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7° / 14° )
氣象
2022-05-18 | 環境資訊協會

為野生動物留下30%的地球還不夠 研究:保護區應落實物種導向管理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林大利 審校


《衛報》報導,根據20日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國家公園和其他各類保護區保育野生動物的效果不一,且若無法以物種為導向落實管理,劃設國家公園的保育成效可能也有限。目前有許多國家領袖大力推動2030年擴大保護區至地球的30%,這項研究對此倡議有重要啟示。




為野生動物留下30%的地球還不夠 研究:保護區應落實物種導向管理
研究發現,若無法以物種為導向落實管理,劃設國家公園的保育成效可能也有限。圖片來源:Kemal Jufri/Greenpeace



以水鳥為主要調查對象 研究結果具代表性


在探討保護區成效的領域上,這份全球性研究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者。科學家利用來自全球1506個保護區的濕地鳥類資料,分析2萬7000多個族群的存續趨勢,發現增加鳥類保護區不一定能幫助鳥類,且較大的保護區往往比較小的保護區成效更好。


這份研究使用的大部分觀察紀錄是由調查志工所蒐集,且雖然這項研究只調查了水鳥,但科學家們表示,水鳥的數量、遷入和遷出環境的能力優異,而且資料品質良好,表示結果亦可以代表其他野生動物。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首席科學家布魯克斯(Thomas Brooks)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說分布範圍廣大、遷徙跨幅大的水鳥是很好的例子,能說明一群生物因人類行為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後果。


「牠們在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面臨著許多壓力,包括食物資源不足和氣候變遷,」他說,這項研究對保育經營管理有重要意義。


確保管理良好 是保護區成功關鍵


研究指出,管理國家公園應以保護物種及其棲息地為目標,若缺少這樣的管理,國家公園也可能起不了作用。




為野生動物留下30%的地球還不夠 研究:保護區應落實物種導向管理
科學家利用來自全球1506個保護區的濕地鳥類資料,分析2萬7000多個族群的存續趨勢,發現增加鳥類保護區不一定能幫助鳥類。圖片來源:Imran Shah/維基百科(CC BY-SA 2.0)


「我們知道保護區可以防止棲息地喪失,尤其是能阻止森林濫伐,」艾希特大學生態與保育中心(Centre for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at Exeter University)博士、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沃喬普(Hannah Wauchope)說,「但我們對保護區如何幫助野生動物了解甚少。」


「我們的研究顯示,有許多保護區運作良好,也有保護區沒能產生積極效果。我們需要在確保保護區管理良好上有更多關注,以真正照顧生物多樣性。」沃喬普說。


對保育倡議的啟示:為野生動物留下30%的地球還不夠


作者表示,這項結論對於在2030年前為野生動物保留30%地表面積的倡議有重要啟示。


各國政府正在就這十年的生物多樣性目標進行談判,目前有數十個國家簽署了2030年前保護30%陸地和海洋的目標。此外像是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等人也大力推動2030年擴大保護區至地球的30%,「但這些保護區實際上到底有沒有用是很重要的,」另一位共同作者、班戈大學(Bangor University)教授瓊斯(Julia Jones)說。


「我們並不是說保護區沒用,重點是它們的成效差異很大,這取決於它們的管理方式是否考慮到保育對象的需求——我們不能指望保護區沒有適當管理也能如預期運作。」沃喬普說。


參考資料



這篇文章 為野生動物留下30%的地球還不夠 研究:保護區應落實物種導向管理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