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1°
( 33° / 29° )
氣象
2025-04-30 | 台灣醒報

為精神疾病請命 籲改名「神經多樣性」

「台灣8到15歲兒少每4人中就有1人最近6個月受精神疾病困擾,但卻只有10%獲得醫療與支持服務,應改名、提升就醫率!」國教盟等教團與綠委林月琴、藍委王育敏與白委陳昭姿共同召開記者會如此呼籲。王育敏表示,兒童早療政策需要加強推廣,鼓勵儘早通報、篩檢並接受療育服務。



ADHD只有1%有治療

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為例,盛行率接近10%,但僅有2%接受診斷,只有1%接受完整治療。他認為原因在家長及教師普遍缺乏對ADHD等神經發展差異的正確認知,甚至因為擔心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而延遲或拒絕就醫。



「『神經多樣性』是強調每個人的大腦發展有其獨特性!」王瀚陽舉例說,包括自閉症、ADHD、學習障礙、情緒障礙等神經發展差異,且三總精神醫學部也曾指出,「神經多樣性」強調差異不等於缺陷,因此希望政府3年內提升兒少心理健康就醫率至15%階段性目標,另立刻推動「神經多樣性」正名運動,全面去除污名化標籤。



認知「神經多樣性」

國民黨立委王育敏強調,台灣社會對於「神經多樣性」缺乏正確認知,導致兒少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遭受同儕歧視、排擠,而學校輔導資源如果未能主動建立正確認知,或是提供心理輔導,對兒少心理健康將會非常不利。她提到,我國6歲以下兒童通報比例僅4.3%,低於全球平均的6%,若有相關疑慮,應該鼓勵家長儘早通報,以維護兒少健康。



民進黨立委林月琴則說,除了正名以外,早期階段的監測、篩檢與療癒、以及後續的心理健康輔導介入至為關鍵,目前政府行動正強化早療篩檢與聯評量能,修法增加校園心理輔導資源,並擴大青年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但背後都需要仰賴第一線人力支援,會持續監督政府的資源投入,支持早療與心輔專業的發展。



負面標籤易延誤就醫

「當孩子被貼上『精神疾病』的負面標籤,他們與家庭往往不敢就醫、求救,容易錯失黃金介入期!」陳昭姿指出,在臺灣有無數的孩子與家長仍然因為「精神疾病」的負面標籤,面臨延遲就醫,乃至於社會歧視的掙扎,國外其實撕掉負面標籤已經作得比我們前面,行政院應該正視相關問題。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