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5° / 23° )
氣象
2025-09-18 | 周刊王

準月球「2025 PN7」竟偷偷相伴地球60年 天文學家揭神秘運行軌跡

準月球「2025 PN7」竟偷偷相伴地球60年 天文學家揭神秘運行軌跡
天文學家近日發現1顆罕見的「準月球」(quasi-moon),在地球附近徘徊長達60年。(圖/翻攝自NASA)

[周刊王CTWANT] 天文學家近日發現1顆罕見的「準月球」(quasi-moon),它在地球附近徘徊,卻長達60年未被任何望遠鏡捕捉到。根據最新研究,這顆被命名為「2025 PN7」的小行星屬於近地小行星,雖然繞太陽運行,但軌道緊貼著地球,因此它繞太陽1圈也需要1年。

據《CNN》報導,「準月球」不同於偶爾被地球引力捕獲的「臨時迷你月球」(temporary mini-moons)。例如2024年僅在地球軌道停留2個月的「2024 PT5」,被科學家推測可能是地球唯一天然衛星月球的表面,被撞擊後拋出的碎片。

而「2025 PN7」的發現,使它成為已知少數的「準月球」之一,與同類天體「振盪天星」(Kamoʻoalewa,又稱小行星469219)並列。值得注意的是,「振盪天星」也被認為是古老月球碎片,目前已被中國「天問二號」(Tianwen-2)任務列為探測目標,該任務於5月升空,並計劃在2027年帶回樣本。

「2025 PN7」的蹤跡最早由夏威夷「哈萊阿卡拉火山」(Haleakalā)上的「泛星計畫」(Pan-STARRS)天文台在8月29日觀測到。進一步比對檔案數據後,研究人員發現,它其實已在地球軌道附近存在數十年。而這顆天體之所以能夠長時間「隱身」,是因為它體積小且光度微弱。

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Complutense University of Madrid)數學科學系的研究員馬科斯(Carlos de la Fuente Marcos)在最新論文中指出,這顆「準月球」的可視窗口非常有限,只有在接近地球時才能被望遠鏡捕捉到。他形容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觀測對象。該研究已於9月2日發表在期刊《美國天文學會研究筆記》(Research Notes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數據,「2025 PN7」平均距離地球約38萬4,400公里,在最接近時可逼近至29萬9,337公里。至於大小,目前科學界仍在推測。根據估算,它的直徑大約為30公尺,也可能只有19公尺,是目前已知繞地球運行的最小「準月球」。

「2025 PN7」的軌道在不同時期會有所改變,有時呈現接近圓形的地球式軌道,有時則進入「馬蹄形軌道」(Horseshoe orbit)。在馬蹄形軌道時,它可能遠離地球至2.97億公里之外。預計這顆小行星將在未來60年內維持當前的近地軌道,之後會因太陽引力被重新拉回馬蹄形軌道。

天文學家對它的組成仍無定論。美國賓州維拉諾瓦大學(Villanova University)天體物理與行星科學系助理教授卡雷塔(Teddy Kareta)表示,依現有資訊來看,它幾乎可以確定是天然岩石天體,而非人造衛星或火箭殘骸。他指出,這些人造物體在短時間內的軌道演化與天然小行星截然不同,因此容易區分。不過,由於天氣不佳,他尚未親自觀測到「2025 PN7」。

雖然它與「振盪天星」一樣可能是月球碎片,但馬科斯更傾向於另一種解釋:「2025 PN7」可能源自「阿周那型小行星群」(Arjuna asteroid group)。這是一群與地球軌道相似的小行星,不同於位處火星與木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asteroid belt)。馬科斯認為,「2024 PT5」也是來自這個小行星群,甚至可能起源於月球撞擊碎片。他強調,月球撞擊噴出的物質可能持續為「阿周那型小行星群」補充新成員。

儘管這些「準月球」和「臨時迷你月球」有時會靠近地球,但它們並不構成撞擊威脅。馬科斯指出,像「天問二號」這樣的任務若能前往探測,將有助於揭開這些神秘天體的來源與歷史,甚至能提供其他寶貴價值。他補充:「這些小行星對無人探測任務來說相對容易接近,能以較低成本測試行星探勘技術。」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