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腦科技」追趕美國 漸凍人患者透過意念「成功說話」

[周刊王CTWANT] 在全球科技競爭持續升溫的當下,「腦科技」正成為中美角力的新前線,也可能成為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關鍵技術之一。近期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技術研究所(CIBR)和私人公司NeuCyber NeuroTechc合作開發「北腦一號」的無線BCI裝置,成功讓漸凍人患者透過電腦「說話」。
根據外媒的報導,該裝置目前正處於人體臨床試驗階段,北京一家公立醫院裡,一位67歲罹患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的女性無法言語,卻透過一台電腦「說出」了「我想吃」三個字。這些字句來自她的大腦訊號,並透過植入體內的晶片進行轉譯。
報導中指出,這項突破是中國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員表示,「這位60多歲的女士醒著,知道自己想說什麼,卻說不出口。植入晶片後,她可以準確地說出簡單句子。」CIBR所長兼試驗首席科學家羅敏敏表示,這項技術能以高精度解碼大腦訊號,並轉化為語言、文字或機械控制。
這項針對ALS患者的測試自今年3月啟動,是北腦一號晶片的第三次人體試驗。截至5月已有5名患者完成植入手術,數量與馬斯克旗下Neuralink公司持平。研究團隊預計未來一年內將擴展至50至100名患者,加速臨床試驗進展。
羅敏敏指出,患者回饋使用後「就像重新獲得了對肌肉的控制」,顯示技術潛力巨大,「我們希望能夠加快這一進程,若證明其安全有效,便有望推廣至全球臨床應用。」
儘管中國在腦機介面領域起步較晚,發展速度卻十分驚人。喬治城大學神經科學教授馬克西米利安里森胡伯指出,中國研究人員已具備與美國、英國等國匹敵的技術能力,「中國不僅趕上了,甚至在某些領域已具領先優勢。令人興奮的是,兩國都看到了這項技術的潛力,並積極投入研究。」
腦機介面技術最早起源於1970年代美國,2013年歐巴馬政府啟動「大腦計畫」,投入超過30億美元,推動上千項神經科學研究。而美國公司Synchron則於2021年啟動全球首個BCI人體試驗,目前已在美澳兩地對10名患者進行試驗。2024年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開發的一套BCI系統,更成功將ALS患者腦訊號轉化為語音,準確率達97%,創下新高。
中國在BCI領域的研發可追溯至1990年代,2014年國家科技部提出腦科技國家計畫;2016年,腦科學被正式納入國家五年計畫,並於2023年發布首份倫理指引。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更提供從基礎研究、臨床試驗到商業化的政策支持。
CIBR由北京市政府與多所大學於2018年共同創立,兩年後NeuCyber NeuroTech誕生,致力推動「北腦一號」等BCI產品的研發與臨床應用。曾在中國頂尖研究機構任職的林莉莉指出:「腦科學在中國仍是新興領域,但發展速度比其他國家快。國家每年投入的資金也不斷增加。」
與美國BCI公司多採侵入性植入方式不同,中國「北腦一號」採取半侵入式技術,晶片不穿透硬腦膜,風險相對較低,但仍可取得足夠腦訊號,里森胡伯指出,美國公司如Neuralink則將晶片深入植入硬腦膜內,訊號解析精度更高,但風險也更大,「有趣的是,NeuCyber 顯然能透過硬腦膜獲得足夠資訊,準確解碼特定詞語。」
羅敏敏則表示,兩者技術雖不同,並非彼此排斥或直接競爭,「中國晶片記錄腦區範圍較廣,但單一神經元精度較低。總體而言,這就像比較蘋果與橘子,尚無定論哪一種技術最終能真正造福患者。」
根據Precedence Research數據,2023年全球腦機技術市場規模約為26億美元,預估到2034年將增長至124億美元。儘管商機龐大,技術的倫理、隱私、安全與應用範疇仍待進一步規範與驗證。羅敏敏說明,「目前的挑戰是找到安全又有效的路徑,能讓技術真正服務於患者。」並補充,BCI的未來不只在於控制滑鼠、轉譯語言,更在於為失語、癱瘓等患者重建尊嚴與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最新國際新聞
-
-
巴西大量進口俄羅斯柴油 恐遭美國制裁
(51 分鐘前) -
美CDC槍擊案!他懷疑「新冠疫苗害生病」 憤而開槍釀死
(52 分鐘前) -
俄對烏無人機攻勢7月創新高 川普就職後攻擊倍增
(1 小時前) -
不只殺公婆!澳洲「蘑菇毒婦」被爆曾對丈夫下手三次 餅乾、咖哩全動手腳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