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北海道谷」科技聚落!日本挹注數百億美元 盼重拾半導體榮光

[周刊王CTWANT] 以乳製品與四季景觀聞名的日本北海道,如今正悄悄轉型為該國下一個科技戰略重鎮。過去,這裡的產業結構仰賴畜牧與觀光,如今隨著起重機與新建工程遍布全島,日本正展開最雄心勃勃的產業賭注,也就是試圖把北海道變成日本版的矽谷,一個被稱作「北海道谷」(Hokkaido Valley)的新科技聚落。
據《BBC》報導,這項計畫的核心是總部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的半導體製造商「Rapidus」,這家公司獲得日本政府與豐田(Toyota)、軟銀(Softbank)、索尼(Sony)等企業的支持。源自與IBM的合作,Rapidus獲得日本政府120億美元挹注,正於北海道千歲市打造數十年來日本最先進的晶圓廠。
Rapidus執行長小池敦義表示,千歲的水源、電力與自然環境讓它成為理想選址,甚至工廠本身也將覆上草皮,以融入北海道景致。同時,北海道相對較低的地震風險也成為重要考量。
Rapidus今年迎來重大突破,荷蘭ASML提供的EUV光刻機抵達後,團隊成功製造出2奈米原型晶體管,使日本首次在先進製程上追上全球領先者台積電(TSMC)與三星(Samsung),成為日本久違的技術突破。小池強調,IBM合作是成功關鍵,全球企業的技術交流更是不可或缺。
然而,外界質疑仍然強烈。專家指出,Rapidus缺乏量產經驗,要在2027年量產2奈米晶片,最大挑戰是良率與品質,而台灣與韓國在這些領域多年領先。
另一個關鍵問題則是資金缺口,「東盟+3總體經濟研究辦公室」(ASEAN+3 Macroeconomic Research Office, AMRO)估算,日本政府與企業雖積極補助,但仍距離量產所需的5兆日圓投入不足。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也指出,Rapidus尚未證明能取得台積電或三星等企業實際的量產know-how。此外,供應鏈關係需要多年建立,Rapidus未來是否能吸引穩定客戶群也還是未知數。
即使困難重重,日本仍在加碼挹注。從2020年至2024年,日本已投入270億美元於晶片產業,比例甚至超越美國在拜登時期推出的《晶片法案》(CHIPS Act)。2024年底,東京再推出650億美元AI與半導體方案,顯示重振半導體雄心已成國家戰略核心。
這些努力旨在逆轉過去的衰退。40年前,日本生產全球超過半數的半導體,如今僅剩10%。從1980年代的美日貿易摩擦開始,日本逐漸被台灣與南韓超越,其一大原因在於政府未能長期維持補貼與競爭力,而同時面臨人口老化與少子化壓力,研究與技術投資長期遭擠壓。
慶應義塾大學經濟系教授吉野直行指出,日本1/3以上的預算流向長者福利,擠壓了可投入研究、教育與科技的資金。此外,日本預估未來需要補上4萬名半導體工程師缺口。Rapidus正與北海道大學等機構合作培訓新人才,但小池承認仍需大量引進外國工程師,而日本社會對外籍勞工的保守態度將成為挑戰。
不過日本政府的大規模推動已開始吸引全球動能。包括台積電在九州熊本生產12至28奈米晶片,帶動當地經濟升級,並啟動第2座工廠建設;鎧俠(Kioxia)、東芝(Toshiba)、ROHM、美光(Micron)與三星等企業也陸續獲得政府支持,在日本擴大投資。
北海道方面,ASML與東京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均在千歲設立據點,隨著Rapidus的進駐構成一個逐漸成形的全球半導體生態系。
小池敦義表示,Rapidus的優勢不在與台積電或三星正面競爭,而是以極高速度提供客製化晶片,他強調:「我們能以其他公司3到4倍的速度生產與交付晶片,速度將是Rapidus在全球競賽中的利器。」
隨著AI浪潮推動全球晶片需求,日本汽車產業與科技產業也渴望擺脫疫情時期的供應鏈混亂,重新建立更安全、更在地化的晶片供應。掌握晶片製造能力不僅是產業競爭,更成為國家安全關鍵。
小池指出:「我們希望再度從日本提供強大且具新價值的產品。」對日本政府來說,Rapidus是一場高風險但可能改寫國家未來的賭局。若成功,日本或將重建本土先進半導體生態系,支撐龐大製造業體系,並再度成為全球市場的強力競爭者。
延伸閱讀
最新國際新聞
-
-
高市內閣續保高支持率72% 過半肯定對中國立場
(46 分鐘前) -
宏都拉斯總統大選前夕 3黨候選人互控舞弊
(52 分鐘前) -
中日韓峰會告吹 中:氛圍受損不具備舉行條件
(58 分鐘前) -
馬來西亞擬禁16歲以下使用社群媒體 2026年上路
(1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