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4° / 31° )
氣象
2025-08-17 | 創新聞

AI世代的新引擎──台灣造夢計畫啟動

AI世代的新引擎──台灣造夢計畫啟動

【文/創新聞記者陳光蘊l專欄主筆】當生成式AI從實驗室走向大眾市場,全球教育與內容產業正面臨一場深刻的重構。2025年,在「40國青年SDGs國際論壇」舞台上,一個來自台灣的創新平台──「Core dream夢想引擎」,正式揭開序幕。這是全球首個專為AI創作者量身打造的一站式平台,由「亞威AI商務應用教育學院」與「台灣未來教育研究學會」攜手推出,並吸引來自全球40國青年領袖共同參與封測。

這不僅是一個產品的誕生,更是一個訊號:台灣AI教育力量,正在向世界發聲。


AI世代的新引擎──台灣造夢計畫啟動
▲「2025年40國青年SDGs國際論壇」吸引來自全球40國青年領袖共同參與。(圖/主辦單位提供)

從台灣出發,連結全球創作者

在AI晶片巨擘黃仁勳的話語裡,「所有硬體都是為軟體而生」。這句話,如今成為「Core dream夢想引擎」背後的精神信念。
亞威AI教育應用學院院長陳志寬指出,正如當年推動台灣電影數位化轉型的歷程,如今各行各業也急需一個整合AI工具、降低使用門檻、直通產業應用的平台。

而這正是「夢想引擎」的定位──它不僅是一組工具,而是一個生態系,一個幫助創作者「從學習到創作,從創作到收入,從收入到品牌」的進化機制。


AI世代的新引擎──台灣造夢計畫啟動
▲前行政院電影處長陳志寬現任亞威AI學院院長開場致詞。(圖/主辦單位提供)

三大亮點:從學習、創作到變現

平台的特色,用三句話即可概括:

  • 一站式AI創作體驗:整合生成式AI與教育資源,免除多平台切換,讓創作者專注於想法與作品本身。
  • 雙軌成長──影響力 × 收益:透過內容變現機制、智能推薦與被動收入設計,幫助創作者同時累積品牌影響力與財務回報。
  • 社群即商務,直通國際:平台內建社群功能,讓作品能即時觸及全球用戶,建立專業聲譽與跨境商業合作。
  • 這是一種新的教育邏輯:不僅教會使用工具,更讓工具成為「變現」與「國際化」的跳板。

    「會用AI的人,取代不會用AI的人」

    國際ISO驗證單位台灣IQCS總經理郭恩伶的一句話,道出了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未來的工作,不是被AI取代,而是被會用AI的人取代。」

    這句話不僅是一種警醒,也是一種方向。AI不再只是軟體工程師的專利,它將深入教育、設計、媒體、藝術、行銷,乃至每一個需要創意與效率的領域。

    「Core dream夢想引擎」正是要補上這塊缺口:幫助新世代創作者跨越技術障礙,直接進入「AI+教育+產業」的價值鏈。


    AI世代的新引擎──台灣造夢計畫啟動
    ▲(由左至右)左起亞太青年領袖學院房福慶 、破風者直播學院教母KK、亞威執行長張楷文、國際ISO17024證照台灣區總監IQCS楊宜瑩。(圖/主辦單位提供)

    為什麼是台灣?

    值得深思的是,為何這個平台由台灣率先提出?

    台灣是全球AI晶片供應鏈的樞紐,但同時,它也有一群在教育、數位內容、創業生態中不斷嘗試的行動者。從半導體到數位教育,台灣已具備「硬體+人才+創新場景」的完整拼圖。

    「夢想引擎」的誕生,正好象徵台灣從「硬體製造大國」走向「軟體與教育創新」的轉型契機。


    AI世代的新引擎──台灣造夢計畫啟動
    ▲亞威AI商務應用教育學院執行長帶領CoreDream工程師團隊發佈全球公測。 (圖/主辦單位提供)

    從教育到產業,AI世代的引擎

    生成式AI正推動全球進入一個**「創意 × 科技」的新紀元**。而「Core dream夢想引擎」不僅是一個技術平台,更是一種教育思維的轉換:從傳統知識傳授,轉向培養能與AI共創、並能轉化為影響力與產業價值的人才。

    今天,它以「封測」之姿,邀請40國青年共同試驗;明天,它或許將成為全球創作者跨境合作的基礎設施。

    對台灣而言,這不是一次短暫的亮相,而是一場持續的戰役:如何讓AI教育與創作者經濟,真正成為下一代的成長引擎。

    台灣的AI,不僅能造晶片,也能造夢想。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