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岸線充斥中台韓漂流垃圾 專家:必須有國際性規範

[周刊王CTWANT] 隨著塑膠垃圾造成的環境汙染在全球日益嚴重,日本國內也深受其害,特別是日本海沿岸的地方自治體飽受來自亞洲大陸的漂流垃圾困擾。15日以前在瑞士舉行的政府間會議,原本以制定世界首部防止汙染的國際條約為目標,最終卻未能達成共識,相關人士憂心應對措施的延宕。另一方面,日本同時也是全球塑膠垃圾的主要排放國之一,因此更需要積極推動防止海洋汙染的對策。
據《讀賣新聞》報導,距離韓國釜山約50公里的長崎縣對馬市,其西部海岸線的沙灘上,遍布著塑膠桶與寶特瓶等各式塑膠垃圾。當地觀光導覽員坂田彰子感嘆:「不管清理多少次,每逢大雨或颱風就又會漂來一批。」
根據市府統計,當地漂流垃圾的總量每年約有3萬到4萬立方公尺,其中超過一半是塑膠製品。在去年回收的寶特瓶中,來自中國、台灣的占54%,來自韓國的占38%。
依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全球塑膠垃圾中,每年約有2千萬噸流入環境,其中約9成來自開發中國家,而主要原因則是不當的垃圾管理。
日本雖然對亞洲各國提供技術協助,幫助建立垃圾分類與回收系統,並訂下培養1萬名廢棄物管理專業人員的目標,但漂流垃圾能否減少,最終仍取決於垃圾原產國的努力。致力於海岸清潔的一般社團法人「對馬CAPPA」理事末永通尚呼籲:「要讓沙灘恢復乾淨,必須有國際性的規範。」
另一方面,日本環境省在2023年度的調查顯示,漂流至太平洋及瀨戶內海沿岸的寶特瓶,多數源自日本國內。愛媛大學專研沿岸海洋物理學的日向博文教授指出,受海流與風向影響,「部分流入太平洋的塑膠垃圾,最後甚至會漂到美國等地。」
根據2015年的數據顯示,日本每人每年的塑膠容器與包裝垃圾量約32公斤,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2。為抑制國內排放,日本政府與企業也推動各種減塑措施,像是推行「無標籤寶特瓶」的麒麟控股,就表示「將致力於實現資源循環型社會,減輕環境負荷。」
隨著2022年《塑膠資源循環促進法》的施行,便利商店、飯店及餐飲業者都被要求制定減少塑膠製品的計畫。然而,其中僅對大型業者設有限制與罰則,小型業者的實際作為仍有限。東京都內1家提供塑膠吸管的餐飲店經營者就坦言:「塑膠製品成本低,顧客接受度也高,所以無法改用紙製品。」
塑膠一旦長期曝露在紫外線、海浪與風吹下,會碎裂成小於5毫米的細小碎片「微塑料」(Microplastics)。科學界擔憂,魚類攝取這些微塑料後,再被人類食用,恐怕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環境省高層強調:「我們將持續呼籲各國推動條約制定,同時在國內外推展更具實效性的對策。」
延伸閱讀
最新國際新聞
-
年輕女酒後吐輕生念頭 老司機安撫「妳這麼可愛不能死」竟車震她
(28 分鐘前) -
無人機頻擾歐洲領空 北約列要務、法國全天監控
(42 分鐘前) -
陸嗆中華民國台灣不存在 陸委會:ROC、PRC互不隸屬
(1 小時前) -
川普挺烏克蘭不讓領土 德外長籲歐洲加緊支援基輔
(1 小時前) -
颱風樺加沙重創花蓮光復!「堰塞湖」登日本雅虎熱搜 日網急喊:趕快捐款幫台灣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