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6° / 22° )
氣象
2021-11-09 | PChome書店

為工作而活:生存、勞動、追求幸福感,一部人類的工作大歷史

為工作而活:生存、勞動、追求幸福感,一部人類的工作大歷史為工作而活:生存、勞動、追求幸福感,一部人類的工作大歷史
作者:詹姆斯‧舒茲曼(james suzman) 出版社:八旗 出版日期:2021-11-03 00:00:00

<內容簡介>

傳統經濟學思維告訴我們:「工作即謀生!」
但本書要你跳脫經濟學思維,以跨學科的觀點,全面理解工作的意義!

★★《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盛讚!★★

原始社會物資匱乏,人類祖先卻能悠閒過活,每週只要工作15小時?
反觀現代社會技術發達,我們卻加班過勞、甚至害怕被未來AI取代!

是人類主宰工作,還是工作支配了生活?
大量湧現的工作真有存在意義嗎?
我們今天是否為了滿足社會的期待,導致人們為了忙碌而忙碌?

====================

●織雀勤奮築巢、也勤奮拆巢,這看似無意義的工作竟是演化所需?
●狩獵採集者從不擔心糧食匱乏,為什麼改當農夫後卻拼命囤積糧食?
●為什麼有人的職業是遛狗?學校裡的行政人員人數怎麼會超越教職員人數?●古代人習慣把工作轉嫁給水牛和奴隸,現代人為何害怕被機器人搶走飯碗?

綜觀人類三十萬年的歷史,我們幾乎從來不曾像今天這樣,把工作看得如此重要。那麼,人類是從何時開始將工作視為生活的核心?

■跳脫經濟學思維,以跨學科的觀點,全面解讀人類工作的意義!

人類學家詹姆斯‧舒茲曼長年研究狩獵採集民族,他好奇的是,儘管人們認為狩獵採集社會物資匱乏,但他們每週卻只要工作十五小時,就能過上閒暇的生活;反觀,現代人的生活空前富裕,卻經常無止盡地工作,甚至加班到過勞、懷疑人生,更害怕自己有一天會被機器取代。為什麼會這樣?

實際上,人類工作最原本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隨著學會用火、務農到工廠林立,人們除了找到更省時、更有效率的工作方式,也開始確認工作的意義,並且得到滿足感。換句話說,工作不僅讓人們成為「適者」而生存下來,工作也形塑了人們對周遭世界的理解與互動方式。

然而,隨著城市興起,人們有多餘精力追求地位、財富與物質享受,同時也導致了競爭意識、階級制度及其造成的不平等隨之出現。另一方面,在工業革命以後,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全球人口逐年增加,有限的資源再也無法滿足人類無窮的欲望,使得人們變得越來越忙碌,只為了追求工作所帶來的安全感。

■當工作成為義務,人們卻創造更多無意義的工作,把自己推入窮忙的火坑?

在作者的觀點中,我們的工作觀長期以來被經濟學家把持,始終圍繞著資源分配與生產力問題。但工作成為人類生活的重心,僅始於一萬兩千年前的農業革命。值得注意的是,自從農業革命以來,我們的工作文化越來越無法容忍不勞而獲的人。相較於狩獵採集社會強調有能力者有分享的義務,農業社會更重視有付出才有收穫,並且把工作視為每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

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於人人都要有工作做,才導致今天的服務業如此複雜多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甚至出現大量無意義的工作。為什麼有人的職業是遛狗?創意總監究竟在監督什麼?學校裡的行政人員人數怎麼會超越教職員人數?凡此種種都不禁讓人思考,我們今天是否為了滿足社會的期待與共識,才為忙碌而忙碌。

發明新工作是人類創意的展現,但當科技日新月異,重複性高且內容單純的工作被機器取代,也是大勢所趨。只不過,我們往往以為與機器人競爭是現代人獨有的挑戰,從未想過類似的挑戰與焦慮其實存在已久。例如,我們如今害怕人工智慧有一天會轉而攻擊主人,但早在西元前兩百年的羅馬,被視為「非人類」的奴隸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就讓當時較為貧窮的公民傷透腦筋。

本書結合人類學、考古學、生物學、物理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的觀點,從人類誕生一路談到AI時代,解讀不同時代驅使人類工作的動力。本書也點出,我們今天之所以把工作看得比狩獵採集祖先還要重要,就在於我們的工作模式與工作觀,隨著文明變革發生了多次改變。然而,如果我們曾經不為工作而活,那麼如今的我們究竟是為了自己而工作,還是甘願被工作綁架?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詹宏志|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知名文化人

聯合推薦
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林立青|工人作家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Gene思書齋」版主
愛瑞克|知識交流平台TMBA共同創辦人、《內在原力》作者
楊斯棓|醫師、《人生路引》作者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為工作而活》是一場迷人的探索,挑戰了我們對於工作的意義的基本假設。在自動化技術徹底攪亂全球市場之時,重新思考工作在經濟、心理,甚至精神層面上的重要性可說是十分迫切。舒茲曼檢視狩獵採集者、猿類,乃至鳥類的的生活方式,強調我們如今認為很『自然』的事,往往只是產業泰斗與對農業的信仰所留下的可疑遺產。了解我們過去如何運用時間的歷史,或許就能幫助我們在未來做出更明智的選擇。」──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全球暢銷巨作《人類大歷史》與《人類大命運》作者

‧「這是極少數能顛覆你既有思維方式的一本書。一部鞭辟入裡、與眾不同的歷史,邀請我們重新思考自身與工作之間的關係,同時也重新想像在自動化技術越來越普及的未來,生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蘇珊‧坎恩(Susan Cain),《紐約時報》暢銷書《安靜,就是力量》(Quiet)作者

‧「長久以來,我們的工作觀一直被某些經濟學家所把持,他們對物質的稀缺性與生產力問題十分著迷。身為一名人類學家,舒茲曼想要改變的就是這種狀況。他告訴我們,在人類歷史大部分的時間裡,狩獵採集者只花費遠遠少於我們的工時,就過上富足且悠閒的生活。我以『工作』為研究主題已經二十年,而舒茲曼這本書堪稱傑作──我不記得自己上一次從單單一本書就學到這麼多,是什麼時候的事了。」──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Give and Take)作者

‧「我們離自動化未來只有一步之遙了。幸運的是,舒茲曼提供了我們一部深具啟發的歷史,他在書中侃侃而談:人類的工業可以照亮眼前的道路,即使到了未來,就算我們被自己的發明所取代,這點依然不會改變。」──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作者

★媒體推薦:

‧「妙不可言的一本書……所有活著的生命體都要消耗能量(也就是工作),但人類以自身獨特的創造力帶來了變化,促使石器,乃至城市、國家,以及各種耗能的機器的誕生。人類學家專門描述這樣的過程,而舒茲曼富饒趣味地談論他們的發現,同時並未草草帶過他們可能的失誤。本書是一部關於人類作為能源消耗者的迷人歷史。」──《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舒茲曼對人類過去的探索,揭示了閒暇時間是一種創造出來的概念,和我們想像的大不相同。文明背後的心理代價、週一上班日前的恐慌,以及狩獵採集者的心法,這些都告訴了我們一個值得深思的觀點:保障我們自身的閒暇時間,也是一項工作。」──《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本書細膩地描繪了勞動在三十萬年以來的演變,這樣的寫作取徑為我們當前的經濟困境帶來了十分可喜的視角。本書乍看之下是一本科學書,但它強力地批判了消費資本主義,使得本書也是一本人生指南:它告訴我們,若以我們的祖先的標準來看,我們的生活有多麼不正常。」──《愛爾蘭時報》(The Irish Times)

‧「在這部啟迪人心、橫跨萬年的深歷史中,人類學家舒茲曼大膽審視經濟學對人類本質的主流假設。他主張,若要弄懂我們文化中的不平等問題,我們必得先理解我們的過去。」──《新政治家》雜誌(New Statesmen)

★目錄:

推薦序 文/詹宏志

序 言 經濟問題是人類最大的難題嗎?

第一部 工作的起源
第 一 章 活著就是要做工
第 二 章 遊手好閒的人和忙碌的鳥
第 三 章 工具和技術
第 四 章 火的其他贈禮

第二部 環境的庇佑
第 五 章 原始富足的社會
第 六 章 非洲森林裡的幽靈

第三部 田間裡的勞苦
第 七 章 跳下懸崖的考古學家
第 八 章 盛宴與饑荒
第 九 章 時間就是金錢
第 十 章 機器問世

第四部 城市生物
第 十一 章 萬家燈火
第 十二 章 無限抱負之病
第 十三 章 頂尖人才
第 十四 章 一名上班族之死
第 十五 章 新疾病

結 論

謝 辭
注 釋

<作者簡介>

詹姆斯‧舒茲曼(James Suzman)
1970年生於南非。在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St. Andrews University)攻讀人類學學位期間,帶著滿腔的冒險精神離開家鄉,來到非洲南部波札那的喀拉哈里沙漠,擔任布希曼族發展計畫的志工。1996年,舒茲曼取得愛丁堡大學(Edinburgh University)社會人類學的博士學位後,就在喀拉哈里沙漠與布希曼族共同生活和工作,更以他的庫恩語名字「昆塔」為人所知,至今依然埋首於布希曼族的世界之中。
2001至2004年間,舒茲曼獲頒劍橋大學非洲研究的斯穆茲聯邦研究基金(Smuts Commonwealth Fellowship)。2007年,加入全球最大鑽石供應商戴比爾斯集團(De Beers Group of Companies),擔任公共事務的全球統籌。2013年起,舒茲曼全職投入喀拉哈里議題研究,並以英國劍橋為基地,成立人類學智庫「人類」(Anthropos)。
著有《原始富足》(八旗出版),多篇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觀察家報》、《衛報》、《新政治家》和《獨立報》。

譯者:葉品岑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碩士。專職翻譯。譯有《古蘭似海》、《我的應許地》、《午夜的佩拉皇宮》、《時光的製圖學》、《老到可以死》、《被隱藏的眾神》等。

★內文試閱:

第一部 【意念影響一切】
第一章 〈50%的成功:心理層面〉

(節錄)
我與頂尖運動員和專業運動團隊合作時,經常引用傳奇捕手尤吉.貝拉的妙語與智慧,當成我諮詢服務及演講的開場白,尤吉有一個觀點會讓所有與會人士拍案叫絕、會心一笑,那就是他的數學觀察,他發現一場比賽的九成都有一半的心理層面。

讓我問個問題。你曾否認真思考過這一句有名的尤吉論?一場競賽(你的競賽)有多少比例是心理層面?

我或許能提供些指引,首先要從我引進渥太華的某個國際團體的練習開始說起──該團體包括運動心理學家、奧運選手、專業運動員、教練、音樂家、舞蹈家、太空人、醫生、律師和消防隊長。在完成下述的練習,並回答問題之後,我想你會發現有件事是千真萬確的,正如世界上最頂尖的運動員和其它領域的大師級人物所感知的──那就是當我們的能力達到一定水準之後,「運用心智的方法」就會變得跟技術或體能一樣重要,兩者至少在程度上是不相上下的。

現在坐下來,身體放鬆,開始回憶起自己有過的傑出表現,自己當時眼見的、耳聽的,還有感受的又是如何。要用自己心中的那雙眼,創造出心像,回憶自己有史以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捕捉自己封后稱王的那一刻,還有自己的每項行動和決策都是正確無誤的那個瞬間,似乎一舉一動都是突破。有些運動員和參與者,會把自己人生中最完美的一天,描述為「playing in the zone─進入心流」,而我則是將這一段美好時刻,稱作「白色化境」,後者我們會在之後的章節探討。

不妨想像一下,你正在觀賞自己輝煌人生的電影。你心中全無恐懼、沒有焦慮,也不須自我懷疑,凡事都如你願、事事順你的心。各位可以環顧四周,看看你自己在哪?這是一天中的什麼時候?一年中的什麼時間?自己身上穿著什麼?和誰在一起?有誰是觀眾?你聽到了什麼?深呼吸吧。如果你身在操場或高爾夫球場裡,能嗅到青草的味道嗎?請將這些愉快的體驗具象化。

現在,慢慢讓那個畫面消失,並從原點回憶自己最糟糕的表現。想一想在過往比賽或經驗中,那時你感覺虛弱,完全沒有章法,而且無論多麼努力嘗試,都沒有任何進展。現在再把那段記憶拋在腦後,快速進入到現在。

參考尤吉的名言,現在大家就來比較一下,自己在得意與失意兩種情況下的結果,接著老老實實回答這些問題:造成表現差異的,有多少比例是跟能力有關?心理占了多少百分比?
我為專業運動員團隊做心理輔導時,會請所有人全體起立,問是否有人認為自己的「心理狀態佔整體表現的10%以內」,假如有人這麼認為,我會示意他們坐下來。

我追問剩下的人:「你們這群人呢?誰認為自己的心理管控是在30%以內?答案是肯定的人請就坐。40%的呢?」講到50%這一關時,現場至少有一半人依然站著。你也是站著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請看我的下一個問題:假如你認為自己最佳和最差表現之間的差異,如尤吉所言,心理層面至少占了50%,那麼你花了多少時間在影響你表現的心智訓練?讀過幾本運動心理學相關書籍?你從「頭腦」教練那裡上了多少課?

正如你在這個練習中所展現的,心智就像是一台錄影機,記錄了畫面與聲音,而且會連續播放。人體會對每一個生動的想像和畫面有所反應,好比它在眼前真實上演。被惡夢驚醒過的人,一定都知道這個道理。

研究證明,心智訓練不僅可以幫助人更上一層樓、提升生產力,還可以使心情更愉悅。無論年齡,從事何種領域的活動,你都能學習更有效地運用自己的思維。你能學到保持專心,學會處理逆境,在陷入瓶頸時保持動能。讓自己免受致命的干擾。學會如何追尋夢想,找到生活的目標。

實現內在卓越是一個過程,鍛鍊心像能量,正如鍛鍊身體肌肉一樣,需要時間與努力。你對心智所付出的努力越多,顯於外的成果就越豐碩。首先你必須承諾。就像尤吉所言,當你走到十字路口,只管接受它。閱讀本書第一部分的你,已經跨出了第一步。

請將這本書當成自己心智的修煉所,在此上課求知、練習、答題,一旦你執行下去,將獲得打造最佳心理素質的所需技能,這將讓你的表現提升到下一個層次,而且這個成功是你自己的正確選擇,而非出於偶然。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