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2°
( 35° / 27° )
氣象
2025-09-09 | 周刊王

太平洋島國論壇「排除中美台所有外部夥伴」 紐西蘭學者:有助區域自身利益

太平洋島國論壇「排除中美台所有外部夥伴」 紐西蘭學者:有助區域自身利益
索羅門群島總理馬內列(Jeremiah Manele)。(圖/達志/美聯社)

[周刊王CTWANT] 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以及中國在太平洋的影響力擴大,將成為本週於索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舉行的「太平洋島國論壇」(Pacific Islands Forum,簡稱PIF)的核心議題。這場會議尚未正式召開,就已因地緣政治角力而蒙上陰影。

據英媒《衛報》報導,本屆PIF主辦國索羅門群島總理馬內列(Jeremiah Manele)會前宣布,不允許外部夥伴,包括對話夥伴中國、美國,以及發展夥伴台灣參與討論,引發各界關注與猜測。與北京關係密切的索羅門群島政府做出此項決定,被外界質疑是為了阻止台灣出席會議,該事件也象徵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外交影響力可能正逐步擴大。

PIF自1971年成立以來,逐漸發展為該區域最主要的政治與經濟決策機構,被形容為「縮小版的聯合國」。目前共有澳洲與紐西蘭等18個正式會員國,另有近20個外部夥伴。紐西蘭總理盧克森(Christopher Luxon)、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都將與其他太平洋領袖一同出席,包括因索羅門群島阻止外部夥伴參加,而揚言抵制本屆PIF的吐瓦魯總理戴斐立(Feleti Teo)。

論壇通常為期1週,歷來是重大區域決策的場合,例如就氣候變遷威脅達成協議,或推動跨區域合作。今年,除氣候議題外,太平洋各國領袖預期將重點討論區域安全與論壇架構的未來,包括成員與夥伴的定義。

紐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太平洋歷史學家德容(Marco de Jong)指出,「和平之洋」(Ocean of Peace)宣言若獲得通過,將是試圖在地緣戰略競爭與軍事擴張中為太平洋尋求庇護,但各國對「和平」的理解仍存在差異。

深海採礦也是爭議議題之一。太平洋各國在是否推動此產業上仍有分歧,相關報告將於會中呈現。此外,協助各國應對自然災害與氣候變遷衝擊的計畫「太平洋韌性基金」(Pacific Resilience Facility),也將被納入討論。而澳洲則希望能爭取支持,使其成為第31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31)的主辦國。

然而,整個太平洋地區正面臨複雜挑戰。氣候變遷衝擊最為迫切,對農業、漁業及生計的影響日益明顯。澳洲智庫「羅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太平洋島國計畫主任索拉(Mihai Sora)表示,所有太平洋領袖都不斷呼籲國際社會正視氣候危機,特別是針對主要排放國缺乏行動的憂慮。此外,跨國犯罪如毒品交易、人口販運與走私,正在迅速超越當地執法能力,區域性的毒品市場也逐漸浮現。

地緣政治角力同樣升溫。2022年,中國與索羅門群島簽署安全協議,並在區域內推動多項警務合作。去年,中國在太平洋進行洲際彈道飛彈試射,今年則在澳洲與紐西蘭之間的塔斯曼海(Tasman Sea)舉行實彈軍演。去年論壇上,中國特使更曾要求刪除公報中涉及台灣的措辭。索拉指出:「中國顯然希望塑造太平洋島國論壇的方向,儘管它並非成員。」相對而言,紐西蘭與澳洲則努力確保自己仍是太平洋國家的首選夥伴。

馬內列決定排除所有外部夥伴的決定,更成為本屆PIF的爭議焦點。雖然馬內列解釋,因區域架構檢討尚未完成,才決定不邀外部夥伴。但澳洲智庫的索拉認為,原本的計畫只有要排除台灣,但最後改為排除所有外部國家,這反映出主要動機仍是遷就中國的偏好。他同時批評,PIF嚴重依賴外部援助與氣候資金,這項決定等同自毀後路,錯失與國際社會交流的契機。

儘管如此,部分觀察人士如歷史學家德容卻認為,外部勢力的缺席也許能讓太平洋國家更專注於自身利益,做出符合集體需求的決策。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