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車電版圖:臺灣「大聯盟」的戰略意義

【社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 / 深度報導】在全球產業轉折的關鍵時刻,臺灣再度出手。10月1日「AI Automotive產業大聯盟」正式成軍,背後有經濟部的推動,也有電電公會、TARC與各大法人及企業的響應。這不只是一次產業結盟,而是一場關乎國家產業升級與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部署。

▲臺灣國際車輛論壇(TAIFE)今舉行「AI Automotive產業大聯盟」啟動儀式 。 (圖/主辦單位提供)
一、AI成為汽車產業的「地緣經濟戰場」
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邁向「智慧化、自動化與服務化」。從自動駕駛到智慧座艙,AI不再只是附屬功能,而是驅動價值鏈重組的核心。
美國以特斯拉為旗艦,中國以華為、小鵬、比亞迪為代表,歐洲老牌車廠也積極導入AI軟體定義車輛(SDV)的架構。每一個區域大國,都在把汽車產業當作戰略資源來經營。
汽車已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下一代「國力競爭的平台」。在這個新局中,臺灣過去以零組件、晶片為優勢的供應鏈角色,正面臨升級壓力。若僅止於代工,未來可能被邊緣化;唯有擁抱AI、建立自主生態鏈,臺灣才有機會在新的全球賽局中坐上談判桌。

▲經濟部促AI Automotive產業大聯盟成軍,集結車輛中心、工研院、金屬中心、中科院 。 (圖/主辦單位提供)
二、從供應鏈安全到自主生態的「台灣解方」
臺灣的強項很清楚:半導體、伺服器、通訊。這些能力恰好是車用AI不可或缺的基礎。但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把硬體優勢轉化為「整車智慧解決方案」。
這次大聯盟的價值,不只在於「串聯企業」,更在於「建立自主完整的生態系」:
- 法人機構(工研院、中科院、資策會)提供研發與驗證能量;
- 車輛中心推動應用落地;
- ICT與車電產業跨域整合,鏈結上下游。
這是臺灣從單點突破走向「系統整合」的關鍵一步,也是一種「供應鏈安全」的思維:不依附於單一國家市場,而是形成自主技術底盤,進而鏈結國際。
三、臺灣能否從「隱形冠軍」變成「制定者」?
在國際汽車大廠紛紛轉向軟體定義、AI驅動的今天,臺灣的機會不只是「供應零組件」,而是進一步輸出「完整解方」。
若AI Automotive產業大聯盟能真正落地:
- 臺灣的自駕驗證平台可成為亞洲標竿;
- 臺灣的智慧座艙系統能進入國際整車廠;
- 臺灣的ICT與車電結合可輸出到新興市場。
這將使臺灣角色從「隱形冠軍」轉為「國際規則制定者」,進而在全球車電競局中,握有話語權。

▲台灣車輛移動研發聯盟(TARC)與電電公會完成簽署儀式,正式宣告「AI Automotive產業成形。 (圖/主辦單位提供)
一場必須贏的戰役
臺灣過去在PC與手機產業供應鏈裡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但隨著市場成熟,我們痛切體會到:「沒有品牌、沒有平台,就沒有定價權」。
這一次,AI車電產業浪潮正在形成,臺灣不能再缺席。
AI Automotive產業大聯盟的成軍,正是一場必須贏的戰役。它不只是產業合作,而是國家競爭力的考驗。
臺灣要從「世界的工廠」走向「世界的智慧移動解方領航者」,唯有此路。
最新國際新聞
-
-
王毅盧比歐通話 雙方均表達期待川習會
(58 分鐘前) -
烏克蘭戰爭持續 克宮:普丁將接見北韓外長崔善姬
(59 分鐘前) -
加拿大總理稱本週將會習近平 同步向川普遞橄欖枝
(1 小時前) -
川普:2028年不會角逐副總統職位
(1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