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5°
( 16° / 14° )
氣象
2025-02-04 | 台灣醒報

環境汙染 大腦中微塑膠含量迅速上升

人腦微塑膠污染持續增加,恐引發中風、心臟病等症狀。一項研究指出,大腦中微塑膠濃度在8年間成長迅速,多數為奈米級的微小顆粒,其中常見的「聚乙烯」則佔塑膠污染總量的75%。專家呼籲,隨著塑膠產量及使用量的增加,人們必須減少環境中微塑料的污染。



事實上,人體廣泛受到微塑膠的侵入,多數存在於血液、精液、乳汁、胎盤和骨髓中,可能引發中風和心臟病等症狀,而癡呆症患者腦樣本中的微塑膠濃度則高出大約六倍。



腦中微塑膠增加

News-Medical》報導,科學家針對2016年和2024年新墨西哥州死者的人腦組織樣本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大腦中微塑膠濃度在8年間成長迅速。此外,若從1997年至2024年間進行的數十起屍檢結果來看,大腦中的微塑膠和奈米塑膠均呈上升趨勢。



研究發現,大腦中的顆粒大多為奈米級的塑膠碎片和薄片。其中,最常見的塑膠是用於塑膠袋、食品和飲料包裝的聚乙烯,其平均佔塑膠總量的75%。



塑膠顆粒汙染大

衛報》報導,微塑膠由塑膠垃圾分解而來,其從最高山峰到最低深海都污染著整個地球,而人們透過食物、水和呼吸攝取塑膠微小顆粒。對此,該研究提供更明顯的數據,使人們了解塑膠在人體組織中的途徑及潛在的健康影響。



然而,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化學教授瓊斯指出,由於實驗樣本數量少,分析不受污染的微小塑膠顆粒相當困難,在解釋結果時需要更小心謹慎。



埃克塞特大學生態毒理學教授加洛韋教授表示,過去八年大腦中微塑膠含量增加了50%,這反映出塑膠產量及使用量的增加,而如果減少環境中微塑料的污染,有助於減少人類接觸微塑料的程度。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