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諜目前層級低 專家:未來恐成高官
「在台共諜有可能經手高層級機密資訊,未來還可能成為高官,因此不可小覷。」學者林穎佑13日針對近來多起共諜案受訪時指出,情報戰是長期作戰,共諜有可能是未來高官叛變的接觸對口。學者蘇紫雲則提醒,目前公務機關僅在任職前查核聘用人員安全背景,若任職後有接觸機密資訊,在職期間也要定期查核。
多起基層共諜遭揭發
近來多起共諜案爆發,包括前立法院長游錫堃的助理盛礎纓、總統府總統辦公室諮議吳尚雨、民進黨民主學院前副主任邱世元、新北市議員李余典的特助黃取榮,與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任外交部長期間的助理何仁傑,都遭到調查或收押。
有人認為,目前揭露的共諜大多是較低層級助理或機要人員,加上台灣作為民主國家,許多軍事與外交資訊並非秘密,共諜要獲取極機密的資訊為害國家應該不易。
恐接觸未來高官
對此,淡江戰略所助理教授林穎佑受訪時表示,目前被吸收的共諜雖然是低階官員居多,但有可能在處理文書或是傳遞訊息的時候接觸到高階機密,不是說職位低階就沒有涉及。另外,相關共諜的同僚或部屬有可能未來會晉升成高階官員,這些未來高官人選就有可能成為未來對接的窗口。
國安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受訪時指出,目前共諜範圍包括軍事、各機關與政府高層的機要人員,會造成潛在威脅,因為在不同機關的共諜有助敵方拼湊情報拼圖,透過資訊不斷拼湊,就可以大致了解政府可能的政策。
建立任職查核機制
蘇紫雲提醒,我國的安全查核機制有待進一步加強,共諜容易透過學長、學弟制,或是從中央層級擴散出去。他指出,目前以《公務人員服務法》規定為一般查核與特殊查核,但裡面的制度性盲點是,需要查核僅在任職時查核,該人員任職後是否會有安全狀況的改變,需要進行後續追蹤。
因此他建議參考其他國家,接觸機密、極機密資訊的人員,需要定期查核是否有被吸收的狀況,例如每1到2年就要進行查核,還有要多運用測謊機,把相關安全漏洞降到最低。
林穎佑也強調,如今情報作戰不會只看當下,也要看該共諜接觸的對象與軍官或相關人員未來的可能發展。
最新生活新聞
-
-
竹東垃圾暫置量達4000公噸 最快6月底完成去化
(27 分鐘前) -
黃冠華以創新、協作方式培養下一代管理者
(41 分鐘前) -
IPMEN 夥伴成員拜會管碧玲 讚台灣推動海洋教育有成
(50 分鐘前) -
三昧堂精工戲偶五顯大帝拍MV 創新宣傳宮廟文化
(50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