛鉤。」人權委員會副主席哈里斯(Abdul Haris)1日也透過《時代報》批評,該要求對弱勢家庭過於苛刻,恐違反人權原則:「結紮必須出於自願。」

印尼伊斯蘭學者理事會(MUI)同日發布宗教裁決,宣布若以永久絕育為目的,穆斯林不得進行輸精管結紮術。MUI教令委員會主席索萊赫(Asrorin Niam Sholeh)解釋:「僅在特殊醫療狀況下可例外,且須確保生育能力可恢復,現階段的結紮逆轉手術無法完全保證功能復原,故仍屬禁止。」醫學研究顯示,結紮逆轉成功率約70%至90%,受術後時間及外科技術等影響。索萊赫強調,政府應客觀透明宣導結紮風險與昂貴的逆轉手術,且避孕不該用於永久剝奪生育權。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