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9° / 27° )
氣象
2021-07-06 | PChome書店

告別失智:一本書解釋大腦的運作,以及你該怎麼吃、怎麼思考,活化腦力,維持永智人生

告別失智:一本書解釋大腦的運作,以及你該怎麼吃、怎麼思考,活化腦力,維持永智人生告別失智:一本書解釋大腦的運作,以及你該怎麼吃、怎麼思考,活化腦力,維持永智人生
作者:林錦堂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1-05-27 00:00:00

<內容簡介>

誰說只有老人家會記憶力衰退?
事實上,青壯年也深陷大腦衰退的危機!
這樣做,就能激活大腦功能,預防失智!

☆30歲後,腦力年年衰退
仔細想想,以下任何一個狀況,是否曾經發生在你或周遭人身上?

□專注力明顯下降
□容易忘東忘西
□性格轉變,常產生不理性的偏執,而且越來越頑固
□很容易在不對的場合說出不適當的語言,造成尷尬和誤解
□容易無端暴怒,甚至出現肢體暴力

若符合其中一項徵狀,代表你可能是失智、癡呆症的高風險罹患者之一!

☆壓力,促使失智機率大增

當人體感知到周遭的刺激,體內馬上就會分泌壓力激素,雖然可以召喚能量、資源,幫助集中注意力,應付可能面臨的脅迫,但也會壓制免疫系統以及大腦系統的運作。長期下來,就可能造成免疫力低下與記憶力衰退。

「記憶能力衰退」就是失智症起始的病徵。一般來說,通常是因為自覺到記憶力變差而影響到生活,甚至前往相關醫療專科就診時,才了解到所謂失智、癡呆症的初步知識訊息。

本書從「心智認知系統」的認知科學角度切入,帶領讀者認識大腦的構造、記憶力的特性及運作機制等等,循序漸進,了解引發失智、癡呆症的任何可能原因。作者林錦堂常年在社區大學及大學教育推廣中心等第一線,教學腦力活化課程及藝術治療,他希望透過本書傳達「失智是可以預防」的重要觀念,以及適合中老年人的腦力活化法。只要能及早察覺可能跡象,並透過多項生活技法和運動等方式,就能減緩、改善甚至防止失智發生,進而能達到擁有長期良好生活品質的目標。

▎善用八項技法來健固你的腦力! ▎

?唱歌
增強人造記憶

?吹口哨
增加肺部的血氧交換頻率,同時強化腦力

?走路
觀測人事物,並培養地理記憶

?培養嗜好
促使手、眼、腦三個部位互動,增加腦力

?寫備忘錄
檢測自己的記憶能力

?聚會
促進詞彙運用和口語表達能力的流暢

?打牌
多與不同的牌友交流可以鍛鍊腦力

?下棋
透過學習觀摩、紀錄參照等動作,來訓練記憶力

★本書特色:

深入淺出的文字,完整說明可能造成大腦退化的原因;同時,提供多項鍛鍊腦力的具體方法,人人皆可上手,跟著做,就能有效延緩失智發生。

★專家推薦:

【白明奇(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小劉醫師(劉宗瑀)___聯合推薦】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健固腦力,提早儲存腦本
1為什麼要鞏固腦力
2腦力與失智之間的關連
3正向刺激腦部

第二章 大腦運作的科學
1人腦系統的機制
2談記憶力退化

第三章 吸收對大腦有益的能量
1建立「營養」新觀念
2退化潛因:長期的「腦疲乏」
3預防失智,從強化腸道開始
4運動,可減緩腦力退化

第四章 腦部疑難雜症大解惑:11則Q&A

致謝

<作者簡介>

林錦堂
智力健固研究工作坊主持人,台灣失智症協會會員。畢業於台北大學社會系,研究所為交通大學的高階管理學碩士,並專研認知科學、神經心理學、大腦科學和組織理論的相互關係之領域,曾任龍華科技大學教職。現任各社區及大學教育推廣中心各樂齡和老人議題之講師。

★內文試閱:

失智,老人的「壽禮」?
一般來說,女性罹患失智症的比例較高於男性。打從我開設「記憶力退化預防」和「腦力健固」課程超過十年以來,未曾見過一個班級內會有三位超過六十歲的男學員來報名;就算有,通常也只有一位能夠待到學期結束。此現象顯示什麼訊息呢?
就人類來說,原先的自然平均壽命約三十歲,直到二十世紀上半期才延長到近四十八歲。以大家共同經驗而言,年過三十歲以後,會逐漸發覺到明顯的體能衰退,且記憶力不如二十多歲階段。由此推論,在自然法則裡,「三十歲」是個生理性關鍵點,三十歲以後的壽命可說是向上蒼爭取來的。
如果活得夠久,「失智」似乎就成為老人的「壽禮」。因此,便自然地構成社會上對於老人失智症方面的謬誤認知:「老就是番癲」、「老了就是會這樣」、「每個人都無法避免衰老」等等宿命性想法。這些也是造成失智症容易被許多人嚴重輕忽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更糟糕的是不少當事人渾然不覺。舉例來說,有些人在被建議先去就醫檢查,以確定是否有相關症狀時,總是直接表現出「我哪裡有病?你才有病吧!」的反應。

旁人早就察覺,自己卻渾然不知
大腦是管控身體的器官,若身體有狀況,就會循著神經系統或化學分子信號,回報給大腦知道。然而,大腦卻沒有相同的生理機制,所以其對於自身退化的狀態往往懵然無知。
人體內有所謂的「補償效應」(又稱為「代償作用」),會讓人在自身退化的察覺上變得相當遲鈍,而這種效應在人腦上的影響,會比在人體「病識感」上更顯著。若在軀體方面,補償效應主要會展現在局部器官;但在人的「腦理」(心理)的運作上,幾乎是全面性的掩蓋。
原因在於人腦的「意識」,是「腦理」認知系統(類似電腦軟體中程式執行)全方位運作的結果;除非生理結構中「微系統」(類似電腦硬體,像是顯示卡、CPU、鍵盤、主機板等)崩壞而產生「斷線」效應時,「人體」才會意識到狀況的產生。

三十歲之後,大腦開始退化?
以下是大腦內每天都在發生的情況:在單一神經元血管受到阻塞而死亡時,並不會產生心智認知系統運作的阻斷;而這可歸功於大腦的「聯網式」運作模式。單一神經元只是整個迴路的一小部分,同樣地,也是在產生心智認知活動過程中,達成共識的「其中一票」而已,並不會直接影響到整個「意識產生」的結果。
大腦內的心智認知活動,先由成千上萬的個別神經元「自行組織」成「心智認知群組」(模組/模塊);接著,這些群組也以同樣的「自行組織」方式,形成初步的「微迴路」;再糾集有共識的微迴路,建構成有效率的「心智認知神經迴路」。總之,所謂的「我」,就是從心智認知的「模組──微迴路─神經迴路」,一路建構出「人」的意識與行為表現。包含:記憶、自傳、經驗、信念、思維模式和前瞻性思考等心流(意識流),全都在這種無數相互交聯的迴路網絡中激盪與流串。
因此,在失智或癡呆症的嚴格定義上,要以出現在「模組──微迴路─神經迴路」網絡中,以及信息傳輸遞延、瀰漫性喪失和損害性流通斷鏈,來作為首要的診斷考量。
當腦內極細微血管發生「小中風」症狀時,不會「立即」產生「輕微失智」、暫時記憶力缺失或軀體性生理病兆,而且往往兩、三天後就沒什麼感覺。因此,很容易讓人輕忽失智、癡呆等症狀。
如果症狀是發生在關鍵點上,譬如:認知運作的重要腦區與其周邊系統「前額葉」(工作、決策、策劃等)、「海馬迴」(記憶暫存、長期記憶、地理空間辨識等)、「頂葉」(計算、軀體空間感知等),那麼輕微失智的病狀就可能發生。

因此,一旦突然暈倒在地,雖然幾分鐘內能自動甦醒且自行起身,仍不是一件小事!這時候的你,恐怕已經走在失智的大道上,正邁向癡呆目標的方向。
對於初次出現此病狀的人來說,通常不太會認為病因源於自身大腦,反而常先歸因於軀體問題;或許會主動徵詢醫師,但在門診中透露的訊息多與大腦無關,加上患者的臨床症狀並不明顯,因此,醫師很難在第一時間做出失智的診斷方向。由於大腦內沒有自我監控機制,無法透過內部信號得知腦力衰退的狀況;但是,卻會在面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對應過程中,「察覺」到有些不對勁的地方。遺憾的是,因為大腦屬於擁有經驗性執念的「資訊」器官,有著長期信念系統,因此會抹殺掉這種「察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那只是一時的現象罷了」,進而輕忽。
許多人約四十五歲後,才逐漸發覺到記憶力變差的狀況,有了深刻的感受。事實上,早在十多年前(三十歲左右)就已經悄然產生退化的跡象,只是未曾被注意;多年後的「記憶力衰退」,已是明顯的警示訊號。

八項初級技法,有效健固腦力
當超高齡化社會即將來臨之際,輕度失智症的發生可能會變得更普遍。因此,若想實施「超前預防」,需要多早開始?怎麼做?是否需因應自身與周遭環境的變化而調整?
在此章中,會先說明「健固腦力」的具體實踐方法,提供給有需求的讀者們參考。這些方法都相當容易執行,長期下來,相信有助於達到預防或延緩腦力退化的作用。

練唱歌,增強人造記憶
(要領1)每個月練好二至三首歌曲,任何語言皆可。在選歌上,建議最好是原先不會唱或只聽過但沒唱過的曲子,效果較佳;且盡量不要選擇太深奧、難記、難唱的,能夠琅琅上口、自娛自樂最好。
(要領2)要練到能夠流暢清唱的程度,不能有忘曲、忘詞等停頓狀況。清唱的意思是指不能有伴唱帶、歌詞等提示來輔助,更不能有旁人助唱。
(要領3)要能夠一氣呵成、不假思索、不用想歌詞,就能輕鬆自在地唱完整首歌曲。
(要領4)選擇帶有豐富情感的曲調或歌詞,在練習清唱時更能投入情感,效果更好。不必介意所選歌曲是否太過悲情,只要想像著情境,賣力地唱出感受與心聲即可。

吹口哨,強化心肺與腦力
(要領)跟「練唱歌」的方法類似;唯一的不同,是採用吹口哨方式吟歌。在國外,就有運用吹口哨來改善氣喘的療法;因此,這個方法可增加肺部的血氧交換頻率,也可以增強腦力。

多走路,培養地理記憶
(要領1)多外出走走,每週至少五次,每次距離約3公里(來回一趟),而時間至少一小時至一小時三十分左右。
(要領2)不妨在出門前稍微打扮、對鏡子裡的自己微笑或扮鬼臉,有助於散步過程中充滿愉悅。
(要領3)準備雙肩背包,不但方便攜帶所需物品(茶水、點心等),也能減少膝關節和脊椎負擔。建議在背包內置放兩瓶裝有開水的保特瓶,適度增重,不但可鍛鍊膝蓋肌力,也能校正脊椎問題。回程時,若因疲累而感到負擔,則可視狀況減少瓶內水量,毋須勉強;此外。特別提醒,如果本身有嚴重痔瘡等症狀,則不建議採取上述的負重方式,且也不宜進行長遠路程,以免促使腹壓升高,導致病情惡化。
(要領4)邊走路,邊左顧右盼,偶爾觀察行人、店家或街景,多多發掘讓自己感到新奇、好玩的人事物。
(要領5)若途中有點累,可至合適地點歇息,喝些水、吃些點心。原則上不超過10分鐘,以便維持身體因運動而產生的熱能,以及愉悅的心情。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