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5° / 22° )
氣象
2021-09-04 | PChome書店

機構

機構機構
作者: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出版社:皇冠文化 出版日期:2021-08-09 00:00:00

<內容簡介>

他們不計代價挽回的,
還會是原本那個被「偷走」的人生嗎?

少年版《刺激1995》+進化版《怪奇物語》!
故事之王史蒂芬‧金繼《牠》之後,
最引人入勝、最令人難忘的作品!

☆《冰與火之歌》奇幻大師喬治‧馬汀:剛讀完史蒂芬‧金的最新力作《機構》,一開始看他的書,我就知道完蛋了!因為他會一路掐著我的喉嚨,直到最後一頁才放手!
☆【城堡岩小鎮粉絲頁創立人】劉韋廷 專文導讀!
☆【作家、影評人】馬欣、【犯罪、恐怖作家】既晴、【作家】陳?青、【作家】盧郁佳 讚不絕口推薦!
☆ 美國Amazon書店、Goodreads書評網逾4顆星極致好評!

邪惡、神秘、不可告人──
它是披著人皮的怪物,
以吞噬純真為樂……

眼前一黑,意識流失,當路克再次醒來,發現一切都變得極不對勁!他不在他的房間,這裡沒有窗戶、沒有父母,房門外有更多門,每扇門後都住著一名年紀跟他相仿的孩子。
一個名叫卡莉莎的女孩告訴路克,這裡叫做「機構」,專門收容像他們這樣具有「特殊能力」的孩子。只要乖乖聽負責人西斯比夫人的話,就可以得到販賣機的代幣作為獎賞。若是拒不配合,不但會遭受嚴厲處罰,甚至可能被送到機構的「後半部」。沒有人清楚「後半部」裡有什麼,但大家都知道,被送到那裡的人,一個也沒有回來過……
路克跟同伴們都因為不同的原因來到機構,但比其他人更具優勢的是,他是年僅十二歲就獲得全美頂尖大學破格錄取的天才少年。這意味著,即便不使用「能力」,他也能藉由縝密的精算,突破「機構」的高牆。
隨著日復一日的實驗,同伴們接連「被消失」,路克明白自己不能再坐以待斃,想活下去,就只能逃!而一個前所未有的「越獄」計畫,也漸漸在他腦中成形……

★名人推薦:

【來自各界的最高評價】

剛讀完史蒂芬‧金的最新力作《機構》,他再次深入人心。我每天都讀,但一般的書我都看得很慢,一晚只能看個一、兩章;史蒂芬‧金的書就不一樣了,我每次都能讀很快。一開始看他的書,我就知道完蛋了!因為他會一路掐著我的喉嚨,直到最後一頁才放手!──《冰與火之歌》奇幻大師∕喬治‧馬汀

這是自從《牠》以來,史蒂芬‧金筆下孩童戰勝邪惡最刺激的故事……他進入孩童角色的心靈,打造出令讀者著迷的邪惡與親暱……在這本精心撰寫的作品之中,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史蒂芬‧金再次證明他為什麼是恐怖之王!──出版家週刊

在史蒂芬‧金漫長的寫作生涯中,他始終秉持著很重要的信念,故事能夠協助我們理解自己,也了解身處的世界。本書的故事充滿憤怒、哀傷、同情,以及希望,並且以同樣的力道重申作者的主張。這是一部絕佳的娛樂作品,富含重要意涵,每個人都該仔細聆聽。──華盛頓郵報

本書如同史蒂芬‧金最好的作品,精心琢磨、令人著迷……一個人如何在尊嚴與人性慘遭剝奪的環境裡維護這兩項特質?在二十世紀以降的文學作品中,這是非常迫切的主題,卻非常符合作者一貫的寫作範疇……在所有史蒂芬‧金筆下人物必須對抗的宇宙威脅中,逐漸失去人性也許是最可怕的一種,因為實在太真實了!──《紐約時報》書評特刊∕蘿拉‧米勒

路克與朋友的關係會讓讀者想起《牠》裡面對抗致命小丑的「魯蛇俱樂部」成員,但本書是另一個原創的故事,這只有史蒂芬‧金這種故事大師才寫得出來!──佛羅里達時代聯合報

這是一本提醒我為什麼熱愛史蒂芬‧金的大部頭小說。他貼近美國勞工階級的現實與態度,這方面我想在世的作家沒有人能夠寫得比他更好。──《紐約時報》書評特刊∕杜懷特‧迦納

★媒體推薦:

本書是另一次的大獲全勝!毛骨悚然、駭人卻極度真實,一次滿足所有願望!──波士頓環球報

要讀《機構》,你用不著是恐怖小說迷,也不必被「機構」偷走人生,這是作者在小說裡描繪的情節……他說故事的技巧已經超越類型了!──新聞日報

令人震驚的懸疑與招牌的驚悚筆觸……本書提供令人激動的閱讀體驗,向孩子的韌性與永無止境的正邪對戰致敬。──《書頁》雜誌

令人揪心……這是一部驚悚小說,很棒的驚悚小說!在超能力主題之外,史蒂芬‧金只有稍微提及超自然議題,根據調查,高達四成的美國人相信超能力是真的。不過,書中不乏怪物出沒,這點毋庸置疑。牠們披著人皮,冷血無情,不擇手段,自以為凌駕法律。我們相信這些衣冠禽獸真實存在,也非常可怕。──明尼亞波利斯明星論壇報

史蒂芬‧金的顛峰之作!──聖路易郵電報

<作者簡介>

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1947年生於美國緬因州波特蘭市。自1973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魔女嘉莉》後,到目前為止已寫了五十多部長篇小說和二百多篇短篇小說,他同時也以「理查‧巴克曼」的筆名,發表了眾多暢銷作品。他的筆法細膩,善於從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日常生活事物中,帶給讀者如同身歷其境的恐怖感。作品已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暢銷超過四億本,甚至被譽為「每個美國家庭都有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一本則是史蒂芬‧金的小說」。
他的作品也是影視改編的熱門題材,其中《魔女嘉莉》是他一鳴驚人的出道作,並多次被改編拍成電影;《四季》中的三篇故事分別被改編成電影《刺激1995》、《站在我這邊》和《誰在跟我玩遊戲?》;《鬼店》、《牠》與《末日逼近》則被譽為他的三大代表作,也均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影集。其他改編的電視影集還包括《穹頂之下》、《賓士先生》、《城堡岩》、《局外人》等等。
2003年,史蒂芬‧金獲得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頒發「傑出貢獻獎」;2004年,他榮獲世界奇幻文學獎「終身成就獎」;2007年,他獲頒愛倫坡獎的「大師獎」;2008年,則以《魔島》和《日落之後》同時囊括「史鐸克獎」最佳長篇小說及短篇小說獎;2010年,他又以《暗夜無星》贏得「史鐸克獎」最佳小說選集和「英倫奇幻獎」最佳小說選集;2015年,他以《賓士先生》再次榮獲「愛倫坡獎」。這些獎項的肯定,也在在彰顯出他無可取代的大師地位。
目前史蒂芬‧金與同為小說家的妻子定居於緬因州。

譯者︰楊沐希
宅居文字工作者,譯有史蒂芬‧金之《大競走》、《飄浮》、《局外人》、《我們還沒玩完》(合譯)及《誰找到就是誰的》。

★內文試閱:

‧導讀

身為無數影劇靈感來源的史蒂芬‧金,
將會如何為他的拿手好戲賦予時代意義?──談《機構》
【城堡岩小鎮粉絲頁創立人】劉韋廷

如果你是超級英雄片的愛好者,那麼在聽到恐怖小說之王史蒂芬‧金這本《機構》的故事大綱時,應該會覺得十分熟悉。
事實上,當《機構》這本小說的相關消息於二○一九年一月首度披露時,便曾引起過一陣討論。有不少媒體紛紛表示,這本描述擁有超能力的青少年們,被神秘機構綁架到一個秘密場所進行研究的科幻驚悚小說,就故事題材來看,與原本預定要在二○一九年四月上片,最後卻因故數次延期,直到二○二○年八月才總算上映的超級英雄片《變種人》十分相似。
或許正因如此,當《機構》剛公布時,有不少媒體曾將這本書的故事大意形容為「黑暗版的《X戰警》」,同時也由於《變種人》嘗試為超級英雄片加入恐怖元素的嘗試,亦讓這兩者在原本分屬於不同類型領域的情況下,像是在朝著彼此的方向展開探索,因此令人十分好奇它們究竟會有多麼相似,又會有哪些關鍵上的差異。
有趣的是,雖然這兩部作品的題材確實就像是雙胞胎似的,但只要你實際看過《機構》與《變種人》,便會發現它們在許多地方都相差甚遠。比起《機構》而言,反倒是《變種人》更強調那種彷彿靈異事件的恐怖元素,至於《機構》則選擇牢牢站在科幻驚悚的位置上,利用如同政治寓言的情節,讓那些在機構工作的反派,成為小說裡最令人緊張不安的主要來源,因此無論是故事方向或內在主題,兩者都因此有著明顯不同。
同時,如果你原本便是史蒂芬‧金的忠實讀者,勢必也會知道,其實除了各式各樣的鬼魂與怪物外,「超能力」也原本便是他時常描寫的題材之一,甚至就連《變種人》的導演喬許‧布恩,也曾在訪談中直接表示,金的作品確實對《變種人》有著明顯影響,認為金在處理超能力與角色狀況的矛盾這點,正是他的小說與大多數超級英雄漫畫的最大不同。
如果我們回過頭去看金過往的相關著作,便會發現布恩的確所言不虛。
雖然許多超級英雄漫畫同樣會在故事裡融入不少政治議題與現實隱喻,但金在處理超能力這個元素時,卻往往會使這點與故事內在息息相關,將其作為一種強化主題的渲染方式。
舉例來說,在他的處女作《魔女嘉莉》裡,超能力除了象徵主角嘉莉在家庭與校園生活中的壓抑程度之外,甚至還變成了現實中的槍械那類存在,使小說最末的悲劇發展,得以與不少真實的無差別殺人事件產生內在上的連結。而在《綠色奇蹟》中,超能力則變成一種神蹟般的展現,強調出故事隱藏的宗教性質。甚至就連他的推理小說「霍吉斯三部曲」,內容也在前兩集《賓士先生》與《誰找到就是誰的》並未著墨超自然元素的情況下,於最後一集的《我們還沒玩完》中突然出現了超能力元素,除了使主角一行人的處境因此更為凶險,也為整個故事增添了另一層與現代科技有關的諷刺意涵,其中的寓言性質也因而變得明顯起來。
此外,超能力也是他想透過小說隱喻政治相關主題時,經常會使用的元素之一。而從這個觀點來看,《機構》則更偏向此類作品,甚至還與他過去的《死亡禁地》及《燃燒的凝視》在相關元素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聯繫。
在《燃燒的凝視》中,有著另一個神秘的政府組織,不斷研究可以激發出人類超能力的相關藥物。至於故事方面,則以一對擁有不同超能力的父女逃離這個組織,並遭到連番追捕的情節作為主軸。金藉由這對父女的艱困處境,成功引發讀者的共鳴,並使天真無邪的女孩主角與秘密組織成員的陰狠狡詐展現出鮮明對比,進而帶出了故事對於權力機構的高度不信任感。
至於出現在《死亡禁地》中的超能力,則與奇特的感應能力有關。主角可以透過觸碰方式,感受他人的思維、過往,甚至是未來會發生的事。因此,當他接觸到一名表面和善,但內在卻瘋狂嗜血,未來將成為美國總統並引發核戰的虛偽政客時,則暗自下定決心,不惜代價地阻止悲劇降臨。
從以上兩部作品的情節來看,《機構》就像是一個經過變化的融合體。史蒂芬‧金除了以不同角度切入類似元素,同時也透過他一貫的細膩敘事,讓讀者對那些身懷異能的孩子們感到同情不已,藉由他們在困境中相濡以沫的友情,就這麼收服了讀者的心,除了像他過往類似題材的作品一樣,讓青春期的內在騷動與超能力產生連結以外,也透過角色們面對這些困境的情節,使《機構》相當程度地成為了一部帶有些許苦澀氣息的成長小說。
有趣的是,由於這些孩子處於被囚禁起來的情況,因此你甚至還可以在其中看到收錄於《四季》,曾改編為電影《刺激一九九五》的中篇小說〈麗泰‧海華絲與裘山的救贖〉的些許影子,使《機構》在某些時候讀起來,甚至有點像是青少年版本的《刺激一九九五》,在部分情節及角色塑造方面,都會使喜愛那部作品的讀者在為角色感到擔憂的同時,卻也會在部分橋段中不禁會心一笑,再度感受到金氏作品的獨特樂趣。
除此之外,《機構》也維持了金多年以來,總是對各種問題勇於表態的創作精神。除了故事再度藉由「機構」這樣的存在,象徵他極為反感的川普政權以外,同時更透過一些故事情節,表達出他對於某些社群網站或新聞媒體的質疑,就這麼藉由細節提醒讀者,我們都有可能在未加留意的情況下,受到各式虛假信息的欺瞞,因此若是我們不加提防,便有可能在這個網路時代裡,屢屢受到有心人士的操弄而毫不自知。
事實上,就在《機構》推出的幾個月後,金便由於不滿Facebook以言論自由作為藉口,堅持不對任何政治廣告進行事實核查,同時也不對政治廣告鎖定特定群眾投放的做法採取任何限制一事,對於Facebook展開連串抨擊,甚至最後更直接關閉了自己在Facebook上的粉絲專頁,透過拒用方式來表達他的憤怒。而這件事除了在當時曾一度引發熱烈討論以外,也使他先前便在《機構》中描寫的情節,因此增添了一個得以與現實狀況相互對映的解讀角度。
在此同時,金在《機構》中對於反派的描述,也同樣足以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在這本小說中,他以大量篇幅描繪了「平庸的邪惡」,透過如同納粹集中營或美國戰俘營的類似環境,對於裡頭那些看似正常,卻又不真正將主角們視為人類的機構工作人員,有著令人惶惶不安的描寫,不僅使讀者既能感受到他們如同凡人的一面,也能看到他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全然麻木,絲毫不覺得有任何問題的矛盾狀態。
更有甚者的是,書中還有一些反派,明顯懷抱著一種自以為是的良善。那種尊妄自大,卻對思考上的盲點視而不見的作為,也成為了諸多悲劇的發生原因。像是那種深信自己舉著正義大旗,由他們來決定什麼是群體利益,有必要時大可犧牲少數人的心態,也正是《機構》所想提出的問題之一,最終則使這本小說在具有高度娛樂性的同時,就連人性及政治上的相關隱喻,也同樣有其出色之處。
近年,由於全球娛樂業界吹起了一股八○年代復古熱潮,因此使金的作品又再度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改編題材。甚至有許多並非他小說改編的影劇作品,也紛紛藉由各種細節向他致敬。舉例來說,除了開頭提及的《變種人》外,像是Netflix的招牌影集《怪奇物語》,也在許多地方深受金的作品影響,甚至還因此成為了這波史蒂芬‧金熱潮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有趣的是,雖然《機構》的確與這些作品有些相似,但究其根源,這本小說所展現出的卻又是另外一回事,讓我們看見了身為影響源頭的金,是如何運用他的拿手好戲,試圖以不同角度來討論如今這個時代,因此並非僅是意在復古,而是於內在主題上確實帶來不同新意的一部精采之作。
像是面對這樣的一本小說時,身為讀者的我們,要做的事其實簡單得很。
翻開書頁,好好享受。在我們一同經歷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此刻,閱讀《機構》的感受確實足以告訴我們──
原來,故事真的是一扇通往其他世界的門。或許那個世界是虛構的,但你所被激起的情感卻是真的。而在那裡,不只你的想像力是自由的,就連你的心也同樣如此。

‧摘文

六月的某天凌晨兩點,當提姆‧傑米森正一路在杜普瑞的主街上敲門巡邏時,一輛黑色多功能休旅車轉進明尼亞波利斯北邊郊區的懷德史莫車道。一條街叫這種名字實在很瘋狂,路克則都跟他的朋友羅夫說這條路是「壞得廝摸」車道,一部分因為這樣可以讓這個路名聽起來更瘋狂,另一部分則是因為他們的確想使壞廝混摸女生。
休旅車上是一男兩女,分別是丹尼、蜜雪兒與羅蘋。丹尼開車,沿著靜謐的彎彎街道前進,到了半路,他關掉頭燈,將車停在路邊,把引擎熄火。「妳確定這不是TP,對嗎?因為我沒帶我的錫箔帽出門。」
「哈哈。」羅蘋坐在後座,笑聲非常扁平。
「他只是一般的TK。」蜜雪兒說:「沒什麼好擔心的,咱們速戰速決。」
丹尼打開兩個前座之間的控制台,拿出一支手機,那看起來像從九○年代逃亡出來的產物。結實的方形電話,還有短短硬硬的天線。他把電話交給蜜雪兒,她按下一個數字,他則打開控制台的夾層,拿出薄薄的乳膠手套、兩把格洛克三十七型手槍,還有一個噴霧罐──根據罐身的標籤,這應該是滿庭香空氣清新劑。他向後將一把槍交給羅蘋,一把自己帶著,然後將噴霧罐交給蜜雪兒。
「好了,大批人馬,咱們要上場了。」他一邊說,一邊戴上手套。「紅寶石、紅寶石,我說是就是。」
「別唱什麼高中時代的老歌。」蜜雪兒說。然後,她為了要戴上手套,對著夾在肩膀上的電話說:「西蒙,聽到了嗎?」
「聽到了。」西蒙說。
「這裡是紅寶石,我們到了。可以切斷系統。」
她等著,聽著電話另一端的傑瑞‧西蒙指示。在艾利斯府上,路克與父母正在熟睡,此時他們前門與廚房的德偉保全系統主控台的警示燈熄滅了。蜜雪兒得到「行動」的指令,對隊友比起拇指。「好,搞定。」
羅蘋將小工具包甩上肩,這個包包看起來像普通尺寸的女用肩背皮包。他們下車時,車內燈沒有亮,這輛車有明尼蘇達州巡警的車牌。他們排成一列走在艾利斯家與隔壁的德斯汀家之間(就是羅夫熟睡之處,他大概正夢到使壞廝混摸女生),然後從廚房進屋。羅蘋走第一個,因為她有鑰匙。
他們在爐子旁稍作停留,羅蘋從工具包裡拿出兩個小型的滅音器,還有三組輕量型的彈性帶夜視鏡。夜視鏡讓他們看起來像昆蟲,卻讓黑暗的廚房變亮。丹尼與羅蘋裝上滅音器,蜜雪兒領頭穿過客廳,抵達前門的門廳,這裡可以通往二樓。
他們速度緩慢,卻帶著足夠的自信走上階梯。階梯上的地毯掩蓋了他們的腳步聲。丹尼與羅蘋停在第一扇緊閉的房門前,蜜雪兒繼續走到第二間。她回頭望向兩位夥伴,將噴霧罐夾在腋下,這樣她才能騰出十隻手指頭,並表示:給我十秒。羅蘋點點頭,豎起拇指回應她。
蜜雪兒打開房門,走進路克的臥室。門上鉸鏈發出微微的聲響。床上的形狀(只有露出一點頭髮)稍微動了一下,但又靜止。凌晨兩點,小鬼應該睡死了,進入一晚最深層的睡眠,但他顯然沒有。也許天才睡的覺跟一般人不一樣?誰知道?顯然蜜雪兒‧羅伯森不知道。牆上有兩張海報,在夜視鏡中看得一清二楚。一張是騰空跳起的滑板小子,雙膝彎曲、雙臂張開,手腕還往下彎;另一張則是雷蒙斯樂團的海報,這是蜜雪兒中學時期聽的龐克團體。她心想:這些人早死光了吧?去天國的洛克威搖滾海灘囉。
她走進房裡,心裡不斷默數:四、五……
六,她撞到孩子的書桌。有個類似獎盃的東西掉下來,雖然聲音不大,但孩子翻身仰躺,睜開眼睛,「媽?」
「對。」蜜雪兒說:「你說了算。」
她看到男孩眼裡升起警戒的神情,看到他開口想說什麼。她屏住呼吸,朝他臉部五公分處按下噴霧,他立刻失去知覺。他們都這樣,但六到八小時後,他們醒來也不會宿醉。蜜雪兒心想:化學帶來更好的生活。然後繼續數,七……八……九……
數到十的時候,丹尼與羅蘋進入赫伯與艾琳的臥室。他們入眼的第一個景象就是麻煩:女人不在床上。前往浴室的門開著,在地上透出梯形的光。這對他們的夜視鏡而言太亮了,他們只好扯掉夜視鏡,扔在一旁。臥房裡的地板是打亮的硬木地板,扔東西的雙重聲響在靜悄悄的房間裡聽得非常清楚。
「赫伯?」浴室傳來低低的說話聲,「你打翻水杯了嗎?」
羅蘋走進房裡,從長褲後腰帶抽出格洛克手槍,丹尼則走向浴室門口,完全不掩飾腳步聲。現在掩飾已經太遲了。他站在門邊,手槍舉在臉旁。
女人那側的枕頭還因為她原本頭部的重量下陷,羅蘋用枕頭壓在男人臉上,對其開槍。格洛克手槍發出低低的類似咳嗽的聲音,僅此而已,槍口則在枕頭的彈孔上留下微微的咖啡色痕跡。
艾琳走出浴室,一臉擔憂,「赫伯?你沒事……」
她看到丹尼。他一手掐住她的喉嚨,用手槍抵著她的太陽穴,扣下扳機。又是那低低的咳嗽聲。她滑向地板。
同時,赫伯‧艾利斯的雙腳忽然胡亂踢了起來,讓他跟妻子先前睡的床單亂成好幾團。羅蘋又對枕頭開了兩槍,第二槍不是咳嗽聲,而是吠叫,第三槍又更大聲了。
丹尼把枕頭拿開,「等等,妳是《教父》看太多遍嗎?老天啊,羅蘋,他的腦袋一半都不見了,妳這樣叫葬儀社該怎麼辦?」
「我完成了任務,這才是最重要的。」事實上,她開槍的時候並不想看著對方,她不想看著他們眼裡的火光消失。
「姑娘,妳得堅強起來。第三槍太大聲了。我們走吧。」
他們撿起夜視鏡,前往男孩的房間。丹尼抱起路克,沒問題,這孩子沒有超過四十公斤,然後他對走在前面的兩個女人點點下巴。他們走原本進來時的路線離開,也就是穿過廚房。旁邊的房子並沒有亮起燈來(事實上第三槍並沒有那麼大聲),而全部的聲音就只有蟋蟀跟遠方的警笛聲,可能是到聖保羅那麼遠。
蜜雪兒帶頭走在兩間房子中央,查看街道,示意要其他兩人跟上。這是丹尼‧威廉斯最討厭的時刻。如果哪個晚上睡不著的人忽然望出來,看到凌晨兩點鄰居的草坪上有三個人,這也太可疑了。偏偏其中一人又捧著看起來像屍體的玩意兒,真的可疑到不行。
以某個早已作古之人命名的懷德史莫車道還在沉睡,這位仁兄在明尼亞波利斯與聖保羅這兩座雙子城市可是響叮噹的大人物。羅蘋打開休旅車靠近人行道的後門,上了車,然後伸出雙手。丹尼把男孩送過去,她把路克拉到身邊,讓他的頭靠在她肩上。接著,她手忙腳亂地繫上安全帶。
「噁,他流口水了。」她說。
「對,無意識的人就是會這樣。」蜜雪兒一邊說,一邊關上後面的車門。她坐進副駕駛座,丹尼回到方向盤後。蜜雪兒將槍跟噴霧罐放回去,丹尼則緩緩駛離艾利斯家。他們接近第一個十字路口時,丹尼才打開頭燈。
「打電話。」他說。
蜜雪兒按下同樣的號碼,「這是紅寶石,西蒙,我們領到包裹了。預計二十五分鐘後抵達機場。重啟系統。」
艾利斯家的保全系統又恢復運作了。等到警察終於抵達時,他們會發現兩具屍體,一人失蹤,這孩子是最說得過去的嫌疑犯。畢竟,大家都說他聰明,聰明的小孩不都有點靠不住嗎?是不是這樣?有點不太穩定?他們找到他的時候就會問他是否如此,而找到他也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小鬼能跑,但就算聰明的小鬼也沒辦法躲。
至少沒辦法躲太久。

路克醒來時,想起一個先前作的夢,雖然不算噩夢,但無疑也不是什麼美夢。他房裡有個奇怪的女人,一頭金髮掛在臉旁,接近他的床舖。她說的是:當然,你說了算。他有時跟羅夫會偷看A片,女主角就會講這種話。
他坐起身來,環視四周,第一個念頭是:這是另一個夢。這是他的房間,同樣的藍色壁紙、海報、書桌,桌上還有他的小聯盟獎盃,但窗戶呢?他從窗戶看出去可以看到羅夫的家,現在窗戶不見了。
他閉上眼睛,然後忽然打開。沒有改變,沒有窗戶的房間依舊沒有窗戶。他考慮要不要捏捏自己,又覺得這樣太老套了。他反而用手指彈自己的臉頰,但一切還是沒有改變。
路克下了床。他的衣服擺在椅子上,跟他媽昨晚替他準備的一樣──坐墊上是內衣褲、襪子、T恤,摺在椅背上的是牛仔褲。他緩緩穿上,看著原本窗戶應該存在的位置,然後坐下來穿運動鞋。他名字的縮寫LE繡在側邊上,這樣沒錯,但E中間那一橫太長了,這他很確定。
他翻起鞋底,想尋找街道上的砂礫,卻沒有看到。現在他無比確定,這不是他的鞋子,鞋帶也不對,太乾淨了。儘管如此,鞋子還是很合腳。
他走向牆壁,用手貼在牆上,想要在壁紙下摸到窗戶,但窗戶並不存在。
他問自己是不是發瘋了,忽然斷線,就跟奈‧沙馬蘭(M. Night Shyamalan)編劇、執導的恐怖電影孩童角色一樣。高功能心智的孩子不是注定要崩潰的嗎?但他沒瘋,他跟昨晚上床時一樣清醒。電影裡發瘋的孩子都覺得自己是正常的,這就是沙馬蘭的轉折,但根據路克讀過的心理學書籍,大多數的瘋子都明白自己瘋了,但他不行。
他小時候(相較於十二歲的五歲),經歷過蒐集政治人物別針的狂熱。他爸樂得幫他增加收藏,因為大部分的徽章在拍賣網站上都很便宜。路克特別喜歡敗選的總統候選人的別針(連他自己也不懂為什麼),但這種狂熱最後過去了,多數的別針應該儲藏在閣樓地板下方或地下室,不過他留下了一個,作為祈求好運的護身符。上頭的圖案是一架藍色的飛機,文字寫著「威爾基展翅高飛」。溫德爾‧威爾基(Wendell Willkie)在一九四○年與富蘭克林‧羅斯福競選總統,結果慘敗,只贏了十個州,選舉人票只得了八十二張。
路克將那枚別針放在小聯盟獎盃裡。他伸手去摸,卻什麼也沒有摸到。
接下來,他去看滑板大師東尼‧霍克(Tony Hawk)展示他鳥巢滑板的海報。看起來很正常,但其實沒有,因為左手邊小小的撕破痕跡不見了。
運動鞋不是他的,海報不是他的,威爾基的別針不見了。
這裡根本不是他的房間。
他胸口開始噗通跳了起來,他深呼吸,想壓下這種感覺。他走向門邊,握住門把,確定自己一定被鎖住了。
結果並沒有,但門外的走道一點也不像他住了超過十二年的自家二樓。這裡沒有木頭地板,只有煤渣磚,塗成工廠淺綠色的煤渣磚。門對面是一張海報,上頭有三個跟路克年紀差不多的孩子,在長長的草地上奔跑,其中一人跳到半空。他們要嘛是瘋了,要嘛就是非常開心。下方的訊息暗示了後者:又一個待在天堂的日子。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