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8°
( 21° / 14° )
氣象
2021-10-19 | PChome書店

梅克爾總理時代:從科學家到全球最具影響力領袖新典範

梅克爾總理時代:從科學家到全球最具影響力領袖新典範梅克爾總理時代:從科學家到全球最具影響力領袖新典範
作者:烏蘇拉‧維登菲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21-10-15 00:00:00

<內容簡介>

她是德國第一位女總理、老牌政黨第一位女性黨主席
經歷4位法國總統、5位英國首相、4位美國總統
14度登上《富比世雜誌》全球最有權勢女性榜
她獨特的行事作風與人格特質
帶領德國脫胎換骨
並且樹立了21世紀領導的新典範

☆ 德國最新、最暢銷梅克爾傳記!
☆ 從童年到新冠疫情,看她執政的最高點、最低點與終點
☆ 重大議題,梅克爾功過的冷靜分析
☆ 菁英女性典範推薦!

學習梅克爾的影響力
本書是德國最受歡迎的全新梅克爾傳記,作者從獨特的「東德」角度為敘事原點,勾勒出梅克爾行事風格的特色,再將全書分為以下幾個主題介紹梅克爾如何影響今日的世界。筆法冷靜公正,又一針見血,使本書具有極高可讀性。

☆東德☆ 那些形塑出她今日低調、沉穩管理風格的事件、她力求「要比別人優秀(但從不輕易顯露)」的原因,和她以東德人士身份初入西德政壇的歷程。她本是「從東部過來的附屬品」,卻在一年之內就當上聯邦部長,十五年後爬上總理大位。

☆男性☆ 包含政壇恩師、勢不兩立的同輩競爭者與她帶領的門生。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透過報紙投書,宣告與黨內貪腐、以男性為主的舊路線切割,宣告她將帶領全黨走出一條新的路。此舉為她帶來「弒父者」與「黑寡婦」的綽號。

☆女性與女權☆ 除了介紹她的盟友、同僚與部屬之外,尤其著重她如何在黨內強大反對勢力下,成功推動墮胎權利保障、婚姻平權、幼兒托育權等重大事項。甚至在她即將告別政壇之前,德國國內已經出現了「婦女在企業董事會應有保障名額」的共識。

☆輝煌成就☆ 梅克爾最亮眼的成就是在外交,她被稱為「歐洲內政的萬有引力中心」,成功化解歐債危機。更重要的是,她為統一之後的德國找到了全新的立足點:自信、低調而樂於幫助鄰國,卻從不耀武揚威。

☆過錯與失望☆ 移民問題恐怕是梅克爾內心的最痛,但這也是她唯一一次顯露出她個人內心的想法,然後在這個議題上勇敢站在民意的反對面。此外,她在核電政策上出現過著名的髮夾彎,但德國至今依舊得面對能源轉換的問題。至於年金、國防軍改革等議題,她則選擇留給下一代的政治人物去面對。

☆危機處理☆ 梅克爾成功處理新金融風暴、歐債、移民等危機,但新冠疫情卻是她生涯的最高點、最低點與終點。德國從歐洲的防疫資優生,淪落到政府無計可施、疫苗缺貨、中央地方對立、國會議員利用國家採購口罩案貪污的地步。二〇二一年三月間,梅克爾更史無前例因為連續假期間的防疫措施,在電視上說出「這個錯誤全是我的…我請求所有人民的寬恕」等語,創下德國電視收視率的紀錄。

本書重新解析梅克爾這位「隱藏在職務背後的人」,清晰呈現出她為什麼擁有如此高的影響力:

【聆聽、等待、堅持】 遇到困難她會後退一步,冷靜下來遍讀資料,到了關鍵時刻立即出手。

【將自己的不足化為優勢】 許多人批評她猶豫、拖延,但她卻將這個特點轉換成忍耐、觀察的習慣,彌補了她在所屬政黨內沒有盟友的缺憾。

【建立21世紀領袖新典範】 自信又不虛榮,她能使用安靜沉穩的語調,散發出無比的力量。這是一種渾然天成的權威感。

【科學家的態度與精神】 她的生日宴會,一定是安排一場學術演講。政治人物當中,她是少數能與學者專家平起平坐,討論專業議題的人。

許多男性政治人物強調個人魅力,帶有民粹風格,隨意畫出大餅。但梅克爾的特質,使她在世界政壇上幾乎是獨一無二的,也因此成就她受人歡迎的一面,締造出梅克爾的「總理時代」。

★名人推薦:

丁菱娟╱影響力學院創辦人
方念華╱知名主持人
林香吟╱高雄女中校長
林桂鳳╱新竹女中校長
吳淡如╱知名主持人、暢銷作家
高虹安╱立法委員
陳敏慧╱女董協會學院院長、前台灣萊雅總裁
張瀞仁Jill╱國際非營利組織經理
謝馨慧╱奧美集團董事總經理

★目錄:

1. 梅克爾的最後一刻
2. 一段沉默的過去
3. 弒父者與男性敵手
4. 輝煌女權梅克爾
5. 世界冠軍梅克爾
6. 當梅克爾犯錯
7. 令人失望的事
8. 危機處理模式:新冠疫情
9. 梅克爾留下什麼
10. 致謝
11. 註解

<作者簡介>

烏蘇拉‧維登菲(Ursula Weidenfeld)
生於1962年,先後在波昂及慕尼黑大學修習經濟史,於1989以對德國中小企業政策的研究而獲頒博士學位。現任柏林《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副總編輯。
她是德國最著名的媒體人之一,長期關注政治人物與政壇動向,尤其擅長經濟與產業領域。她最早擔任《經濟週刊》(Wirtschaftswoche)駐柏林特派員,後來成為《每日鏡報》經濟新聞中心主任,然後又前往漢堡協助創辦《德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Deutschland)。
她固定在德國電視、廣播媒體上評論政經議題,也在《德國商報》(Handelsblatt)上撰寫專欄。她曾獲頒艾哈特財經報導獎(Ludwig-Erhard-Preis)及富萊賀新聞獎(Karl-Hermann-Flach-Preis)等重要獎項。
除了她的博士論文之外,她另已出版《梅克爾總理時代》、《沒有人民的政府》(Regierung ohne Volk)、《金錢的終結》(Gelduntergang)等7本專書。

譯者:張守慧,文藻外語大學德國語文系教授,德國特里爾大學德語文學博士,現任文藻外語大學圖書館館長,曾任歐亞語文學院院長、歐盟園區主任、德國語文系主任,高雄市中德文化經濟協會理事長以及中華民國德語文學者暨教師協會理事長(GDVT),並獲頒德國在台協會「德台友誼獎章」。

譯者:周欣,文藻外語大學德國語文系助理教授,德國佛萊堡大學德國語文學系博士。曾經擔任「台灣國際花藝協會(IFD)」口譯工作,筆譯Christine Nöstlinger所著《兒童矯治機》一書,遠流出版,2006。

譯者:楊燕詒,文藻外語大學德國語文系專案助理教授,德國國立烏茲堡音樂學院最高演奏文憑,德國歌德學院德文大文憑。曾任教於大學音樂系,多次擔任音樂比賽及音樂班入學考評審,並曾於台北、台南舉行個人獨奏會。

譯者:張翠蘚,文藻外語大學德國語文系兼任講師,德國曼漢大學教育、社會系碩士。研究專長為德語教學。

譯者:李俞德,文藻外語大學德國語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德國慕尼黑藝術學院大師生。旅德16年,活躍於歐洲文藝圈,從事藝術創作與展演,曾獲得德國巴伐利亞州政府科學與研究及藝術部門的藝術家出版獎,德國下薩克森州科學與文化部贊助藝術家個展。出版《Oh One in A Nude Bottle 》、《Ekstase 123》等書。

★內文試閱:

梅克爾的最後一刻

想要敘述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對德國政治史上的獨特貢獻,最好從她的終點,亦即從她決定卸下總理職務的那一刻說起。

歷史上從未有過德國總理主動提前宣布結束自身的職務。而從一位默默無聞、毫無政治經驗的平凡小人物,在十五年內爬上德國總理大位,這也是史上頭一遭。過去從來沒有女性出任德國總理,但梅克爾做到了。與她同世代的西德政治人物都無法達成她的成就,她卻能在偉大政治人物風雲榜上留名。

她選擇在最後、最關鍵的時刻,自願離開總理職位,這種決策風格正是她在總理生涯及個人生命史當中的典型:她比大多數人更獨立、自主,不過她在達到痛苦極限時之際,也會猶豫不決,要一直等到最後時刻才做出重大決定。

猶豫及拖延的管理風格

梅克爾曾講述過一段她的童年往事:學生時代有一次上體育課的時候,她站在高度達三公尺的跳水台上一直等待,直等到下課鐘響的那個瞬間,她才縱身一躍而下——這個時間點既不會太早,但也不致於太晚而拿不到成績。

她提起這段往事是有用意的,因為這個故事正好反映了她的基本管理原則,也就是一種拖延、猶豫的風格:堅持至最後的關鍵一刻。這種特質,在他人眼中或許是個缺點,但她將它視為自己的強項,強調自己擁有等待的能力:「為了避免讓我表達出來的意見在事後引起爭議,我寧可給自己充分的時間(準備)。」

因此,她的故事和她前任的總理施若德(Gerhard Schröder,綽號Acker「犁田」)非常不一樣。施若德喜歡把自己描繪成低層社會出身的人,少年時期馳騁於低地薩克森區奧斯特哈根(niedersächsischer Osterhagen)村莊的足球場,與家境更好的對手辛苦競爭。而梅克爾則採用同樣的「三米高跳水台」原則來領導她的政黨以及那些來自西德的競爭對手,這些人擁有遠大的政治野心、可靠的人脈網絡及強大的自信,不過她才是那個最後一刻縱身而躍、勇敢行動的人。她告訴媒體:「我想,我是在那關鍵的一刻變勇敢了。」

二八年九月,全球金融風暴開始的初期,身為總理的梅克爾否決了金額高達數十億歐元的經濟振興方案。她一直等到當年底、德國經濟瀕臨崩盤的最後關鍵一刻,才下決心出手挽救經濟危機。面臨難民潮危機的時候,她一直等到二一六年才與土耳其談判簽訂收容難民協議並關閉德國邊境,使難民不再湧入。新冠疫情危機出現,梅克爾幾經內心掙扎,最後決定歐洲國家共同舉債。二一八年她面臨了本身的抉擇:就在她主動辭去黨主席,時程上似乎太慢的同時,放棄續任總理職位,並宣告她將於二二一年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她前幾任的德國總理,還有國際間許多大國元首,常常喜歡放手勾勒未來的遠大願景,結果卻在一夕間計畫落空。反觀梅克爾,她習慣以另一種方式面對政府日常挑戰:等待、安靜、觀察,直到關鍵一刻才出手。這種「拖延」的原則在許多時候是她最大的弱點。「耐心地等待,希望有些挑戰會隨著時間而自然獲得解決」,這是前總理柯爾教她的。梅克爾可以等,直到時間之魂趕走了日常所帶來的問題,或者等到四面八方蜂擁而至的壓力達到極點的時候,這時候答案或者是政治上的折衷方案自然而然就出現了。

她提高警覺,暗中守候,竭力聽取專業意見,聆聽道德團體的看法,又盡力掌握社會大眾的輿論,一直到她能夠掌握其他人所欲採取的步驟和想法之後,這時她才會出手,擔任居間的協調者。她將自己的企圖心隱藏起來——她個人的企圖心很少在政治上產生作用,她任內反而更常追求適當地、適度地使用權力。

隱藏在職位後的人

梅克爾幾乎總是一身制式的打扮:身穿色彩繽紛的西裝上衣、黑長褲、平底鞋、戴寶石項鍊、化淡妝、吹整的髮型。但她的一貫,不只是在外表而已。二五年五月總統霍斯特‧科勒(Horst Köhler)宣布解散國會重新改選,梅克爾宣布代表基民黨及基社黨(CSU)兩黨競選總理時,她說:「我要為德國服務。」(Ich will Deutschland dienen.)這番認真而卑微的選舉發言,引起時任總理的施若德臉上露出一抹傲慢的微笑。二一七年她無預警的宣布競選第四次連任,這次再度引用了相同的競選語言:有鑑於世界上出現了重大危機和擾動,她將再次「運用我自己的天賦與才能……為德國服務。」

如今沒有人會笑了,因為她的行事作風已樹立起一個「有效率政府」的標竿,她在德國、歐洲以及國際之間被視為一個安定的支柱,特別是在國外的感受,會比德國更強烈。例如奧地利前總理克恩(Christian Kern)二一八年在《商業時報》(Handelsblatt)一篇報導中說,梅克爾以她思慮周密的作風,可以稱得上是「歐洲內政的萬有引力中心」。

環顧全球政壇,目前有兩種政治人物類型主導著各國政府。第一種為數較少,他們在處理國政時會刻意隱藏自己的性格,梅克爾就屬於這種類型。另一種則深具個人魅力,經常帶有民粹主義的風格,憑藉個人因素在政壇上勝選並且居於領導地位,例如美國前總統川普、俄羅斯領袖普丁、法國總統馬克宏、英國首相強森等都屬於這類型的政治人物。他們會刻意、有時很明顯地放大自己在政治上可以揮灑、可供支配的行動空間,以個人的政策決策、代表性的手勢及偉大又華麗的演講詞藻來突顯自己。

但梅克爾卻反其道而行,她選擇旁觀,選擇找人充分商量後再作決定,只有在少數、重要情況下才有例外,這點我們會在本書第七章再討論。

中位數人士

表面上,梅克爾是一個毫無個性的女人,她就像一座投影螢幕似的,只是忠實地呈現出各種期待與恐懼、崇拜與鄙視、仇恨與驚艷。而這些特質,也可以在梅克爾各種不同的身份上看見:她既是歐洲的救贖者也是毀滅者,是核能發電關鍵性的同意者也是反對者,是拯救氣候者也是代表工業大國的政客、是經濟改革家也是追求保守制度的社會福利政策家……如此的身段,讓她得以居間協調,與大部分的政黨成立聯合政府,包括社民黨員、自由黨員及綠黨黨員。唯有政治激進分子不在她考慮的範疇內。

假如我們用一座城市來比喻大眾眼中的梅克爾,那她應該會是德國西南方的哈斯洛赫市(Haßloch),位在萊茵—法爾茲聯邦,人口不過兩萬出頭,鄰近斯拜爾市(Speyer)。它是德國中位數的標準城市,這裡的老人人口數、單身人口、家庭數、受過高等教育人數、外國人以及兒童數目,皆符合全國的平均數,購買力也正好是中位數。哈斯洛赫市是研究消費行為專家的聖地:他們在此測試德國人最愛的巧克力棒大小及最愛吃的冰淇淋甜度。維基百科收錄該市特別讚揚一座自然資產:一棵平淡的一百五十年老柳樹。

梅克爾同樣也代表了政治上的中位數,她施政符合一般德國人的要求:不要特大號的XXL,中等就好,團結一致不要硬闖,要有妥協的能力而不用超高才能或技巧,要有完備的知識而不必追求偉大的成就。

十六年來,她是極少數行事風格受到全德國接受的公眾人物之一。令人驚訝的是,除了她之外,只有一位東德政治人物做得到:前總統高克(Joachim Gauck)。或許關鍵在於,與她同年齡層的西德政治人物在加入黨團的青年組織時早已學習到,為確保自己的政治生涯可長可久,必須要建立在地的人脈,因此他們的說話方式往往帶有地方色彩,堅定支持地方經濟和學術發展,同時細膩地關注自己選區內的工業及移民政策。

或許這也與東、西德兩邊的人民成長於截然不同的社會模式當中有關。東德人努力學習適應,努力隱藏自己,因為團體比個人重要;然而西德在一九八零年代進入政壇的年輕政治人物則學習到必須要經營個人化市場以獲取利益,並不斷展現自己。

一般德國人只有在極少數場合,才會察覺出梅克爾的「前東德」身世。例如當她隨口回答問題時,不經意脫口而出柏林腔調,或者當她說某些德文字的時候,突然冒出東德人沒有特別強調尾音e的說話方式,這時馬上就露餡了。有幾次她擔心德國可能會在全球國家競爭力排行榜上變成邊緣人,為了表達她的擔憂,於是她就用德東幼稚園老師在催促脫隊小朋友的詞彙來描述自己的感覺。

關於她的「哈斯洛赫市中位數特質」,她就像一般同齡的婦女,努力維持體重不要暴增,而且有時候還得和健康問題搏鬥一番。她與德國一般年長的婦人梳著類似的髮型,周末喜歡待在兒時老家郊區的花園裡鋤草,夏天到山區爬山。在家的時候,她親自下廚做家常料理:馬鈴薯濃湯、奶油碎屑蛋糕、高麗菜捲。她不喜歡穿著麻質的西裝上衣,因為她穿這類衣服容易弄皺,「不知道有些人怎麼這麼厲害,穿這種衣服的時候都不會有皺褶。」據經常到梅克爾家作客的人士透漏,她跟第二任丈夫約阿希姆‧紹爾(Joachim Sauer)的居家生活「很平常」,住的地方不是豪宅,室內沒有特意裝潢或非要講究窗明几淨、採光優良。他們住在一般中等大小的公寓五樓,家具的擺設很隨意,顯然沒有經過專業的室內設計與裝潢,不過地段倒是很好,位在柏林最黃金的位置,面對著名的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museum)。

物理學家當總理

梅克爾很少讓人看出,真正的她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完全沒有任何「哈斯洛赫市中位數特質」。例如面臨危機時她擅長保持冷靜,當其他人慌張失措的時候,她卻能保持鎮定。同儕們都十分佩服她的理解力、智慧以及對細微事物的記憶力,還有她不貳過的能力。從小,她的父母就叮囑她和兄弟姊妹們,身為牧師的孩子必須要「比其他人更優秀」,這樣他們在東德才能上大學。她畢生奉行(但絕不輕易流露)這份「必須要超越別人」的追求卓越精神,而這個來自父母的教誨,當然也有助於她的政治生涯。

不同於前幾任的總理,她所涉獵的事物並不侷限於政治範疇,居家時她的閱讀與思考偏向自然科學方面。每當她在政壇上與對手意見相左的時候,特別能夠突顯她身為物理學家的教育薰陶。二二年她在國會針對她的新冠肺炎防疫政策進行演講時,極右翼的「德國另類選項黨」(AfD)黨主席愛麗絲‧威德爾(Alice Weidel)不斷打岔,阻撓她的發言。這時她怒嗆回去:「我在東德決定修習物理學……因為我非常確定,很多事情是可以廢除的,但是不包含萬有引力、光速和其他事實,這些原理會繼續適用。」

這種氣度造就了她不凡的政治生涯。在國會裡,她也和所有法律人、政治學者、行政官員保持距離,無論是新冠疫情對策或是環保與氣候政策,很明顯可以看出她寧可聽取專家學者的看法,也不信賴她的各邦總理。況且,她可是少數女性政治人物中可以與學者、專家平起平坐,在專業領域交換意見的人。

每當基民黨成員受邀參加梅克爾的生日宴會時,整場晚宴不會有幽默風趣的談話或者友好的問候賀詞,反而是端出硬梆梆、讓人難以消化的東西:總理總是指定聆聽一場學術演講。

二一四年她的六十大壽生日宴會上,來自德國南方大學城康士坦次(Konstanz)的歷史學家尤根‧奧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負責主題演講,講題是〈歷史上的時間境界〉。她五十歲生日宴上,來自法蘭克福的大腦神經生理學家沃夫‧辛爾(Wolf Singer)演講〈以大腦為例作為一種自我組織系統〉。當天近千名的賀客在炎熱的七月夜晚處於昏昏沉沉的狀態,整整一個小時之後壽星才站起來舉杯歡迎大家,總算是回到了原本晚宴的目的。

梅克爾總是專注聆聽演講,更偏愛學術晚會這類的活動。二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她說她「非常榮幸」可以參與位在美因茲的德國藥廠Bionteck公司的視訊會議,討論該公司的輝瑞廠牌新冠肺炎疫苗研發相關事務。她是三位出席會議的德國中央政府閣員——另兩人是衛福部長顏斯‧史潘(Jens Spahn)及學術研究部長卡爾利茨克(Anja Karliczek),而且三人中,她是唯一堅持到會議最後還在線上的官員,依舊不斷提問,想了解該公司的創辦人夫妻檔為什麼要從研究癌症治療轉而研發新冠疫苗的過程。

她接受德國萊布尼茲學會(Leibniz-Gemeinschaft)邀請參加諾貝爾獎得主的晚宴時,也常停留到最後一刻。參加人士常注意到,梅克爾全神投入,積極、深入地與專家討論,甚至她先生都會催促她該回家了。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