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3° / 22° )
氣象
2021-08-09 | PChome書店

都更危老大解密‧耕築共好家園

都更危老大解密‧耕築共好家園都更危老大解密‧耕築共好家園
作者:黃張維 出版社:今周刊 出版日期:2021-07-29 00:00:00

讓都更不再讓人敬而遠之,順利開啟自家老宅第二春。

全台老舊房屋比率超高,你家可能就是其中一戶。

你是否曾夢想著透過都市更新或危老重建,打造健康舒適、溫馨又便利的安全家園?

但轉頭又想到,都更過程勞心勞力、不熟悉行政程序、溝通左鄰右舍曠日費時,再加上合約密密麻麻像是無字天書,整天擔心上當受騙,最後只好打退堂鼓,繼續將就住在安全與機能已不符現在所需的老破房,然後望著一旁的新成樓默默嘆氣呢?

這一切,其實只需要專家來為你引路。

都市更新危老重建推手黃張維透過15年親身實戰經驗,
精準剖析危老與都更重建的優劣差異,
加上深入淺出的觀念與法規解讀,以及實際重建執行案例分享,
帶你掌握讓老家再展第二春的必備常識。

你所擔心關切的問題:
改建有什麼好處?我需要出錢嗎?能換到多大的房子?該如何選建方?

全部坦誠大公開。

★本書特色:

速查Q&A,查找便利
表格條文解析,閱讀無痛點
案例圖片對照,親臨都更現場

苦守老房盼新屋,不必再等十八年!
全台有接近一半的房子屋齡超過30年,
台北市的30年老屋更占了七成以上,
危老都更重建顯然已經刻不容緩。
如何幫你家危險、老舊的老房子華麗再生,活化資產最大效益,
43項觀念解析X13條速查Q&AX4個都更實戰故事,
讓都更不再讓人敬而遠之,順利開啟自家老宅第二春。

★名人推薦:

各界專家共好推薦

李吉仁/台灣大學名譽教授、誠致教育基金會副董事

李永然/永然聯合法律事務所所長

花敬群/內政部政務次長

林松樹/都更危老稅務會計師

林銘峰/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行政組組長

郭瑞祥/前台灣大學副校長、管理學院院長

蔡竹雄/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

謝金河/《今周刊》董事長

(依姓氏筆畫排序)

看完作者與耕團隊的經驗分享,都更與危老更新案還真是「人」的行業。唯有用心,方能更新!
台灣大學名譽教授、誠致教育基金會副董事李吉仁

本書作者我非常佩服,此次撰寫本書,內容集合了該團隊15年來在都更危老領域協調整合所累積的實務經驗,提供「實施者」與「地主」們做為參考。
永然聯合法律事務所所長李永然

本書的出版,解答許多參與都更危老權利人最關心的資訊與疑問,更代表作者身為整合團隊,願意釋出公正公開關鍵知識的善意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展現,令人尊敬。
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

書中除了專業知識外,最讓我感動的是與客戶之間的往來,首要是建立信任、再提供專業服務。一個企業能夠成功,很重要的是核心價值的建立,而這個價值除了傳遞給客戶,也包含了自己的員工,創造出雙贏的局面。
前台灣大學副校長、管理學院院長郭瑞祥

相當值得提供不論是已經在重建整合的階段、或是期望能開始,及想要一窺了解重建世界的屋主們,獲得相關正確知識及重建觀念,進而成為一位聰明共好的屋主。
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蔡竹雄

★內文試閱:

‧導讀

「耕薪」,顧名思義就是「辛勤耕耘、薪火相傳」,期許我們能夠成為~深耕這片土地、協助完成永續傳承夢想的推手!

我們是耕建築團隊~是一群為夢想插秧、一步一腳印、堅持到底的城市農夫!我們犁入城市沃土的種籽,種下對土地的情感與記憶,期盼一步一腳印地辛勤耕作後,每一寸土地都能長出新生命的嫩芽,成長茁壯,生生不息,薪火相傳。耕薪的起心動念就是「耕耘、薪傳」。

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的過程,通常是費時與漫長,考驗著每一個參與者的耐心與得失心,耕建築團隊懷著「堅定的初心」,一路致力實踐「勇於挑戰、分享熱情、追求健康」的信念,堅持為屋主們打造共好的社區、環境與社會

耕建築團隊自2006年創立以來,共有4個都市更新重建案與1個合建案完工交屋,目前有2個都市更新案在建與建照取得,4個危老重建案即將取得建照完成銷售,與1個合建案進入工程期間。重建基地主要聚焦在大台北信義計畫區、大安區、中正區、松山區,與士林天母區、新北市汐止區。一路以來持續堅持在台北市/新北市,為都市更新和危老重建的工程努力不懈。

耕建築團隊與今周刊在合作討論的過程中,認為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是需要被關注的重要議題,尤其每個案件的協調整合與法令規章,皆需投入長期的時間與人力,不斷溝通,並釐清各式問題與疑慮,因而促成了這本書的誕生。

這本書是都市更新/危老重建的工具與實例書籍,集合耕建築團隊過去15年累積的實務經驗,希望提供不論是已經在重建屋主整合的階段、或是期望能開始重建整合、還是想要一窺了解重建世界的屋主們,相關know-how,進而當一個共好聰明的屋主!

‧摘文

第1章大家都在都更,我家的老房子也可以重建嗎?

01為什麼房屋需要重建?

每次參加活動,介紹自己從事的工作後,我最常被問到的就是:「到底怎麼樣的房子才能都更?」當然,都更只是一個統稱,我想大家真正想知道的應該是如何才能重建老舊房屋,重建時有什麼規定,屋主自己又該做些什麼準備。

在說明房屋重建的條件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聊聊,為什麼我們要重建房屋?當然,重建之後,屋宅一定可以變得更新、更美,住起來也更舒服,但這些都只是重建的附加價值,我們進行房屋重建的最大原因就只有兩個字──「安全」。

九二一地震前興建的建物須仔細檢視安全性

1999年發生的九二一地震,造成全台超過十萬間房屋倒塌,近兩千五百人死亡。

因此在那之後,政府便將建物耐震標準提高到五級,以期讓後來興建的房屋可以具備更好的抗震性。相對的,九二一地震前建造的房屋,因為少了法規的要求,也受限於當時的建材和施工技術,在安全性上十分堪慮,除了地震係數和建物耐震度,牆柱樑的韌性、樑柱接頭工法、鋼筋密度與彎曲角度等等,極可能沒有達到一定的安全標準。

或許有些人會想,如果房子可以安然度過九二一,也沒有因為三一一地震而傾斜、倒塌,那應該夠堅固了吧。事實上,地震對房屋造成的損毀是日積月累的,即使能夠安然度過兩次大地震,並不表示當時的強大震度沒有對房屋造成傷害,如果再來一次地震,難保依舊可以安然無恙。

買老屋來裝修真的萬無一失嗎?

此外,有些人因為房價或公設比的考量,選擇購買老屋,再加以裝修,這當然也是一個方法,不過,我卻也看到許多人買了老屋之後,只顧著把室內裝潢得美觀亮眼,卻忽略了老屋的潛在危險。

就拿四、五層樓的舊公寓來說,因為多半沒有地下室,地下基礎結構並不穩固,且樑柱尺寸或系統也沒有經過技師簽證確認,這些都會構成安全上的隱憂。另外,這種舊公寓通常已有三、四十年的屋齡,當時的建造方式通常是先砌好磚牆,再以鋼筋混凝土搭建樑柱,但此類建物因面寬較小,樑柱之間的距離也比較短,且每根樑柱與牆都可能是屋體的重要支撐,不可隨意打掉,在裝潢上有一定的限制,也難以因應家庭成員人數來改變室內隔間。

再者,現代人對各種生活電器的依賴與日俱增,但老屋的水電、消防、空調、汙水等機電設備通常都非常老舊,安培數也低,在供電不足的狀況下,很可能會引發火災。一般來說,水電管線的壽命約15至20年,若買老屋就必須考量管線老舊可能造成的危險,但如果所有管線都要重新布設,再加上基礎工程的補強,零零總總的費用加起來,並不是個小數目。

這個時候,我們實在很難說買老屋來重新裝潢,是一件划算的事。

重建雖工程浩大,卻一勞永逸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建材與建築技術也日益精良,以這些新穎建材和精密技術所創造出的安全性和舒適度,絕非只做局部補強的老舊建築可以比擬,再加上政府的各種補助,屋主所需付出的代價也可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內。

至於那些已經無法單靠補強來改善居住安全的老舊或危險住宅,自然更需要慎重考慮重建的可能性。

房屋是一件可以代代相傳的資產,花個幾年的時間,換得眾多家人居住的平安與安心,我想絕對是一生值得的一件投資。

02我家該進行都更重建,還是危老重建?

基於政府的大力推動,以及民眾安全意識的提高,相較於過往,老屋重建的案例確實多了許多,許多老屋的住戶都因重建而得以享受更舒適、安全與健康的居住環境,甚至有些人還會特意購買位於都會精華地段的老屋,期待日後可以藉由重建讓住屋升級,同時也享有都會生活的便利與交通的便捷。

相對的,我也聽聞有許多老舊屋宅的屋主,雖然很想重建,但是,因為住戶之間無法達成共識、對繁瑣的相關規定不夠瞭解,或是找不到適合的建方等種種因素,導致重建一拖再拖,幾十年過去了,大家依然住在陳舊,甚至有些危險的老舊房屋中。

房屋重建是件大事,尤其對台灣人來說,屋宅,不僅是可以傳家的重要資產,更是安身立命的地方。要決定是否重建,又要和建方協商,之後還要重新安排家人的住處,對大部分人而言,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一開始,我通常會建議屋主先釐清自己的條件和期待,並從中找到一個折衷點,如此才能透過重建,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都更重建與危老重建的區別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都是拆除老舊房屋,打造全新建築,但所謂的老屋重建,其實還分成都更重建與危老重建兩種,且各有不同的規定和配套措施。

都更重建主要是根據「都市更新條例」,配合政府改善居住環境等政策,所進行的房屋重建,包括所在位置,如是否位於都市計畫區域內、房屋的環境條件,如房屋是否足夠老舊、有無電梯、是否位於狹小巷道等等,都必須符合政府訂定的標準。此外,重建時需得到八成以上屋主的同意,且各縣市政府對最小重建基地規模也有不同的規定,以台北市和新北市為例,至少需有500平方公尺(約151坪)。

只不過,都更重建雖然行之有年,因法規限制較多,程序也非常繁複,從提出申請到審核通過、執行、完工,所耗費的時間,短則五、六年,長則十年以上,成效相當有限。所以,政府另外制定了「危老條例」,讓規模較小的基地,或具危險性的老舊建築,可以即時重建。

危老條例的全名是「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顧名思義,就是針對具有危險性或一定屋齡的老屋所設定的重建條例。所謂危險建築指的是海砂屋、震損屋等有安全疑慮的房屋,老屋指的則是屋齡三十年以上、沒有電梯或改善不具效益的房屋。與都市更新不同的是,危老重建沒有面積的限制,但重建時必須取得所有住戶的同意。

保留評估彈性,爭取最大空間

兩種重建條例雖然都規範得非常詳細,但通常還是得搭配實際狀況一起衡量,才能做出最適當的判斷。因此,每當接觸到一個新的案子,建方都必須幫屋主仔細評估房屋的條件和基本資料,再提出對屋主最有利的建議。評估時,我們必須衡量的條件包括使用分區、房屋現況、地區售價、社區規模等等,其中,最關鍵的兩大要素就是基地規模和屋主人數。

以基地規模來說,根據規定,都更重建至少要500平方公尺(約151坪),介於500至1,000平方公尺的基地雖然可以申請都更重建,但申請時有較多的限制,甚至必須經過各地區審議會或地方政府的核准,這個時候,小面積基地的重建必要性會受到比較大的質疑,畢竟,都市更新本來就是為了創造多數人的利益而設定的政策,所以,如果是不在公劃都更地區內的小型基地,我通常會建議屋主申請危老重建。

若從屋主人數這個角度來看,危老重建必須獲得所有屋主的同意,也就是說,只要有一位屋主不同意,整個重建案就會卡關。但是,如果屋主人數不是太多,換句話說,獲得所有屋主同意的難度不是太高,我還是會建議屋主先申請危老重建,因為危老重建的程序比都更簡單許多,如果一切順利,屋主們可以更快享受到舒適的新屋。然而,如果在過程中,不管再怎麼努力,最多也只能獲得八成屋主的同意,而且建築本身也符合都更重建的規定,我就會建議屋主轉軌申請都更重建。

以上只是兩個申請重建項目的簡單例子,事實上,在漫長的重建過程中,參與重建的任一方都可能碰到情、理、法等各方面的衝突,所以我認為,即使有了初步決議,只要尚未正式定案、動工,必要時,還是可以保留彈性,根據當下情況,看看是否有需要變更申請項目,以求讓重建順利完成。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