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5° / 28° )
氣象
2024-06-05 | 台灣醒報

社會救助法修法 民團:弱勢仍難申請

衛福部修正《社會救助法》,仍忽視低收入戶、新住民與無家者的權益,引發民團抗議,要求政府退回重寫!目前有工作能力,但沒有工作的民眾會以基本工資核算收入,該制度稱為「虛擬收入」,民團5日召開記者會痛批,此制度加上「家戶合計」,已成弱勢申請社會救助的最大阻礙。



虛擬收入成阻礙

衛福部4月22日公布《社會救助法》預告修正草案,遭到民間團體痛批,草案令人失望,更建議行政院應將草案退回衛福部。社會救助法修法聯盟發起人王今暐舉例指出,這次修法包括虛擬收入、家戶合計等問題仍未解決,無家者保障與新住民家庭等權益沒有得到重視,盼衛福部能重新審酌法案。



「虛擬收入」指認定家庭收入時,對未就業但有工作能力者,以各職類每人每月平均經常性薪資或基本工資核算。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研究員周上智強調,「這樣的核算沒有道理」,如月收入低於1萬元的無家者,佔整體的7成以上,但這些人卻因為虛擬收入,收入遭到浮報,更因此被制度漏接,認為收入需要按照真實情況來計算,並廢除虛擬收入。



政大社工所副教授、勞工陣線理事長蔡培元也指出,最低工資本是保障民眾權益的制度,但卻因虛擬收入,反而增加申請社會救助的門檻。他指出,不僅有無工作能力,很難取得相關證明,還有未就業者受到家庭環境、教育背景等因素影響,卻要一視同仁加上虛擬收入,意味著修法版本仍有不合理的地方。



立階段式脫貧機制

至於無家者的狀況,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秘書李盈姿指出,因為沒有住所讓社工實地訪查,導致無家者申請低收入戶時,僅約一成能取得資格。她指出,無家者狀態不同,更包括受家暴離開家庭、因經濟變故繳不起房租等,政府面對這些緊急狀況,也應有更積極的協助。



此外,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審核標準需要「家戶合計」,即家庭總收入平均分配全家人口。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社工周千荷指出,曾有案例是婦女與兩名已在工作女兒相當疏遠,沒有聯絡,但因為家戶合計制度,導致該婦女無法取得低收入戶資格,還要上法庭進行撫養訴訟。



興隆會所社工團體暨社區走跳組心理師程為晨則指出「貧窮陷阱」的問題,每當替低收入戶找到工作時,他們第一個反應不是喜悅,而是擔憂,害怕因為找到工作,導致補助被取消,問的問題也都是「工作薪水會不會超過低收標準」。她強調,政府應列入「階段式脫貧」,才能協助他們脫離貧窮的污名。



衛福部:尚未定案

對此,衛福部強調,社會救助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預告期間,計有26個機關及團體提供意見,各界針對預告版本建議仍有分歧,本部將持續溝通,尚未定案。有關社會救助法修法聯盟訴求,本部將納入研議,部分訴求評估於法律或子法明定為宜。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