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0°
( 32° / 28° )
氣象
2024-05-12 | 台灣醒報

雖取消文旦禁令 許多農產仍無法輸中

中國雖於4月28日解禁我國文旦進口,但台灣芒果、凍竹筴魚與鳳梨等農漁產仍遭中國禁止!從2021年至今,中國陸續禁止我國的肉品、鳳梨、蓮霧、冰鮮白帶魚等農漁產品,還有糕點、茶葉與酒類等食品。對此,國內學者看法不一,有學者認為免受制中國,應該努力開發中國以外的市場,但也有學者提醒,中國市場仍有其重要性,若中國取消ECFA,將更損我國農產品在國際上競爭力。



我多數農產已遭禁

中國自2021年開始,陸續禁止我國農產品與食品輸入到中國。最早是肉品,中國的理由是因為我國開放萊豬進口,且家禽仍有禽流感風險。接下來便開始以「檢出介殼蟲」為由,禁止我國鳳梨、蓮霧與釋迦輸入中國。



到了2022年,中國先是以檢出禁藥為由,禁止我國石斑魚輸入中國,接著在8月又以檢出介殼蟲、新冠病毒和註冊資料不完整為理由,陸續禁止我國的柑橘類、冰鮮白帶魚、凍竹筴魚、糕餅與茶葉進口到中國,最後一波則是12月禁止水產品、飲料與酒類,還有油料與食用穀物。



我國主要出口中國的農產品有羽毛、酒類、冷凍魷魚、活石斑魚、生鮮冷藏魚、牛皮革、烘製糕餅、發酵茶與冷凍鰹魚,幾乎多數都已經遭到中國禁止進口。為此,政府也開始因應,並將相關農產出口市場轉移到美國與日本,2022年我國主要出口國便是美國、日本與中國,美、日出口金額已經超過中國。



尋找中國以外市場

雖然中國在近2年陸續恢復文旦與鳳梨釋迦輸入中國,但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曾受訪指出,中國近年動輒暫停台灣農漁產品輸入,但禁運理由不是沒有科學證據,就是用不符規定的少許個案就將所有產品都禁運,之後又因特定政黨人物來開放,「中國的用意非常明顯!」



他表示,農民仍得考量中國市場資訊不透明,並且會有許多人為干預導致具有不穩定等高度風險,雖中國重新開放,但仍應該持續深耕中國以外市場,雞蛋不可再放在一個籃子裡。



未建構風險控管機制

楊明憲進一步指出,中國畢竟是靠近台灣的市場,但農產品外銷還是要回歸國際貿易的檢疫機制,包含應該要有科學證據與標準,雙方應持續溝通並彼此提供資訊。



但農漁經學者李武忠受訪時指出,有些農產品重複被驗出介殼蟲等違規蟲藥,這違反國際規定嗎?他表示,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是政府、不是農民,別倒因為果,且馬蔡政府均已發現問題,卻從未建構兩岸農產品風險管控機制,是嚴重失職。



此外,貿易既是經濟也是政治議題,兩岸都別裝無辜。李武忠質疑,兩岸敵意螺旋若持續上升如何平心靜氣溝通?



盼友善以維持競爭

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徐世勳強調,台灣近年與其他國家洽簽FTA均無進展。萬一兩岸ECFA被取消了,早收清單和關稅減讓都沒了,再碰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東協10國及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紐西蘭、澳大利亞全部15個成員國在去年均已完成生效程序,並相互實施關稅減讓或零關稅,台灣農產品未來在中國市場、日韓市場怎麼和東南亞的農產品競爭?



李武忠也擔憂,若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影響的不只ECFA,還有RCEP成員國相互實施關稅減讓、原產地證明、通關便捷與零關稅優惠等措施,都會對台灣產品拓展新南向市場產生障礙。





雖取消文旦禁令 許多農產仍無法輸中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