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5°
( 26° / 21° )
氣象
2021-08-13 | PChome書店

社會心理學(原文第十版)(NA)

社會心理學(原文第十版)(NA)社會心理學(原文第十版)(NA)
作者: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samuel r. sommers 出版社:揚智文化 出版日期:2021-07-01 00:00:00

<內容簡介>

本書採廣受歡迎的「說故事取向」(storytelling approach)介紹社會心理學的關鍵概念,讓研究和生活連結。原作者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和Samuel R. Sommers根據豐富的研究和教學經驗,讓經典研究推動社會心理學的未來。第十版除了更新參考文獻,也增添以學生為中心的特色教材,幫助學生瞭解如何把所學應用在生活中。

★目錄:

關於作者 i
原 序 iv
譯 序 ix

CHAPTER 1 社會心理學導論 1
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3
情境的威力 11
解讀從何而來:人類基本動機 18
為什麼要研究社會心理學? 23
摘 要 25
測 驗 26

CHAPTER 2 研究方法:社會心理學家如何進行研究? 29
社會心理學:實徵科學 30
研究設計 34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新疆界 54
社會心理學的倫理議題 56
摘 要 60
測 驗 61

CHAPTER 3 社會認知:我們如何看待社會世界 65
自動駕駛:低費力的思考形式 67
自動式思考的類型 78
社會認知的文化差異 89
控制式社會認知:高費力的思考形式 92
摘 要 102
測 驗 104

CHAPTER 4 社會知覺:我們如何瞭解別人 107
非口語溝通 109
第一印象:快速但持久 117
因果歸因:回答「為什麼」的問題 124
文化與社會知覺 140
摘 要 148
測 驗 149

CHAPTER 5 自我瞭解:在社會脈絡中認識自己 153
自我概念的起源和性質 154
自我知識 160
自我控制:自我的掌控功能 181
印象整飾:世界是個舞台 184
摘 要 188
測 驗 189

CHAPTER 6 認知失調與維護自尊的需求 191
認知失調理論:保護我們的自尊 193
認知失調理論的進階與延伸 215
關於失調與自尊的最後想法 221
摘 要 228
測 驗 230

CHAPTER 7 態度和態度的改變:影響想法和感覺 233
態度的本質與根源 235
態度何時能預測行為? 242
態度如何改變? 248
廣告的威力 262
抵抗說服性訊息 269
摘 要 274
測 驗 276

CHAPTER 8 從眾與服從:影響行為 279
從眾:發生的時機與理由 281
訊息式社會影響:知道何為「正確」的需求 284
規範式社會影響:被接納的需求 293
從眾的策略 309
服從權威 318
摘 要 332
測 驗 334

CHAPTER 9 團體歷程:社會團體的影響 337
什麼是團體? 339
團體中的個人行為 347
團體決策:三個臭皮匠,真的勝過一個諸葛亮? 357
衝突與合作 370
摘 要 379
測 驗 381

CHAPTER 10 吸引力和關係:從最初印象到長期親密 383
如何預測吸引力? 385
數位世界的人際連結 402
愛情與親密關係 407
評估關係:滿意度和分手 416
摘 要 426
測 驗 427

CHAPTER 11 利社會行為的基本動機:人們為何助人? 429
利社會行為的基本動機:人們為何助人? 431
個人特質與利社會行為:為何有些人更常助人? 441
利社會行為的情境因素:何時人們會助人? 448
如何增加助人行為? 460
摘 要 464
測 驗 466

CHAPTER 12 攻擊:為何我們會傷害別人?能防範嗎? 469
攻擊是天生的?學習來的?可選擇的? 471
社會情境與攻擊 486
媒體暴力 493
如何減少攻擊行為? 500
摘 要 511
測 驗 515

CHAPTER 13 偏見:原因、後果和對策 517
定義偏見 519
偵測隱藏的偏見 532
偏見對受害者的影響 537
導致偏見的原因 541
減少偏見 552
摘 要 563
測 驗 565

CHAPTER 14 運用社會心理學帶來改變:維持永續未來 567
社會心理學的應用研究 571
運用社會心理學實現永續未來 575
快樂與永續生活風格 584
摘 要 590
測 驗 591

CHAPTER 15 社會心理學與健康 593
壓力與人類健康 595
因應壓力 606
預防:促進健康行為 611
摘 要 614
測 驗 615

CHAPTER 16 社會心理學與法律 617
目擊證人的證詞 619
陪審團:團體歷程的運作 632
摘 要 637
測 驗 638

專有名詞 641

<作者簡介>

Elliot Aronson
Elliot Aronson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之一,2002年獲選20世紀百大傑出心理學家之一,是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名譽教授,也是美國心理學會一百二十年歷史中唯一獲得研究貢獻獎、教學貢獻獎及寫作貢獻獎這三項大獎的人。

Timothy D. Wilson
Tim Wilson在密西根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目前擔任維吉尼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發表了許多關於內省、態度改變、自我知識、情感性預測的文章。他的研究工作受到美國科學基金會與美國心理衛生協會的資助。2001年他獲頒維吉尼亞州立大學的傑出教學獎;2010年獲維吉尼亞州立大學傑出科學獎;2015年獲頒美國心理科學學會的心理科學獎。

Samuel R. Sommers
Sam Sommer在威廉斯學院取得學士,並在密西根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03年起任教於麻州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心理學系,研究主題涵蓋刻板印象、偏見、團體異質性,尤其特別關注這些現象在法律領域的運作。他在塔夫茨大學得過多項教學獎,包括Lerman-Neubauer傑出教學與論文指導獎、傑拉德?吉爾教授年度獎。

譯者:余伯泉
台灣大學心理所社會心理學博士,曾專任於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長庚大學醫管系、中國科技大學企管系、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開南大學應華系,現任朝陽科技大學華語中心主任。
研究領域與專長包括:社會心理思想、心理學史與方法論、組織理論、華語留學產業與語言政策、漢字與羅馬拼音互動、對外兒童華語教材教法、兒童台語教材教法。

譯者:陳舜文
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合聘於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及通識中心。
研究領域與專長包括:社會心理學、學習與動機、心理學知識論,以及道德心理學等。

譯者:危芷芬
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曾任私立中原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研究領域與專長包括: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華人本土心理學、性別角色與性別議題。

譯者:余思賢
台灣大學心理所社會心理學博士,慕哲人社創社長,現任東吳大學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浪人食堂創辦人。
研究領域與專長包括:社會心理學、集體行動心理學、浪人心理學。

★內文試閱:

譯序

本書第一作者E. Aronson是素享盛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亦是L. Festinger在史丹福大學指導的得意門生,平生致力於將實驗結果用於解決社會問題。本書另兩位作者也是實驗派社會心理學家,分別專攻不同領域。E. Aronson亦主編了三巨冊的《社會心理學經典論文集》,收羅了百年來對西方社會心理學具有重要貢獻的原始論文,這些經典論文均值得加以中譯,但實非民間所能推動。不過,立基於這三巨冊的經典論文所撰寫出來的教科書,卻是譯者特別挑選翻譯此書的第一個重要原因。
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主要獎項分為研究貢獻獎、教學貢獻獎、寫作貢獻獎,E. Aronson是美國心理學會一百多年歷史中,唯一獲得三大獎的學者。E. Aronson雖然是實驗派學者,卻無實驗派的技術匠氣,反而深具社會思想,而且說故事能力很強。本書的特色是:“story-telling approach. Social Psychology is full of good stories.”,這是譯者挑選翻譯本書的第二個重要原因。閱讀本書可啟發你發現台灣與華人社會的有趣故事。
台灣社會心理結構的基調是傳統華人文化與美國文化的衝突混合,台灣人面臨巨大的社會心理斷層與不安,一邊是華人情境中心文化的糾纏拉扯,一邊是西方個人中心文化的「橫材舉入灶」無可迴避,展現形式主義與無法安身立命(余伯泉,2014)。本書最新版不斷提醒讀者:美國是個人主義文化,不同文化會產生文化差異,並初步介紹「緣」、「人情」等華人社會概念。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台灣本土心理學已經有相當豐盛與深入的進展,例如英文版《華人心理學的基盤》(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Kwang-Kuo Hwang黃光國,2012)等,發現更多台灣與華人社會的故事。
翻譯是一項知識移轉,讓台灣社會瞭解外來知識,講究信實暢達。翻譯也是一項眾志成城的工作,不講究單打獨鬥。本譯文的出版必須感謝多人的合作,但主要的翻譯理念與譯文由譯者自行負責。本書的參考文獻,過去採用紙本印出,本版採用網路提供,與試題解答一併放在揚智閱讀俱樂部的教學輔助區中,並提供QR code掃描。專有名詞儘量沿用張春興與李美枝兩位教授過去的用語,有些部分則加以調整。
《社會心理學》的中文版於1995年由揚智文化第一次出版,1999年由弘智出版社出版第二版,2011年回歸揚智文化繼續出版第七版(2010原文版),2015年出版第八版(2013原文版),2019年出版第九版(2016原文版)。第一譯者於1995年出版時的理想,中文版持續更新與美國大學英文版同步,這個理想竟忽忽實踐二十六年,或許是台灣學術翻譯史的特例之一,感謝揚智文化公司葉忠賢先生的堅持。
本書最早譯者李茂興係台大工學院高材生,政大企管所碩士,中英文造詣甚佳,經本書第一譯者引介,大量貢獻於心理學與研究方法學術翻譯,卻在2011年出版第七版前因故離世,令人惋惜,特為之紀念。本書四位譯者均曾在台灣大學受業於國家講座教授黃光國門下。心理學「本土化與華語化」是一體兩面。
本書譯文疏漏之處,尚祈見諒,並歡迎斧正。
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余思賢 謹誌
2021年5月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