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2°
( 35° / 27° )
氣象
2024-05-20 | 環境資訊協會

「有進展,但不多」的《全球塑膠公約》第四回談判

作者 曾子郡


2024年4月底,《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第四次談判告一段落,因產油國及石化業影響而進度緩慢,尤其在「限制塑膠產量」、「化學品揭露」部分遭遇強烈反彈,這兩項能否納入公約端看今年底最後一次的談判結果。


《全球塑膠公約》以2040年終結塑膠汙染為目標,被視為繼《巴黎氣候協定》之後,最重要的國際環境公約,備受全世界關切。來自170個國家、480多個觀察員組織,共2,500位代表參與第四次政府間談判委員會(Fourth Session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Negotiating Committee, 以下簡稱 INC-4),規模遠勝以往(INC-3參與人數為1,900多人)。


INC-4 的進展?有,但不多




前三次談判中,各方代表大多各言爾志,條約內容並無實質進度;說好要在第三輪談判「至少產生第一版草案(the first draft)」的目標最終落空──這有很大部分要歸因於產油國及石化業遊說代表。


INC-4 的會議主要根據 INC-3 產出的 Revised Draft(基於Zero Draft而修訂的草案)進行更深入的討論,預計2024年底在釜山的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談判能夠敲板定案。


在 INC-4 上,許多國家再次展現面對塑膠汙染的決心。歐盟成員國、紐澳、日韓等66個國家組成雄心者聯盟(High-Ambition Coalition),期望逐步管制全球塑膠生產,並從源頭管理塑膠製品的生命週期,直至回收或是廢棄;強調須實施全球一致的目標和措施,而非由各國政府自行決定作法。科學家聯盟(Scientists’ Coalition)重申「限制產量是解決塑膠汙染唯一且必要的方式」,更提出企業應該揭露塑膠生產數據,包含製造過程中所使用的化學品,以建立有效率的管理措施。


30多個國家同意簽署《前進釜山:原生塑膠宣言》(Bridge to Busan: Declaration on Primary Plastic Polymers),允諾在第五次談判時,積極推動透明、永續可循環的塑膠生產模式,甚至是塑膠總產量管制、減少產量等規範,以符合全球升溫不超過 1.5℃ 的氣候目標。


亞太國家集團及非洲國家集團則在支持積極作為的同時,呼籲應提供發展中國家必要協助,例如:廢棄物管理設施的財務和技術協助。


美國做為塑膠垃圾最大產出國,除了提出解決「引發健康疑慮的化學品」、「一次性塑膠製品」等議題.也表示希望能讓各國政府自行決定達成目標的作法──這點與雄心者聯盟意見分歧。



「有進展,但不多」的《全球塑膠公約》第四回談判
2024年4月,《全球塑膠公約》在加拿大渥太華展開第四輪談判,目標是終結塑膠汙染,「將失控的塑膠水龍頭關上」。(圖片來源:UNEP)

石化業堅稱回收才是解決之道




另一方面,產油國與石化業組成了氣味相投聯盟(Like-Minded Coalition),石化業的遊說代表人數則從第一輪談判的 100人如今成長到 196人,替公約談判增添了許多不確定性。他們聲稱願意為氣候變遷和塑膠汙染共同盡一份心力,堅稱塑膠汙染的主因是回收及垃圾處理系統效率不彰,認為公約應以「鼓勵自願參與、加強回收及廢棄物管理」為主軸,反對強制揭露生產塑膠所使用的化學品,以及任何關於縮減塑膠產量的條約。


這樣的發言並不令人感到意外。畢竟在電動車的趨勢下,全球對汽油的需求將大幅降低,為了維持盈利,石化業將希望寄託於塑膠,尤其「一次性塑膠」能帶來源源不絕的鈔票。一間沙烏地阿拉伯的國營石油公司 Saudi Aramco 即規劃在2030年之前,將1/3的石油產量用於製造塑膠──塑膠將不再只是石油的副產品,而是少數能讓石化業賺錢的金雞母。


是的,我們同意回收可以處理一小部分的垃圾問題,但在過量生產、使用、棄置的此時此刻,回收僅是杯水車薪且緩不濟急。


《全球塑膠公約》年底決戰釜山




目前,製造塑膠所產生的碳排約占全球5%,若不對塑膠生產加以限制,至2050年預計成長為 20%──而這還不包含原料開採、回收、焚燒或掩埋所產生的碳排放。


要在兩年不到的時間內完成制定《全球塑膠公約》,是項極為艱鉅的挑戰,但這也凸顯了全球塑膠汙染的威脅及急迫性。綠色設計、循環經濟、提升回收率、廣設廢棄物去化設施…… 皆為降低塑膠汙染的重要手段,但也各有效果上的極限。源頭減量、塑膠產量限制、化學品揭露才是決定《全球塑膠公約》力道的最大關鍵,同時牽動2050淨零排放、大眾健康、環境正義等議題。


最後一輪談判將於2024年11月底於釜山登場,歡迎訂閱 電子報 以獲得更多相關資訊。


真正的任務 除了《全球塑膠公約》 還有2050淨零排放




5月20日台灣首次連續三屆執政的新內閣上任,2050淨零排放是最大的工作任務之一,減少塑膠的製造和使用無疑是減碳的重要一環。台灣實行資源回收多年,強化回收與廢棄物管理的邊際效益遞減,而廢棄物產生量不斷攀升,是時候考慮不同以往的政策作為。


環境部近期正在進行《資源循環促進法》立法,加上《全球塑膠公約》即將定案,我們呼籲政府藉此機會大力擘畫資源明智利用藍圖,並大膽設定目標,例如:廢棄物總量管制、塑膠總量管制等,同時帶動產業轉型,以呼應2050淨零排放及解決塑膠汙染這兩大全球環境行動!


這篇文章 「有進展,但不多」的《全球塑膠公約》第四回談判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