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2°
( 23° / 21° )
氣象
2021-06-03 | PChome書店

助人者練心術:自我提升的60個增能練習

助人者練心術:自我提升的60個增能練習助人者練心術:自我提升的60個增能練習
作者:傑弗瑞‧薩德(jeffrey k. zeig)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21-05-14 00:00:00

當治療師進步成長,治療效果也隨之增加。
──傑弗瑞.薩德

長久以來,助人工作者的培訓重點均放在理論與技術的灌輸,但本書作者薩德卻認為,心理治療有如藝術創作,目的是喚起人們的情感體驗,帶來啟迪,否則,技巧再高也難成佳作。換言之,治療師本身的生命體驗、靈活彈性與敏銳直覺,是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本書的目的,即在開發這些藏在理論與技巧背後、治療師本身所獨具的潛能。

薩德師承以出神入化的手法聞名的催眠治療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在跟著艾瑞克森學習的日子裡,艾氏從不對薩德提出的問題直接給答案。艾瑞克森總是透過說故事、給任務、開玩笑甚至胡言亂語,讓薩德在一頭霧水之後,產生頓悟的體驗。薩德稱這種體驗為「經驗式」的學習,他明白這是艾瑞克森之所以成功,以及自己能夠不斷成長的關鍵。而今,他毫不藏私地把累積四十多年的經驗式學習祕笈分享給大家。

這本《助人者練心術》裡,薩德綜合畢生治療與教學經驗,並向藝術、舞蹈、戲劇訓練課程取經,提出了「經驗式增能培訓系統」,當中包括了10個暖身練習與50個增能練習,像是健身器材般,將你的心靈肌肉一塊塊鍛鍊起來。如果能跟著一步步練習,將感覺自己更開闊、更靈活、更具敏銳創意,在有效協助個案改變之餘,也享受自我成長的喜悅。

★本書特色:

‧催眠治療大師薩德無私分享60個提昇自我狀態的實務練習,幫你成為獨樹一格的助人者。
‧治療即藝術,取材自表演藝術的培訓練習,激發你所缺乏的彈性、敏銳度與創造力。
‧拋開理論,重視體驗,讓出神入化的助人創意成了你自然而然的日常。
‧依催眠治療之父艾瑞克森的精髓──策略性溝通、順勢而為、量身訂做……等設計練習方案,讓你大師上身,傳承菁華。

★名人推薦:

書中的大部分技巧,我都在不同的工作坊和治療、督導情境裡看薩德老師運用過。用自己的身體力行來教導智慧,是艾瑞克森學派的一個隱藏心法,薩德老師把這個原則發揮到淋漓盡致。
──洪偉凱/本書譯者、鳳凰城艾瑞克森基金會顧問

薩德獨特的培訓方式,不僅為身為心理治療師的我增能,也為身為大學教師的我開啟心理治療教學的新視野。
──趙家琛/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教授

薩德博士的訓練從心理治療開始,但也發現傳統的治療對於協助個案有其限制。於是,他跟藝術學習──文學、詩詞、電影與戲劇,也接受即興表演訓練,並將表演藝術的訓練方法引進治療師的訓練……目的是協助治療師,建立治療師必備能力的不同狀態。
──蔡東杰/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長

★內文試閱:

‧譯者序

順勢而為,體驗無限:談薩德老師的經驗式實踐
洪偉凱/艾瑞克森催眠學派第三代傳人、鳳凰城艾瑞克森基金會顧問

全世界沒有哪個心理治療學派的大師曾經用過這樣的系統化方式來教導治療師,薩德老師這本書是空前絕後的作品。心理治療的大師,像是佛洛伊德,流傳下來的是他的幾個案例,以及與他近身學習的弟子們,最有名的是榮格、阿德勒。佛洛伊德的弟子們把精神分析的理論和實務運用發揚光大。而精神分析的學習鍛鍊,需要很多年的治療師培訓。催眠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留下許多神奇案例,並且弟子們開枝落葉,遍滿各個專業領域,像是NLP大師羅伯特‧迪爾茲(Robert Dilts)、當代催眠大師斯蒂芬‧吉利根(Stephen Gilligan),以及薩德老師本人。即便如此,艾瑞克森也沒有留下讓世人可以照著學習的心法祕笈,只有幸運跟在艾瑞克森身邊的人有機會可以頓悟(他是因材施教的最佳範例)。許多不同心理學派都講究功夫,要跟在大師身邊下功夫貼身學習很多年,才會有所成就。從來沒有一個大師像傑弗瑞‧薩德老師一般,將自己畢生絕學都記錄成冊,還按部就班地教導人們如何成為一個卓越的治療師。這本書是一個系統化培訓治療師成為卓越、甚至到大師等級的鍛鍊手冊。書中十個暖身練習,五十個增能練習,是我一輩子都需要鑽研精進的武功祕笈。這本書的重點是,如何在你自己人生當中成為卓越超凡、笑傲人生的人。

治療藝術的實踐者
作為一個藝術家,有幾個部分很困難。首先,要有靈感,腦子裡面要有生生不息、源源不絕的靈感和創造力。薩德老師經常說,他的頭腦裡隨時有超過五十種的催眠技巧和或是心理治療方法,可以隨時取用。他經常讓自己處於一種巔峰的狀態裡,就如同他在這本書裡說的,「擁有最多種狀態,可以隨機應變、順勢而為的人,就會活出最自在快活的人生。」

第二,要能夠把靈感轉化成具體表達。藝術家如果內心澎湃,有無限的靈感和創造力,卻無法轉化成畫作、音樂或是文學表達,那也是沒有用處。J. K. 羅琳如果沒有把內心裡的創造力想法轉化成文字,那就不會有《哈利波特》如此風靡世界的作品了。李白如果在文思泉湧之後,沒有把文字記錄下來,就不會有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詩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了。我們很幸運地,在這個時代,薩德老師把他的生生不息創造力用文字記錄下來。不僅是記錄下來,也教導我們如何系統化按部就班成為他這樣的心理治療大師,這真是有大愛、慈悲心的作為。

第三,這一點非常重要,許多所謂的大師可能很會說大道理,但是自己卻不見得做得到所闡述的大道理。薩德老師是我見過最能夠身體力行自己所體悟智慧的大行者。在我多次與薩德老師近身學習過程中,我常常看到他失敗,然後他會告訴我他在鍛鍊自己的哪個技巧,然後很快地,我在下次學習時,看他非常熟練地運用之前失敗的技巧。薩德老師會下很多功夫體驗自己教導技巧的原則心法,所以書中的大部分技巧,我都在不同的工作坊和治療、督導情境裡看薩德老師運用過。用自己的身體力行來教導智慧,是艾瑞克森學派的一個隱藏心法,薩德老師把這個原則發揮到淋漓盡致,也讓我有個效法的榜樣。譬如,我知道薩德老師上過很多即興戲劇課程,我在2018年也去上了演員培訓班,我才發現薩德老師說的實在太有道理了。心理治療師都應該學習演員培訓課程,會對自己的專業成長有很大幫助。我上了演員培訓班,發現自己的演講和表情能力,甚至作催眠、做治療的專業能力都大幅提升。

第四,不藏私,傾囊相授。學技巧,看似容易,但是更重要的是心法和體驗。技巧學得再好,無法運用,那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薩德老師的用心,我們可以在「薩德談經驗式治療」這個系列裡一窺究竟。他教技巧,教原則,也教心法以及運用的時機和手法。在這系列書裡,我們可以獲得完整的學習和體驗。跟在大師身邊學習多年,是因為心法必須用心體會,等待頓悟的時刻,但薩德老師幫助我們縮短這個時程,全部都傾囊相授,透過這些書籍,節省我們走很多冤枉路的時間。這是大慈悲心。他經常說,他希望我們學生可以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如果我們卓越非凡,他會跟我說,「偉凱,我看到你做的治療卓越非凡,但是你可以做……,讓自己成為出神入化。」短短一句話,代表他對我的肯定、期許、激勵、啟發和愛惜。這就是他厲害的地方。

承認失敗也能帶來療效
一個大師能夠承認自己失敗、做不到,這是最難的。儘管薩德老師心中有許多種治療方法可以運用,有時候我也會看到他承認自己的失敗,而這種時候通常是他最厲害的時候。一個世界級大師可以在眾人面前承認自己的無能和失敗,這需要絕大的勇氣。

有次在工作坊裡,一位催眠師學員上台做薩德老師的示範,他說想要增進自己的催眠能力,這學員看起來很有自信(我感覺是來踢館的,同時也趕快搬板凳,坐等看我老師如何處理這樣的個案)。薩德老師二話不說,就請那學員把他的催眠運用在薩德身上,薩德當個案,讓學員催眠他(直接進入體驗的狀態)。只見那個學員突然有點慌了(其實看得出來是故作鎮定,他心裡應該慌到一個不行),學員還是硬著頭皮幫薩德老師作催眠,用學員所知道的、強硬的下指令方式作催眠,催眠台詞背得很熟。薩德老師好像很享受這被催眠的過程(一種全然接納的狀態),還在催眠狀態裡指導學員如何做更好(順勢而為的狀態)。學員七零八落地做完催眠,回到舞台上自己的椅子上,一坐下來,整個身體不自覺地抖,手抖、腳抖、聲音抖、全身都在抖,連學員自己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學員的無意識開始運作了)。我們所有人都看在眼裡,這是一種催眠現象,無意識全然甦醒,不受頭腦控制。薩德老師就大發慈悲(慈悲心的狀態),試著幫這學員減緩他的身體顫抖,嘗試了很多方法,花了很多時間,都沒有效果(誘發許多線索細節,只等學員自己串聯起來)。薩德最終用一種最真誠的態度說,「我承認我失敗了,我做不到,我不知道你如何可以讓自己放鬆下來,我不知道你如何讓身體回復正常,我失敗了(失敗/無能的狀態)」。有趣的是,當薩德老師運用自己的失敗和缺陷,大方地承認自己失敗,這個學員身體就不抖了。就好像學員的無意識完全把薩德老師的話聽進去了,用學員自己的方式停止抖動(學員的無意識串聯所有線索,無意識用自已的方式停止顫抖)。學員自己感到很驚訝,他教導催眠也很長一段時間了,從來沒見過自己這樣的無意識(治療師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承認自己的無能,這才是王道),以及身體能夠說停就停(頭腦有限,無意識無限)。

我在心裡趕快記下筆記──原來承認自己的失敗和無能,也是一種高深的催眠心法,可以喚醒個案的無意識運作,讓個案自己找到療癒的最有效方法。我受教了。再次看到所謂的催眠治療最高境界,順勢而為。一個世界級大師在一百多人面前承認自己的缺陷和無能,運用自己的無能來做治療,我還真是第一次看到。書中所提的練習,有些就是運用自己的缺陷來做治療,是異曲同工之妙。短短不到一小時過程裡,看到薩德老師運用自身不同的狀態,切換自如,同時也誘發學員的不同狀態,體驗到一種獨一無二的催眠經驗。這是我喜歡上薩德老師課時坐在第一排的原因,不是要讓老師看到我(他知道我眼神經常鎖定他),而是要跟著深刻感受、同頻共振老師的催眠大藝術家狀態(看好戲一定要坐前面)。

順勢而為,體驗無限
艾瑞克森學派有三個最重要原則:順勢而為、成為經驗式的,以及無限可能性。這本書本身就證明心理治療師的培訓有無限可能性,薩德老師只是列出六十種方法拋磚引玉,讓我們除了學習卓越的能力之外,還能開發更多的可能性。

人類的成長和演化不斷加速,心理治療學派的潮流每隔十幾年就會改變,近年來更是頻繁改變。一個學派若要屹立不搖,與時俱進,順勢而為是關鍵要素。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派之所以在這麼多年之後仍然生生不息蓬勃發展,為人帶來深刻療癒,就是因為順勢而為──順應時代的勢,也順應個人的勢。艾瑞克森曾用一句話總結他的治療,「心理治療不是把理論套到個人身上,而是為個人量身打造最適合的療癒。」艾瑞克森學派因為順勢而為而走在時代的尖端,將治療師個人的成長提升到最高境界,也因此造就各有專精的療癒大師、催眠大師。

順勢而為也需要有強大的敏銳度才能做到。薩德老師在書中強調的敏銳度,讓我們學習成為福爾摩斯、成為007詹姆士‧龐德一般的敏銳,這樣才能順勢而為──知道「勢」在哪裡,「勢」是什麼,如何運用」勢」,四兩撥千金的道理。

而提到「經驗式」這個原則,我們可以在書中看到,每個練習都是經驗式的,讀完書必須要親身體驗這些練習,才會刻印到身體記憶裡,成為自然而然地卓越非凡。幸運的是,薩德老師雖然已經大量減少世界各國的開課(他想要留更多時間給自己,享受人生),他還會每年到中國作治療師培訓(與中國淵源深厚),有興趣體驗大師教導的人,一定要把握原汁原味的學習機會,薩德老師今年已經七十二歲了,他也是會老的,不會永遠年輕(雖然我私心希望他活到一百多歲,繼續教導)。

在這本書的帶領之下,期待你我都能卓越非凡,享受最精彩的人生。這本書不僅是給專業治療師看,也是給任何有心想要在人生旅途上更上一層樓的人。如果你想要活出無與倫比的暢快人生,此書絕不可錯過。

‧摘文

第二章

經驗式增能培訓練習:治療師專業能力發展的心法(節錄)

讓我舉個例子來闡明一下我的意思,並且讓你看到當今世界上所教導的心理治療(以及其他概念,狀態、身分認同等等),如何從中獲得幫助和精進。

你可以想像你早上起床,有個強烈衝動要成為一個心理治療的個案。當然,你不會是生下來就是個心理治療的病人。你必須花時間準備成為一個病人。那你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病人呢?很簡單,你只要開始讓自己想著以下的這些詞句的組合:我不行……;我做不到……;我從來不會……;我總是……;我應該……;只有……才會……;要是……怎麼辦……;或許……;如果別人……那就好了……

你可以開始對自己這樣反覆地說:「我無法停止暴飲暴食。」或是,「我永遠不會有幸福的親密關係。」或者是,你也可以這樣對自己說,「我總是會遲到。」或是,「我應該多讀點書。」從過去的經驗,我們總是會找到一個普世通用的說法,你可以這樣打擊自己說:「如果我有另一個人生那該有多好。」你可以投射到未來,給自己創造一個擔心:「如果明天我搭的班機在半空中與另一架飛機相撞了,那怎麼辦?」或是,你可以加添一些自我懷疑和不確定性進來:「如果我那樣做的話,或許會好一點。」或許不會?或許?或許?或許。我們總是可以在「或許」之後添加無限可能性。同時,別忘了要責怪別人一下:「如果他/她/他們更敏銳一點就好了,更仁慈一點就好了,更有鬥志些就好了,更熱情點就好了,更講道理些就好了……」等。

刻意地組合以上這些話語,更加頻繁地使用這些話,很快你就會給自己創造很多限制性的狀態和想法了。繼續這樣做,你很快就會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治療個案了。經常練習這些負面狀態,你就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負面身分認同,像是「我是一個失敗者」。

現在,心理治療師,花點時間想像一下,你舒服地坐在你的專業椅子上,一個自發性,創造自己問題的個案走進辦公室。你作為治療師的工作是幫助他從受害者的角色裡解放出來──一個受困於感覺、想法、行為、態度、過去創傷以及關係的受害者。你必須發明一種方法,改變病患認為「我做不到」這樣的受害者想法,進入一種「我做得到」這樣的想法裡,一種賦予能量力量的狀態──「我可以有效克服這難題。」「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處理這問題。」「我可以改變。」

但是,有效的心理治療不僅僅是幫助個案改變他們的想法或說法。個案活在一種負面狀態裡。他們的言語只是點出他們所處的負面狀態,點出他們所認同的負面身分價值,並不是造成負面的狀態或身分認同的主要原因。現在,讓我們談論一下治療師。

成為一個治療師的過程是無法預測,也無法按部就班進行的。你無法說一個條件或是幾個條件就能成為治療師。要成為優秀治療師,治療師無法只採用一種狀態、一個概念或是一個身分認同。許多心理治療學派都有一系列的規則,描繪出治療個案的核心重點方法。但是,所有的心理治療學派都有一個共通的目標──幫助個案從一個受害者蛻變成為一個成功者。不論治療師是屬於哪個學派,或是運用哪種技巧方法,我們都可以透過發展治療師的最佳自我狀態來提升治療的效率。更進一步,治療師的自身狀態可以是一個發展有效治療的起始點。

我可以從我個人經驗裡舉個例子說明。在1985年,世界心理治療演化大會匯聚了世界最頂尖的心理治療大師,一同慶祝心理治療的一百週年。(歷史學家追溯心理治療的誕生,是在1885年佛洛伊德開始對醫藥的心理層面感興趣。)我作為世界心理治療演化大會的主席,很榮幸可以聽到許多偉大心理學家和治療大師的演講。

我參與了一場約瑟夫‧沃爾普(Joseph Wolpe)的演講,他是偉大的行為治療大師,講解如何治療憂鬱症。我很認真地聽他描述發現個案根本焦慮的必要性,根據嚴重程度來安排焦慮刺激情境,然後小心地按照方法步驟減少對焦慮的反應,先從最輕微的情況處理,再到最嚴重情況。當我聽完他的演講,我恍然大悟:「難怪我處理不好我的憂鬱症個案。我沒有運用情境安排和減少根本焦慮反應這兩個技巧。」

我再三琢磨這個道理,邊走邊想,我確定自己找到了一個可以提供更好心理治療的方式。但心裡有個想法浮現:「一定還有更多。」「我肯定,治療一定比辨認出焦慮並減少根本焦慮還要多很多」。

我來到另一個演講廳,偉大的心理動力學治療大師,詹姆斯‧馬斯特森(James Masterson),正在強調:「如果你有個邊緣型人格個案,那就用質問的方式。這是適當的解藥。對於一個自戀型人格個案,運用自戀人格脆弱的同理心回饋。這是適當的解藥。如果你把同理心回饋用在邊緣型人格上,這不會有效。質問對於自戀型的人也沒有效果。」我靈光乍現:「啊哈!難怪我處理不好我的邊緣型人格和自戀型人格個案。我沒有運用正確的解藥。」

「然而,」我深思熟慮,思考變得更加地精煉,「幫邊緣型人格個案做治療不僅止於質問;幫自戀型人格個案做治療,要比同理心回饋來的更多。」

接著,我走進下一個演講廳,人本治療大師,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闡明個案感受的基礎架構有同理心、真誠和正向回饋。我想著:「是的,沒錯,要更有同理心,治療的祕訣就在此!」然後我到另一個演講廳,薩爾瓦多‧米紐慶(Salvador Minuchin),建議大家:「不要只看個人,要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結構。改變那個關係結構,人就會跟著改變。」我告訴自己:「米紐慶說的一點都沒錯,我需要研究一下家庭治療的結構學派方法」。

然後……

這些心理治療大師對於他們主張的觀點好像都覺得百分百正確。他們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看起來都完美無缺,每位大師都有一套特定方式去進行心理治療。然而,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心理治療師的建議,卻是少之又少。

在這個大會的最後,我淹沒在學派理論和實務應用的衝突矛盾之間。我最終學到的是,我跟沃爾普、馬斯特森、羅傑斯以及米紐慶等人最大的差異是,我缺乏對理論的信心。把他們那種肯定的自信心帶進治療室裡,不論治療學派取向是什麼──行為、態度、感覺、認知或是關係,都會有好結果。作為一個治療師,當你擁有一個肯定的狀態,個案就會響應你,可能更多是對肯定的響應,而不是對治療技巧本身的回應。

作為一個激勵人心的治療師,我帶著一點反諷的意味說,找到一些概念,不論是你所信仰的理論或是技巧,把它堅信不疑地說給你的個案聽,個案通常會相信你並產生改變。這樣看來,心理治療就像是一種宗教信仰改變。治療的肯定狀態帶給治療師的勇氣,是加倍於他們的堅信不疑所帶來的勇氣。

我個人並沒有理論或絕對的技巧肯定。我的信仰是不一樣的。我相信治療是一種更多──比質問還要更多,比改變個人態度還要更多,比改變人際互動結構還要更多。治療應該是一個象徵性的、體驗性的劇碼改變,隱含的必然意義是,「透過活出一個獨一無二的喚醒經驗,人們自然有能力改變。」透過建立與融合更好的概念和伴隨而來的狀態,治療自然發生。改變想法、行為、感受和關係很重要,但並非最重要,除非這些改變會誘發有效的概念和狀態,那才是真正重要的。為了創造有助益的經驗,我們同時聚焦在治療師和個案的狀態上──一種透過概念化溝通而誘發體驗的狀態。

是的,在心理動力學派裡有一種強烈的經驗式傳統,可追溯到法蘭茲‧亞歷山大(Franz Alexander)那個時期提到的正確情緒體驗,但是在心理動力學派裡,改變是來自理解。但我認為,體驗應該是治療主軸,理解可以是前菜或是甜點。動態體驗可以發生在對心理動力的理解之前,兩者都提供療癒效果,也提升治療師的卓越能力。

基於我在1985年心理治療演化大會上其他經驗,我的專業自信心大大提升。我參與其他三場工作坊,他們的演講都強烈地與我的個人專業偏好互相吻合──連恩(R. D. Laing)、華特克(Carl Whitaker)、薩提爾(Virginia Satir)。這些出色的發表者都是即興演講;不是奠基於科學、理論規範或是學術研究。他們的大師風格是從哲學、文學和戲劇衍伸而來的。在人類文明歷史上,各種形式的藝術總是帶有最強大的影響力,幫助人們從內在成長,也在人際互動上成長。藝術創造了深刻感受。藝術改變了我們的感知、概念和狀態。

因為這許多新鮮的發現,我改變對於治療的觀點。我開始把治療看成是藝術,而不是科學。這讓我得重新設計我的治療師教學課程。在過去,有很長的時間,我學習並教導技巧。然而,當我回顧心理治療的發展歷史,我發現治療師開始重視技巧是最近才出現的流行。治療最早是聚焦在治療師的個人發展上。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