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0° / 28° )
氣象
2025-08-20 | 周刊王

氣候變遷下極端季風「翻三倍」 南亞面臨水患與乾旱交錯衝擊

氣候變遷下極端季風「翻三倍」 南亞面臨水患與乾旱交錯衝擊
印度孟買19日因為暴雨而產生嚴重積水。(圖/達志/美聯社)

[周刊王CTWANT] 南亞山區近日遭遇猛烈降雨,引發嚴重洪災、土石流與山崩,多個社區在短短時間內毀於一旦。根據《CNN》報導,巴基斯坦(Pakistan)西北部在48小時內已有超過321人死亡,當地布內爾地區(Buner region)逾十個村莊被沖毀,仍有數十人失聯。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Kashmir)地區也傳出慘劇,喜馬拉雅山區小鎮查索提(Chashoti)發生大規模土石流,導致60人罹難、超過200人下落不明;而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 state)山區則因洪水造成至少4人死亡。

這波災情被當地政府歸咎於「短時強降雨」(cloudbursts)現象,這是一種在短時間內集中降下大量雨水的極端天氣事件。科學界指出,短時強降雨具有高度局部性與突發性,常見於季風季節的山區,能迅速導致山崩與閃電洪水。根據印度氣象局(India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定義,每小時降雨量超過100毫米即屬短時強降雨。喜馬拉雅、喀拉崑崙(Karakoram)與興都庫什(Hindu Kush)山區地勢陡峭、地質脆弱,易導致雨水迅速匯聚成災。

災民描述災難發生時,地面劇烈震動,彷彿地震來襲。以薩拉爾扎伊(Salarzai)為例,當地土石流夾帶巨石沖刷而下,村落瞬間消失。

專家指出,受限於通訊與資料傳遞能力,加上當地預警系統與基礎設施不足,使得災害難以預測與及時應對。駐伊斯蘭堡氣候專家謝赫(Ali Tauqeer Sheikh)表示,許多災區民眾居住於河岸地帶,無法有效獲得警報,加上過度砍伐林地,更加劇災害影響。

氣象學者警告,氣候變遷導致短時強降雨的頻率與強度逐年攀升。暖化讓空氣與海洋溫度升高,進而增加空氣中可容納的水氣量,一旦濕氣遇山上升冷凝,便會釋放驚人雨量。印度洋與阿拉伯海近年升溫加劇,使季風攜帶水氣規模擴大。

報導指出,今年暴雨發生前,南亞地區先經歷熱浪侵襲。謝赫指出,每上升1°C,空氣攜水能力可增加7%,因此熱浪後的暴雨往往更為猛烈。

科學家也觀察到,季風型態在變異中出現「乾旱延長—極端降雨」交替的新趨勢。印度熱帶氣象研究所(Indian Institute of Tropical Meteorology)科學家科爾(Roxy Mathew Koll)指出,印度近數十年來的大雨事件數量已翻了三倍。巴基斯坦2022年經歷歷來最嚴重洪災,造成2,000人死亡、經濟損失超過400億美元,如今災難幾乎年年發生。2025年夏季再度遭遇極端暴雨,降雨總量雖減少,單次降雨強度卻持續升高。

此外,冰川加速融化也被視為災害加劇的輔因。雖不直接引發短時強降雨,但冰川融水所形成的不穩定湖泊與地貌變化,會在大雨發生時加劇山崩與洪水的破壞力。歐盟資料指出,巴基斯坦僅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不到1%,卻是全球最脆弱的氣候高風險國之一,氣候危機正全面改變該地區的地理與社會格局。

專家呼籲,南亞國家必須加強區域間合作,推動跨境預警系統與氣候韌性基礎建設,並嚴格限制危險地區的居住與開發。唯有如此,才能面對未來日益劇烈的氣候災難,保障數百萬人口的生存安全。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