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1 | PChome書店
陳郁如的食‧味‧情手札:我的一簾柿餅
陳郁如的食‧味‧情手札:我的一簾柿餅
作者:陳郁如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21-10-29 00:00:00
<內容簡介>
華文奇幻女王、年度暢銷作家陳郁如
繼【養心】、【仙靈傳奇】後,首次跨足飲食散文書寫系列
自土地情懷到餐桌風景,從自種瓜果到出海捕魚
以舌尖牽連記憶的鄉愁,用食物誘引生命中的翩翩滋味
「食物不只是用來果腹而已,
牽引出來的是家鄉的情懷,
也是生活的體會,生命的尊重。」——陳郁如
2020年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人們大幅改變生活模式,看似艱困谷底,卻也是轉機時刻。作家陳郁如與先生Robert定居於美國洛杉磯,在疫情期間意外開啟「半自給自足」的日子——
他們整頓院子種植蔬果,親眼見到火龍果開花、摘取結實纍纍的柿子與無花果;他們穿上防寒衣、駕著獨木舟kayak出航,以魚槍、套繩捕捉龍蝦及各式魚鱻。種種以汗水與勞動換來的食材,她珍惜的烘焙、烹煮,重現自己受遠洋阻隔、鐫刻在心底深處的飲食記憶。因此,黃豆可以變成豆漿、豆皮及豆渣餅;做糕餅餘下的蛋白,毫不浪費的製成松子餅。還有嘗試烘焙令人魂牽夢縈的臺式麵包;把年少時對上海風情的倚望注入鬆軟的桂花糕;以烤鴨傳達相聚的感恩之心;從苦瓜悟得人生回甘的哲理;更將對母親與女兒的愛,包入一顆顆金黃酥融的月餅與蛋黃酥。
《我的一簾柿餅》是陳郁如首次飲食書寫,她將飲食的滋味與情感,以一篇篇手札記載而下。書裡能窺見她身體力行從土地到餐桌的環保概念,打破因疫病而局限的行動想像;也可隨著她溫柔的文字,流連於因舌尖而牽連的記憶——彷彿懸掛在窗邊的一顆顆柿子,隨著一日將近的夕陽餘暉,閃耀如音符,譜點出生命中令人翩翩起舞的每時每刻。
【擠出豆漿的千般滋味】
姑婆前一天把豆子泡水,早上起床把豆子用果汁機打成漿,倒入布袋中,用手擠出豆汁。白白濃稠的豆汁放到鍋中,煮啊煮,煮到滿室豆香……
【感恩節烤鴨】
在每一道手做的過程中,你知道這些都是為了家人用心用力;你知道在一個特別的節日中,這樣的耗時、費力,融入了對家人最大的愛。
【蛋蛋的鄉愁】
幾乎所有蛋料理我都喜歡吃,這大概是我可以天天吃而不會膩的食材,沒有之一。
【牽紅線的石榴】
我和Robert喜歡一起在廚房分工……在安靜的廚房裡,兩人專注手邊的工作,只有紅色的汁液飛濺。
【多年修煉的火龍果】
這株火龍果沒有地植,沒人給它澆水施肥,它靠莖長出氣根,攀爬在牆上,吸收空氣的水分……二十年後還長出一顆火龍果!
【魂牽夢縈的臺式麵包】
奶粉和奶油讓麵包的香氣出眾,加入糖讓口感甜蜜,一個個小餐包用手撕下來時,真的會牽絲。我居然可以做出臺式麵包!
【美國的龍蝦比較大隻?】
我趕快用力拉緊套索,可惜動作太慢,力氣也不夠,這隻強而有力的公龍蝦扭腰一擺,居然掙脫套索的束縛,往右又彈了五、六呎。
【捕魚去】
「我不喜歡釣魚,不喜歡等著魚自己上鉤,我比較喜歡拿魚槍下海打魚,選我想要的魚!」Robert說。他是一個主動出擊的人。
【我的一簾柿餅】
一顆顆的柿子像燈籠,閃耀著夕陽的光輝;像音符,長長短短,在木板譜上點出音律。
【無花果戰爭】
沒有花朵的警示,果實直接在樹枝上冒出,隨著熱浪來襲,溫度加速化學反應,果實猛然成熟,變黑變軟,果皮迸裂,香味四溢。
【手作月餅】
入口香甜,咀嚼時觸碰到餅皮,可以感受到那黏性,但是它又不膩人,不會卡在牙齒上,就在那沾與不沾的推拉間,你已經吞下肚,只剩滿意。
【蛋黃酥與母女情】
跟媽媽一起做蛋黃酥的經驗,讓我們母女兩人三十多年後,在電話的兩端說說笑笑,美食串起記憶,像叮叮咚咚的風鈴,滯留在空中,永遠不散。
【桂花糕裡的上海風情】
一邊做一邊幻想文人筆下的上海風情,細緻、甜美,帶著桂花的香,還有入口綿細的米香。
【苦瓜與人生】
接受苦瓜的過程,像是長大的過程中不能輕易放棄和拒絕,一步一痛,還是得繼續,然後在這些洗禮中千錘百鍊,長大了。
【少年天下】系列介紹
1. 專屬國中生,給10-15歲「輕」少年的閱讀提案。
2. 夠酷而不幼稚,能吸引少年的包裝和題材。
3. 以少年為本位,提供邁向成長的關鍵字。
4. 有深度但無難度,得以思辨的優質文本。
★本書特色:
◎本書3大特色
特色1 年度暢銷作家、華文奇幻天后陳郁如,以料理復刻生命中的重要片段,首次跨足飲食散文書寫。
特色2 親身栽種蔬果、捕抓魚鮮,是「食農教育」最佳讀物,更是生命教育與環境保育的具體實踐。
特色3 在樸實的日常料理中,窺見作者對故鄉臺灣的濃厚思念,並喚起每個人專屬的味覺記憶。
★名人推薦:
《家酒場》、《小聚會》作者比才|傳播學者、作家、廣播主持人朱全斌|作家凌性傑|
「黃大寶便當:愛的家庭料理」粉絲專頁版主袁櫻珊|親職專欄作家陳安儀|知名部落客凱莉哥|
教育部閱讀推手曾品方|三寶媽兼童書作家賴曉妍 感動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列)
本書最動人的部分是關於成長時期的回顧,裡面有母親的廚藝、爸媽的園藝、外公的疼愛,還有在學校上家事課的點點滴滴。這些豐富卻已成過往的記憶,不單與味覺有關,裡面也參雜著濃濃的情感。──傳播學者、作家、廣播主持人朱全斌
奇幻天后陳郁如寫虛空的《仙靈傳奇》、《修煉》和《養心》精采絕倫,寫真實世界的飲食文學也同樣攝人心魄、五感為之震動。──「黃大寶便當:愛的家庭料理」粉絲專頁版主袁櫻珊
讀完郁如的飲食散文,每個人都會想起專屬於自己的味覺回憶:或者是美好的童年;或者是思念的故鄉;亦或者為自己珍視的人親手料理的心意。每一篇都有滋有味,細膩感人。──親職專欄作家陳安儀
認識陳郁如老師之前,知道她兒童文學小說寫得精采,認識她之後發現她更認真的在過生活,連散文都寫得如此精采,沒想到現在竟然跨足飲食界,看她做出烤鴨、蛋黃酥等臺灣味十足的美食,光看文字敘述都能感受到那股不平凡的香氣,每道美食都代表著一個記憶。──知名部落客凱莉哥
《我的一簾杮餅》的妙用,除了具備文學意境的美感,愛物惜物的啟示之外,還可以作為記敘文寫作的範本。每一篇文章的開場通常是想起某個人、某個時刻或是某個地點,特別是小時候對食物的記憶;其次是回到當下,描述食材的外觀變化或是料理的過程,傳達以物寄情的深意;文末的結語則是對於過往和現在的綜合感觸或想法,整體的結構完備前後呼應,是小讀者練習寫作的好示範。──教育部閱讀推手曾品方
生命的縮影,生活的感知,以食為題。場景變幻流轉,細膩樸實的描寫出那香、那味、那日常和流動的思緒與記憶。看奇幻小說家寫非虛構散文,用食物敘人情、述鄉愁,依舊精采動人。──三寶媽兼童書作家賴曉妍
★目錄:
作者序 舌尖引出的鄉愁與生活滋味
推薦序 舌尖的桃花源
推薦序 萬物靜觀下的真誠滋味
推薦序 隱藏在平凡料理下的深刻情感
推薦序 串起每個人心中的味覺記憶
擠出豆漿的千般滋味
感恩節烤鴨
蛋蛋的鄉愁
牽紅線的石榴
多年修煉的火龍果
魂牽夢縈的臺式麵包
美國的龍蝦比較大隻?
捕魚去
我的一簾柿餅
無花果戰爭
手作月餅
蛋黃酥與母女情
桂花糕裡的上海風情
苦瓜與人生
<作者簡介>
陳郁如
出生於臺灣臺北,於美國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後定居於美國。從繪畫到寫作,希望可以為孩子搭建一道接觸東方文化的橋梁,讓他們從熟悉的事物中享受閱讀的樂趣。2016年以唐詩為題材創作出《仙靈傳奇1:詩魂》,獲得當年三大通路年度獎項,與第41屆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推薦。因作品中意想不到的情節轉折、極具想像力的奇幻設定,曾被譽為東方的J.K.羅琳,更已連續多年入圍博客來年度暢銷作家。著有:《修煉》1~4、前傳、【仙靈傳奇】系列1~4、《養心》1 ,以及【陳郁如的旅行風景】系列1~2。
★內文試閱:
‧作者序
舌尖引出的鄉愁與生活滋味
2020年的疫情席捲全世界,影響許許多多的人,許多生活型態被迫改變,像是要居家隔離、旅遊限制等等。喜歡出門旅行的我和先生Robert,也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選擇待在家裡。但是不出門不代表我們無法自處,我們還是每天很忙碌,自己發展很多事來專注;我們仍沒有多少時間看電視、追劇。
我除了繼續寫作,完成並出版了《養心》這本奇幻小說外,生活靜下來,我也有更多的時間放在烹煮食物上面。疫情期間,很多商店不能營業,餐廳也只能外帶,但是園藝店可以開張。這些地方都是戶外,地大,空氣流通,沒有一般商場擁擠的人潮,大家都會戴著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非常安全。我的先生Robert在這段期間,把院子整理起來,他鏟掉浪費沙漠氣候水資源的草坪,在前院、後院、停車邊道都買了果樹、瓜苗、菜苗來種植。這一年下來,成績可觀,我們得以超過一年不用買綠色蔬菜、豆、瓜。水果的來源一半也是自己的院子。Robert還會下海打魚,帶回新鮮的漁獲、海膽、螺貝。海鮮、蔬果都有了,我自己開玩笑,就差養雞養鴨來下蛋了。
為了完善利用這些辛苦得來的食材,我更加積極找尋食譜。一來享受食物,自己院子產出的東西新鮮美味,沒有農藥,安全健康;二來因為疫情不方便回臺灣,許多美食無法吃到,自己手作可以滿足對因為疫情不能回臺灣的食物想念。
在這些煮食、準備食材的過程中,我常常想起透過食物連結起來的記憶。像是永和家樓下轉角的豆漿攤,連店面都沒有,路邊違建搭起來的棚子,炸油條的鍋子就在人來人往的路上開火;像是公寓轉角的西點麵包店,走路就聞到的濃濃奶油香,老闆娘永遠一臉生無可戀的厭世表情;像是家裡永遠吃不完的年節禮盒,一簾幽夢一般的香腸就算吃到發霉,媽媽仍把壞掉的邊邊切掉繼續吃;像是跟媽媽在傳統市場的攤子間穿梭,揮汗如雨,討價還價。
說到傳統市場,小時候其實是厭惡去的。以前的傳統市場又暗、又髒、又熱,地上永遠溼滑,空氣老是腥臭味,手裡提著一袋袋的魚、蛋、肉、菜,又重又辛苦。記得美式超市剛在臺灣開幕時,媽媽帶著我們幾個小孩去見世面,我看著裡面光鮮亮麗,有著涼涼的冷氣,每一樣食物都包裝得清爽乾淨,不會一路提著滴著血水的魚回家,感到萬分羨慕。我眼睛一亮跟媽媽說,以後長大,我都要去超市買菜,不要再去傳統市場!媽媽只是淡淡的說,那你最好很有錢,超市裡面的東西都比較貴!
沒想到我當年的許願變成詛咒。後來到美國生活,我並沒有變得有錢,只是這裡沒有臺式的傳統市場,我果然只能在超市賣場購買食材。乾淨清爽是沒錯,但是少了傳統市場的喧鬧,少了多樣的新鮮食材,少了肉攤子上心啊、肝啊、胃啊的內臟,以及在燈光下晃啊晃的真實感,買菜只是一種必須完成的儀式。另外還有被保麗龍,保鮮膜密密包起來的食材,看到這些為了保持清爽而過多的包裝,有時候不免心生厭惡。
自己種植蔬果,自己捕獲海鮮補足了這樣的遺憾。這些食材的新鮮度真的不是超市可以比的。從產地到餐桌,沒有任何需要被拋棄的物品。就算是果皮、魚內臟,統統都是再回收再利用的堆肥。
所以,食物不只是用來果腹而已,牽引出來的是家鄉的情懷,也是生活的體會,生命的尊重;這些豐富的點點滴滴,在腦海中流轉,在舌尖上駐足,一一消化,輸出,成型,化作文字,揉塑出一篇篇的散文。
這些散文最初刊載於我的粉專「陳郁如的奇幻世界」,還有在「飄洋過海的移民故事」社團上,當時得到很多朋友踴躍的回應,勾起許多人的飲食回憶。也有朋友給我食譜,或是做法上的建議,大家一起得到更多的靈感,做出更多變化的美食。
像是〈苦瓜與人生〉這篇在臉書貼出來時,好多人也前來和我分享小時候不愛吃苦瓜的經驗。有個朋友說她到現在長大還是不吃苦瓜,不過為了響應我的文章,她打算做五次苦瓜料理,看看是不是真的可以接受。她也真的很執著的做了五種不同的苦瓜料理,照相跟我分享。五次之後,她告訴我,她還是不愛,但是可以接受了。真的是個可愛又認真的性情中人啊!
這本書裡收錄的文章有的在臉書發表過,但是為了出書,做更精煉的修改。同時也選錄了一些沒有完全公開的散文,讓這本書呈現耳目一新的風味。
謝謝親子天下支持我的夢想,讓我完成這本飲食文學;謝謝我的家人跟我的連結,讓這本書的內容豐富;謝謝朋友們願意在臉書上閱讀落落長的初稿,給我意見。我以一本完整的飲食散文書獻給大家。
‧推薦序
舌尖的桃花源
文/傳播學者、作家、廣播主持人朱全斌
我們從小就讀過「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文章,他棄官歸隱,躬耕自食,並且透過詩文,分享他從中感受到的生活情趣。他筆下諸如「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或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描述,都是現代人心雖嚮往之卻不敢奢望的情境。沒想到,這本書卻告訴我們這是可能的。
作者陳郁如住在陽光充足的加州,那邊的土地肥美,幾乎種什麼都很容易。她的前後院跟停車道邊種有各種蔬菜、豆、瓜,更有柿子、無花果、火龍果等果實。在疫情期間,完全不用出門,從產地直達餐桌,自給自足。更厲害的是她還有一位深通水性的先生,會親自捕來各種漁獲,說她家就是一個小桃花源也不誇張。
不過當年移民美國,這一切並不在作者的規畫之中。本性好奇,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的她,因為思念家鄉口味,試著複製姑婆做的豆漿,卻得不到另一半支持;在結束了一段不愉快的婚姻之後,她開始依著本性想活出自己,反而在一個探戈舞會上遇見懂得欣賞她的人。若沒有這樣的因緣造化,可能也不會有這本書了。
找到對的人生伴侶真的很重要,從作者的敘述,我們看到他們可以一起體驗、互相學習各自成長背景中生活的美好,不但認知的世界擴大了,也在分享當中增進了夫婦的感情。
移民海外難免鄉愁,尤其放不下的是記憶中家鄉食物的滋味。本書最動人的部分是關於成長時期的回顧,裡面有母親的廚藝、爸媽的園藝、外公的疼愛,還有在學校上家事課的點點滴滴。這些豐富卻已成過往的記憶,不單與味覺有關,裡面也參雜著濃濃的情感。
雖然洛杉磯可以買到許多臺灣的食物,但是作者寧願透過自己的雙手來做,從臺式麵包、北京烤鴨、月餅、蛋黃酥一直到桂花糕都難不倒她。書中她除了詳述烹飪過程,更有趣的是交代做每一道料理的前因後果,裡面充滿親切的家常與溫暖的人情,生動的描述好像將讀者帶到現場去了一般。
坊間的食譜書很多,但是跟本書一樣能書寫出一篇篇動人故事的卻屬少見,尤其這些故事我們是如此熟悉,裡面好像也都有我們自己的影子,在閱讀時,許多成長期的記憶也一一被召喚出來。我想作者想跟我們說的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而味覺永遠是引領我們找回它的鑰匙。無論人在天涯何處,都不能忘記這一點吧。
萬物靜觀下的真誠滋味
文/教育部閱讀推手曾品方
浪漫的書名、溫潤的文字、意猶未盡的滋味,《我的一簾杮餅》是嚴峻疫情下的最佳滋養品,不只撫慰我們焦慮的心,更照見我們渴望的平安日常。
這本書是遠渡重洋的臺式飲食文學,沒有豪華大餐,也沒有盛宴排場,只有身邊垂手可得的食材,無論是來自加州庭院裡的無花果、柿子和苦瓜,或是臺北屋頂花園中的石榴和曇花,透過生動的文字描繪,每一株植物都有獨特的氣質美感,我在字裡行間,彷彿和作者一起用心栽培,在辛勤的勞力付出後,品嚐到最甜美的果實。
比起珍饈佳餚,更令人難以忘懷的是清清淡淡的家常菜,當平凡無奇的雞蛋和豆漿,月餅和蛋黃酥,在手作的溫度裡,揉進了對故鄉的思念,對家人的關愛,就是人間最幸福的滋味了。人與食物的真誠互動是本書的特色,即使是「美國的龍蝦比較大隻」,也要依靠雙手到海裡捕獲,並且謹守數量和尺寸的規定,力行實踐生態保育,充分展現取之有度的精神。原來,我讀的不只是盤中飧,更是對家的感覺,對生命的尊重。
《我的一簾杮餅》的妙用,除了具備文學意境的美感,愛物惜物的啟示之外,還可以作為記敘文寫作的範本。每一篇文章的開場通常是想起某個人、某個時刻或是某個地點,特別是小時候對食物的記憶;其次是回到當下,描述食材的外觀變化或是料理的過程,傳達以物寄情的深意;文末的結語則是對於過往和現在的綜合感觸或想法,整體的結構完備前後呼應,是小讀者練習寫作的好示範。此外,建議中小學的食農教育、營養午餐宣導,除了介紹食物的種類、營養成分之外,也可以融入飲食文學,例如適時結合《我的一簾杮餅》的閱讀,讓孩子面前的每一份餐點,不只是食物,還有濃濃的人文關懷,沁人心脾回味無窮。
很難想像,郁如老師握著同樣的一枝筆,可以寫出千迴百轉的《修煉》、氣勢磅礡的《仙靈傳奇》、寓意深遠的《養心》,也可以娓娓道來家居生活瑣事。如此千變萬化的文采,除了具備博學多聞的基本功之外,更要有認真的生活態度,敏銳的觀察力,才能培養出對萬事萬物的洞見。閱讀新作《我的一簾杮餅》,就好像平日裡和街坊鄰居打招呼,只是輕聲的問好道早,分享食物分享心情,再送上溫馨的微笑,就是我們身心安頓的好家園。
隱藏在平凡料理下的深刻情感
文/「黃大寶便當:愛的家庭料理」粉絲專頁版主袁櫻珊
奇幻天后陳郁如寫虛空的《仙靈傳奇》、《修煉》和《養心》精采絕倫,寫真實世界的飲食文學也同樣攝人心魄、五感為之震動。
她的文字有股魔幻力量,讀著讀著眼前便會建構出場景。食物只是媒介和引子,串起的是一個又一個生命故事。她寫婚姻的孤獨、委屈和小心翼翼;寫離婚後無法給孩子優渥生活的悲嘆自責;寫異鄉人對母親和家鄉食物的情感依戀;寫再度遇見愛情的轉折與幸福。依隨她的筆觸,彷彿也陪她經歷了一回。
許多她的飲食記憶,也是我的;她對家人和童年的思念,也翻騰出我的思念。思念裡有年輕的父母、熱鬧的廚房、受寵的孩子、包子饅頭和豆漿、蔥花奶酥和花生麵包、餐桌上的龍蝦風景……讓人穿越到少女時代,回到過去那段懵懵懂懂卻又閃閃發亮的日子。
人到中年,吃食的喜好越來越強烈鮮明。而那些吃不膩的、回味無窮的,多半都是帶著情感厚度的菜色。烤鴨、廣式月餅和蛋黃酥,輕輕寫出了對母親的深深思念。吃在嘴裡的不只是食物,而是兒時被寵愛的幸福。母女此生只做過一次的蛋黃酥,就足以讓她記上一輩子!她將對母親的思念,包覆在裡頭,再快遞送給女兒品嚐,讓蛋黃酥在他們家有了更深的連結和意義。
我愛極了她那專屬於吃貨的堅持,〈手作月餅〉一文寫道:「現在人講究健康,廣式月餅沒人愛,蛋黃也不要,還要少油少糖,聽了真是傷心。我寧可吃不到,也不要吃不酥、不油、不甜、不膩、不香、不脆、沒有蛋黃的東西來過中秋節!我雖身在異邦,這點志節還是要有的。」太帥了!沒錯沒錯就是這樣,看得我好想跟她雙手舉高高來個華麗的擊掌。就像吃炸雞就是要吃喀滋喀滋的雞皮、滷肉就要吃黏脣銷魂的豬皮,怎麼可以撇下它們,讓它們孤苦伶仃的躺在廚餘桶?
我也愛她只抓公蝦和大魚以維繫海洋生生不息的自律和心意、描繪海裡的龍蝦瞬間移動的功夫,以及鋼瓶即將用罄的緊張心境,看了都跟著緊張起來。只不過,當「龍蝦」這麼誘人的關鍵字登場時,我還是不免激動,下意識的舔嘴脣吞口水,大聲嚷嚷「我也好想跟他們一起去抓龍蝦喔!我好想吃奶油口味的龍蝦喔!」
她不只對食物熱愛,對萬物也有情。見到她和Robert 一起潛水、抓魚、採柿子、熬果醬的恬然自得,除了心生嚮往,也為她開心。一盤鹹蛋苦瓜、牆邊冒出的火龍果,就讓這對夫妻馬上買果苗種起來,真是好可愛!她在成人後愛上苦瓜,以及從苦瓜悟得的人生哲理,也是我輩中人該有的體悟與修煉。
婆婆的廚師機(Kitchenaid Mixer)是公公寵溺愛妻的禮物,婆婆用它做出一個個幸福的甜點,那是Robert 小時候的美麗回憶。如今交到了郁如手上,重新啟動機器,讓老物繼續運轉並創造新生,堆疊出下一代的甜蜜印記。一臺機器,穿越三代,是多麼浪漫的事!
只有心裡深深愛著,才會如此念念不忘、深情款款,想方設法把記憶裡的一切,以各種形式牢牢的復刻出來。鼓勵大家也試著寫下自己的故事,如此,時間便可以永遠停在那裡,心愛的人也會永遠在那裡!
串起每個人心中的味覺記憶
文/親職專欄作家陳安儀
我讀過很多的美食散文、食譜食記,不過郁如的《我的一簾柿餅》真的是其中最特別的一本。
大部分的美食散文,寫的是菜色歷史、由來,或是介紹作法、步驟,頂多加上自身相關連的故事、回憶,但是我從來沒有看過一本美食散文,是從瓜果蔬菜的種植開始:採收、醃製、烹煮,甚至連下海捕撈龍蝦、鮮魚,全都不假他人之手,從頭到尾親自為之,看得我是目瞪口呆、嘆為觀止啊!
更何況,郁如不但是位名畫家,開過多次個展;寫的少年小說長時間盤踞於暢銷排行榜上;剛才出過旅遊散文,現在竟然又再度跨界到美食烹飪,而且連農夫、漁夫的工作都搶來做!一般人這一輩子能專擅一樣就很不容易,她竟然能夠做什麼、像什麼,不但有板有眼、有模有樣,過程中還能玩得不亦樂乎,發現許多哲理,實在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在這些篇章中,有些內容她曾在自己的臉書上發表過,像是醃製鹹蛋、壓製豆漿、採摘後院植栽做出精緻的點心……每每一貼文,就會引起讀者朋友的共鳴,紛紛留言回應,十分熱烈。我還記得,看到她寫〈苦瓜與人生〉時,我也不禁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吃到美味苦瓜的記憶。
幼時外婆鄰居家,有位久病臥床的阿姨,鄰居婆婆常招我去唱歌說笑,給愛女解悶。後來那位阿姨病逝,但鄰居婆婆仍待我極好。有一次我放學忘了帶鑰匙,她便招我去屋裡等候,並且端出了一盤小菜—苦瓜。
那盤晶瑩剔透、白玉般的苦瓜,不是我們平常看見剖半、縱向切成薄片的那種作法,而是只削下苦瓜表面波浪般的突起,完全沒有瓢囊韌性的部分。冰鎮後擠上蕾絲般的美乃滋,盛在淺碟裡,就像一盤玉雕的藝術品!
從來不吃苦瓜的我,竟然被這美色所吸引,忍不住夾了一小塊。一口咬下,冰涼爽脆、甘美多汁,齒間口感好比切片水梨,讓我對苦瓜完全改觀,兩三下便一掃而空!
然而,後來鄰居婆婆也走了。無論我再怎麼形容、再怎麼嘗試,都再也吃不到、做不出那盤苦瓜的滋味。那個夏日午後的冰鎮苦瓜,就這樣成為我記憶中的絕響。
讀完郁如的飲食散文,每個人都會想起專屬於自己的味覺回憶:或者是美好的童年;或者是思念的故鄉;亦或者為自己珍視的人親手料理的心意。她除了以行動實踐「產地餐桌」的概念,充滿「廚房實驗精神」之外,隱藏在料理背後的鄉愁和回憶,及夫妻攜手種植瓜果、出海釣捕魚蝦、處理醃製食材的故事,更串起了她與母親、女兒、丈夫之間的情感,每一篇都有滋有味,細膩感人。
現今的少年讀物中,多的是奇想魔幻,然而描述現實生活的溫馨散文作品卻相對缺乏。《陳郁如的食.味.情手札:我的一簾柿餅》以平易近人的辭藻、流暢的敘述、細緻的描繪,傳達出動人的情感,易於閱讀且與現代生活貼近,是很好的示範,千萬不要錯過呀!
‧摘文
我的一簾柿餅
Robert 前院有一顆很大的柿子樹,柿子也是我很愛吃的水果,能在自家樹上摘柿子,是一種很富有的滿足感。我想,這滿足感也是來自與母親的記憶。我從小在都市長大,可是媽媽對於可以自己栽種果樹、親自摘果子心神嚮往之,因而有著不能擁有的遺憾、有種美麗的期待。有時候,她去朋友位於鄉下的農地拔了新鮮的蔬菜,去美國阿姨家前院摘黑醋栗,那副興奮開心的樣子,是我給她「攬扣」眼霜,「教練」皮包等名牌奢侈品也無法比擬的。我喜歡自摘自種的果子,有一種替媽媽完成夢想的喜悅,有一種跟媽媽相親相連的緊密。
來Robert 家的第一年,對於滿樹的柿子真是驚嘆連連,即使之後的每一年,我還是會仰望著滿樹的果實而感到震撼。
新鮮的果子兩個人吃不完,我想到臺灣晒乾的柿餅,這做法我也很喜歡。我上網找資料,研究如何把杮子晒乾,臺灣新竹一帶的農家會用竹簍放在屋外晒,每年都有攝影家專程去拍攝。圓圓的竹簍,圓圓的柿子,大圈包小圈,點點橘影展現秋意,迎著東北季風,映著藍天,炫耀豐收。
我們戶外沒有這樣的環境,但我找到另一個日本媽媽拍攝的影片。她剪了一小段繩子,兩頭各綁一顆削了皮的柿子,掛在椅背上,在室內自然陰乾。看起來很簡單,而且也適合我們。
Robert 幫我鋸了一塊長木板,約二十公分寬,一點五公尺長,柿子用繩子綁好,依照影片裡的方式綁在蒂梗上,然後吊在木板上,一顆一顆掛在上面好像小燈籠。剛削好皮的柿子顏色偏白帶黃,圓圓堅硬飽滿,非常可愛。這木板放在廚房的角落,一個平時沒有人會去的地方,臨著面西的窗,夕陽時太陽直射,加州甚少水分的空氣讓光芒無阻擾的點亮一顆一顆耀眼的柿子,也揭開秋天的序幕。
這一年,我們收成了兩百顆柿子,其中約做了一百顆柿餅,放到冰箱存放,隔年還特地帶一些回臺灣讓爸爸媽媽品嚐。他們非常喜歡。藉著女兒的手,他們也揣想到自己種植、收成、加工的樂趣。
第二年,柿子樹只結了二十多顆果實,根據Robert往年的經驗,這棵果樹一年收成好,隔年收成就不好,再隔年產量又會回來。這事不能勉強,只能這樣,每一顆果實的成熟都要細細品味。
有一天,媽媽打電話來。
「郁如啊!去年你們帶回來的柿餅好好吃啊!今年有再做的話,要記得留一些給我們喔。」媽媽在電話那頭念念不忘的語氣,讓我又開心又抱歉。
「今年只有二十幾顆,所以可能沒有多的果實可以晒乾做柿餅了。」我遺憾的說。
「啊,那沒關係,新鮮吃掉比較好。」媽媽覺得遺憾,可是還是樂觀接受。
事後想想,或許我沒法做像去年那麼多柿餅給臺灣的家人,但就算只有四、五顆,也是心意啊!我徵求Robert 的意見,他馬上贊成。
「你不覺得我們自己才收成二十顆,卻要送一些給爸爸媽媽,有點可惜嗎?」我問他。
他馬上正色說:「當然不會,如果現在可以為我的媽媽做些什麼,讓她開心,我一定也會馬上做。」
我聽了好感動,Robert 的媽媽在我認識他之前就過世了,看他把對自己媽媽的愛轉到我媽媽的身上,真的很暖心。
在Robert 家的第三年秋天,當柿子開始結果時,我們在葉子茂密的樹下東瞧西瞧。
「我看今年也不好,大概只有五十顆。」Robert 不帶期望的說。
「我覺得應該有一百顆。」我也估計。
結果,去年我們總共收成了五百多顆! 一條木板不夠我掛柿子,Robert 大工程的另外設計兩條架在上面,形成三層掛架,原本廚房裡不起眼的角落,搖身一變,成了吊柿裝置展示區。有人說這樣浪費空間,其實一點也不,這個過去閒置堆放廢物的角落,現在被拿來善加利用,一顆顆的柿子像燈籠,閃耀著夕陽的光輝;像音符,長長短短,在木板譜上點出音律。
我的藝術學位沒能讓我有收入賺錢,但是至少我可以在生活中實踐,在這個角落創造美感,變成我在秋天跟柿子的藝術對話。我細心為它們去皮(削五百顆的杮子皮,我的手快廢了),Robert 替它們的蒂頭鑽洞,上螺絲,再由我綁上棉線。最後那步驟對我來說最神聖,一定由我親自動手—我兩手持著棉線兩端,兩顆柿子輕觸我的手掌,彷彿它們也感受到即將上場演出的悸動,我小心翼翼的讓棉線橫跨在木板上,將兩顆柿子懸吊在木板的兩旁。它們會在空中晃一會兒,像在跳舞那樣,有種喜悅的輕盈。
然後就等著乾燥的空氣逼出裡面的水氣,杮子顏色由淺轉深,由淺黃變深橘。
新鮮的柿子會從表面乾燥,形成一層新的皮,摸起來不再有溼氣。然後堅硬的果實開始變軟,先是從表面,三天之後裡面也軟了,這時要替它們按摩。按摩的用意是讓內部均勻,不會有的部分乾硬,有的部分溼軟。
我非常喜歡按摩這一步驟,每天都要去揉捏一下。風乾的杮子有點像小饅頭,或是麵團,手掌對著一顆果實這樣用力,放鬆,再用力,再放鬆,感覺非常療癒。上百顆的果實,我每天都要一顆一顆去按摩。我的眼睛看著杮子外在的形體變化,鼻子聞著飄來的柿香,皮膚接觸果肉的彈性柔軟,腦中想像吃在嘴裡的滋味,全身的感官在那簡單的動作中得到最大的滿足。
柿子在失去水分的過程中,從原本飽滿堅實、偏扁的球形,開始縮小體積,外皮泛起皺褶,到最後接近完成時,用手可以把它們壓扁成飛碟狀。目睹從杮子變成柿餅的整個過程,這個裝置藝術是靜態,也是動態。
我們豪邁的裝了三袋柿餅回臺灣送人,爸媽吃得笑呵呵的。我們自己那份則放在冷凍庫保存,多到今年還在吃。
時間一久,這些放進冷凍庫的柿餅上面長出糖霜,乍看像是發霉,但是它沒有毛毛的霉絲,是一層略帶凹凸不平的白色黏稠物。這一層糖霜甜度非常高,據說中藥店會拿來當藥材,有什麼藥效就不是我這江湖郎中可以隨便說的。
今年,我們預估沒有五百顆那麼多,不過數量少有數量少的好處,每一顆都好大顆,拿在手裡就滿足。期待一年一度的一簾幽夢藝術吊飾,每一顆橘色的果實保存一個豐收的美夢。
作者:陳郁如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21-10-29 00:00:00
<內容簡介>
華文奇幻女王、年度暢銷作家陳郁如
繼【養心】、【仙靈傳奇】後,首次跨足飲食散文書寫系列
自土地情懷到餐桌風景,從自種瓜果到出海捕魚
以舌尖牽連記憶的鄉愁,用食物誘引生命中的翩翩滋味
「食物不只是用來果腹而已,
牽引出來的是家鄉的情懷,
也是生活的體會,生命的尊重。」——陳郁如
2020年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人們大幅改變生活模式,看似艱困谷底,卻也是轉機時刻。作家陳郁如與先生Robert定居於美國洛杉磯,在疫情期間意外開啟「半自給自足」的日子——
他們整頓院子種植蔬果,親眼見到火龍果開花、摘取結實纍纍的柿子與無花果;他們穿上防寒衣、駕著獨木舟kayak出航,以魚槍、套繩捕捉龍蝦及各式魚鱻。種種以汗水與勞動換來的食材,她珍惜的烘焙、烹煮,重現自己受遠洋阻隔、鐫刻在心底深處的飲食記憶。因此,黃豆可以變成豆漿、豆皮及豆渣餅;做糕餅餘下的蛋白,毫不浪費的製成松子餅。還有嘗試烘焙令人魂牽夢縈的臺式麵包;把年少時對上海風情的倚望注入鬆軟的桂花糕;以烤鴨傳達相聚的感恩之心;從苦瓜悟得人生回甘的哲理;更將對母親與女兒的愛,包入一顆顆金黃酥融的月餅與蛋黃酥。
《我的一簾柿餅》是陳郁如首次飲食書寫,她將飲食的滋味與情感,以一篇篇手札記載而下。書裡能窺見她身體力行從土地到餐桌的環保概念,打破因疫病而局限的行動想像;也可隨著她溫柔的文字,流連於因舌尖而牽連的記憶——彷彿懸掛在窗邊的一顆顆柿子,隨著一日將近的夕陽餘暉,閃耀如音符,譜點出生命中令人翩翩起舞的每時每刻。
【擠出豆漿的千般滋味】
姑婆前一天把豆子泡水,早上起床把豆子用果汁機打成漿,倒入布袋中,用手擠出豆汁。白白濃稠的豆汁放到鍋中,煮啊煮,煮到滿室豆香……
【感恩節烤鴨】
在每一道手做的過程中,你知道這些都是為了家人用心用力;你知道在一個特別的節日中,這樣的耗時、費力,融入了對家人最大的愛。
【蛋蛋的鄉愁】
幾乎所有蛋料理我都喜歡吃,這大概是我可以天天吃而不會膩的食材,沒有之一。
【牽紅線的石榴】
我和Robert喜歡一起在廚房分工……在安靜的廚房裡,兩人專注手邊的工作,只有紅色的汁液飛濺。
【多年修煉的火龍果】
這株火龍果沒有地植,沒人給它澆水施肥,它靠莖長出氣根,攀爬在牆上,吸收空氣的水分……二十年後還長出一顆火龍果!
【魂牽夢縈的臺式麵包】
奶粉和奶油讓麵包的香氣出眾,加入糖讓口感甜蜜,一個個小餐包用手撕下來時,真的會牽絲。我居然可以做出臺式麵包!
【美國的龍蝦比較大隻?】
我趕快用力拉緊套索,可惜動作太慢,力氣也不夠,這隻強而有力的公龍蝦扭腰一擺,居然掙脫套索的束縛,往右又彈了五、六呎。
【捕魚去】
「我不喜歡釣魚,不喜歡等著魚自己上鉤,我比較喜歡拿魚槍下海打魚,選我想要的魚!」Robert說。他是一個主動出擊的人。
【我的一簾柿餅】
一顆顆的柿子像燈籠,閃耀著夕陽的光輝;像音符,長長短短,在木板譜上點出音律。
【無花果戰爭】
沒有花朵的警示,果實直接在樹枝上冒出,隨著熱浪來襲,溫度加速化學反應,果實猛然成熟,變黑變軟,果皮迸裂,香味四溢。
【手作月餅】
入口香甜,咀嚼時觸碰到餅皮,可以感受到那黏性,但是它又不膩人,不會卡在牙齒上,就在那沾與不沾的推拉間,你已經吞下肚,只剩滿意。
【蛋黃酥與母女情】
跟媽媽一起做蛋黃酥的經驗,讓我們母女兩人三十多年後,在電話的兩端說說笑笑,美食串起記憶,像叮叮咚咚的風鈴,滯留在空中,永遠不散。
【桂花糕裡的上海風情】
一邊做一邊幻想文人筆下的上海風情,細緻、甜美,帶著桂花的香,還有入口綿細的米香。
【苦瓜與人生】
接受苦瓜的過程,像是長大的過程中不能輕易放棄和拒絕,一步一痛,還是得繼續,然後在這些洗禮中千錘百鍊,長大了。
【少年天下】系列介紹
1. 專屬國中生,給10-15歲「輕」少年的閱讀提案。
2. 夠酷而不幼稚,能吸引少年的包裝和題材。
3. 以少年為本位,提供邁向成長的關鍵字。
4. 有深度但無難度,得以思辨的優質文本。
★本書特色:
◎本書3大特色
特色1 年度暢銷作家、華文奇幻天后陳郁如,以料理復刻生命中的重要片段,首次跨足飲食散文書寫。
特色2 親身栽種蔬果、捕抓魚鮮,是「食農教育」最佳讀物,更是生命教育與環境保育的具體實踐。
特色3 在樸實的日常料理中,窺見作者對故鄉臺灣的濃厚思念,並喚起每個人專屬的味覺記憶。
★名人推薦:
《家酒場》、《小聚會》作者比才|傳播學者、作家、廣播主持人朱全斌|作家凌性傑|
「黃大寶便當:愛的家庭料理」粉絲專頁版主袁櫻珊|親職專欄作家陳安儀|知名部落客凱莉哥|
教育部閱讀推手曾品方|三寶媽兼童書作家賴曉妍 感動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列)
本書最動人的部分是關於成長時期的回顧,裡面有母親的廚藝、爸媽的園藝、外公的疼愛,還有在學校上家事課的點點滴滴。這些豐富卻已成過往的記憶,不單與味覺有關,裡面也參雜著濃濃的情感。──傳播學者、作家、廣播主持人朱全斌
奇幻天后陳郁如寫虛空的《仙靈傳奇》、《修煉》和《養心》精采絕倫,寫真實世界的飲食文學也同樣攝人心魄、五感為之震動。──「黃大寶便當:愛的家庭料理」粉絲專頁版主袁櫻珊
讀完郁如的飲食散文,每個人都會想起專屬於自己的味覺回憶:或者是美好的童年;或者是思念的故鄉;亦或者為自己珍視的人親手料理的心意。每一篇都有滋有味,細膩感人。──親職專欄作家陳安儀
認識陳郁如老師之前,知道她兒童文學小說寫得精采,認識她之後發現她更認真的在過生活,連散文都寫得如此精采,沒想到現在竟然跨足飲食界,看她做出烤鴨、蛋黃酥等臺灣味十足的美食,光看文字敘述都能感受到那股不平凡的香氣,每道美食都代表著一個記憶。──知名部落客凱莉哥
《我的一簾杮餅》的妙用,除了具備文學意境的美感,愛物惜物的啟示之外,還可以作為記敘文寫作的範本。每一篇文章的開場通常是想起某個人、某個時刻或是某個地點,特別是小時候對食物的記憶;其次是回到當下,描述食材的外觀變化或是料理的過程,傳達以物寄情的深意;文末的結語則是對於過往和現在的綜合感觸或想法,整體的結構完備前後呼應,是小讀者練習寫作的好示範。──教育部閱讀推手曾品方
生命的縮影,生活的感知,以食為題。場景變幻流轉,細膩樸實的描寫出那香、那味、那日常和流動的思緒與記憶。看奇幻小說家寫非虛構散文,用食物敘人情、述鄉愁,依舊精采動人。──三寶媽兼童書作家賴曉妍
★目錄:
作者序 舌尖引出的鄉愁與生活滋味
推薦序 舌尖的桃花源
推薦序 萬物靜觀下的真誠滋味
推薦序 隱藏在平凡料理下的深刻情感
推薦序 串起每個人心中的味覺記憶
擠出豆漿的千般滋味
感恩節烤鴨
蛋蛋的鄉愁
牽紅線的石榴
多年修煉的火龍果
魂牽夢縈的臺式麵包
美國的龍蝦比較大隻?
捕魚去
我的一簾柿餅
無花果戰爭
手作月餅
蛋黃酥與母女情
桂花糕裡的上海風情
苦瓜與人生
<作者簡介>
陳郁如
出生於臺灣臺北,於美國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後定居於美國。從繪畫到寫作,希望可以為孩子搭建一道接觸東方文化的橋梁,讓他們從熟悉的事物中享受閱讀的樂趣。2016年以唐詩為題材創作出《仙靈傳奇1:詩魂》,獲得當年三大通路年度獎項,與第41屆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推薦。因作品中意想不到的情節轉折、極具想像力的奇幻設定,曾被譽為東方的J.K.羅琳,更已連續多年入圍博客來年度暢銷作家。著有:《修煉》1~4、前傳、【仙靈傳奇】系列1~4、《養心》1 ,以及【陳郁如的旅行風景】系列1~2。
★內文試閱:
‧作者序
舌尖引出的鄉愁與生活滋味
2020年的疫情席捲全世界,影響許許多多的人,許多生活型態被迫改變,像是要居家隔離、旅遊限制等等。喜歡出門旅行的我和先生Robert,也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選擇待在家裡。但是不出門不代表我們無法自處,我們還是每天很忙碌,自己發展很多事來專注;我們仍沒有多少時間看電視、追劇。
我除了繼續寫作,完成並出版了《養心》這本奇幻小說外,生活靜下來,我也有更多的時間放在烹煮食物上面。疫情期間,很多商店不能營業,餐廳也只能外帶,但是園藝店可以開張。這些地方都是戶外,地大,空氣流通,沒有一般商場擁擠的人潮,大家都會戴著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非常安全。我的先生Robert在這段期間,把院子整理起來,他鏟掉浪費沙漠氣候水資源的草坪,在前院、後院、停車邊道都買了果樹、瓜苗、菜苗來種植。這一年下來,成績可觀,我們得以超過一年不用買綠色蔬菜、豆、瓜。水果的來源一半也是自己的院子。Robert還會下海打魚,帶回新鮮的漁獲、海膽、螺貝。海鮮、蔬果都有了,我自己開玩笑,就差養雞養鴨來下蛋了。
為了完善利用這些辛苦得來的食材,我更加積極找尋食譜。一來享受食物,自己院子產出的東西新鮮美味,沒有農藥,安全健康;二來因為疫情不方便回臺灣,許多美食無法吃到,自己手作可以滿足對因為疫情不能回臺灣的食物想念。
在這些煮食、準備食材的過程中,我常常想起透過食物連結起來的記憶。像是永和家樓下轉角的豆漿攤,連店面都沒有,路邊違建搭起來的棚子,炸油條的鍋子就在人來人往的路上開火;像是公寓轉角的西點麵包店,走路就聞到的濃濃奶油香,老闆娘永遠一臉生無可戀的厭世表情;像是家裡永遠吃不完的年節禮盒,一簾幽夢一般的香腸就算吃到發霉,媽媽仍把壞掉的邊邊切掉繼續吃;像是跟媽媽在傳統市場的攤子間穿梭,揮汗如雨,討價還價。
說到傳統市場,小時候其實是厭惡去的。以前的傳統市場又暗、又髒、又熱,地上永遠溼滑,空氣老是腥臭味,手裡提著一袋袋的魚、蛋、肉、菜,又重又辛苦。記得美式超市剛在臺灣開幕時,媽媽帶著我們幾個小孩去見世面,我看著裡面光鮮亮麗,有著涼涼的冷氣,每一樣食物都包裝得清爽乾淨,不會一路提著滴著血水的魚回家,感到萬分羨慕。我眼睛一亮跟媽媽說,以後長大,我都要去超市買菜,不要再去傳統市場!媽媽只是淡淡的說,那你最好很有錢,超市裡面的東西都比較貴!
沒想到我當年的許願變成詛咒。後來到美國生活,我並沒有變得有錢,只是這裡沒有臺式的傳統市場,我果然只能在超市賣場購買食材。乾淨清爽是沒錯,但是少了傳統市場的喧鬧,少了多樣的新鮮食材,少了肉攤子上心啊、肝啊、胃啊的內臟,以及在燈光下晃啊晃的真實感,買菜只是一種必須完成的儀式。另外還有被保麗龍,保鮮膜密密包起來的食材,看到這些為了保持清爽而過多的包裝,有時候不免心生厭惡。
自己種植蔬果,自己捕獲海鮮補足了這樣的遺憾。這些食材的新鮮度真的不是超市可以比的。從產地到餐桌,沒有任何需要被拋棄的物品。就算是果皮、魚內臟,統統都是再回收再利用的堆肥。
所以,食物不只是用來果腹而已,牽引出來的是家鄉的情懷,也是生活的體會,生命的尊重;這些豐富的點點滴滴,在腦海中流轉,在舌尖上駐足,一一消化,輸出,成型,化作文字,揉塑出一篇篇的散文。
這些散文最初刊載於我的粉專「陳郁如的奇幻世界」,還有在「飄洋過海的移民故事」社團上,當時得到很多朋友踴躍的回應,勾起許多人的飲食回憶。也有朋友給我食譜,或是做法上的建議,大家一起得到更多的靈感,做出更多變化的美食。
像是〈苦瓜與人生〉這篇在臉書貼出來時,好多人也前來和我分享小時候不愛吃苦瓜的經驗。有個朋友說她到現在長大還是不吃苦瓜,不過為了響應我的文章,她打算做五次苦瓜料理,看看是不是真的可以接受。她也真的很執著的做了五種不同的苦瓜料理,照相跟我分享。五次之後,她告訴我,她還是不愛,但是可以接受了。真的是個可愛又認真的性情中人啊!
這本書裡收錄的文章有的在臉書發表過,但是為了出書,做更精煉的修改。同時也選錄了一些沒有完全公開的散文,讓這本書呈現耳目一新的風味。
謝謝親子天下支持我的夢想,讓我完成這本飲食文學;謝謝我的家人跟我的連結,讓這本書的內容豐富;謝謝朋友們願意在臉書上閱讀落落長的初稿,給我意見。我以一本完整的飲食散文書獻給大家。
‧推薦序
舌尖的桃花源
文/傳播學者、作家、廣播主持人朱全斌
我們從小就讀過「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文章,他棄官歸隱,躬耕自食,並且透過詩文,分享他從中感受到的生活情趣。他筆下諸如「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或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描述,都是現代人心雖嚮往之卻不敢奢望的情境。沒想到,這本書卻告訴我們這是可能的。
作者陳郁如住在陽光充足的加州,那邊的土地肥美,幾乎種什麼都很容易。她的前後院跟停車道邊種有各種蔬菜、豆、瓜,更有柿子、無花果、火龍果等果實。在疫情期間,完全不用出門,從產地直達餐桌,自給自足。更厲害的是她還有一位深通水性的先生,會親自捕來各種漁獲,說她家就是一個小桃花源也不誇張。
不過當年移民美國,這一切並不在作者的規畫之中。本性好奇,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的她,因為思念家鄉口味,試著複製姑婆做的豆漿,卻得不到另一半支持;在結束了一段不愉快的婚姻之後,她開始依著本性想活出自己,反而在一個探戈舞會上遇見懂得欣賞她的人。若沒有這樣的因緣造化,可能也不會有這本書了。
找到對的人生伴侶真的很重要,從作者的敘述,我們看到他們可以一起體驗、互相學習各自成長背景中生活的美好,不但認知的世界擴大了,也在分享當中增進了夫婦的感情。
移民海外難免鄉愁,尤其放不下的是記憶中家鄉食物的滋味。本書最動人的部分是關於成長時期的回顧,裡面有母親的廚藝、爸媽的園藝、外公的疼愛,還有在學校上家事課的點點滴滴。這些豐富卻已成過往的記憶,不單與味覺有關,裡面也參雜著濃濃的情感。
雖然洛杉磯可以買到許多臺灣的食物,但是作者寧願透過自己的雙手來做,從臺式麵包、北京烤鴨、月餅、蛋黃酥一直到桂花糕都難不倒她。書中她除了詳述烹飪過程,更有趣的是交代做每一道料理的前因後果,裡面充滿親切的家常與溫暖的人情,生動的描述好像將讀者帶到現場去了一般。
坊間的食譜書很多,但是跟本書一樣能書寫出一篇篇動人故事的卻屬少見,尤其這些故事我們是如此熟悉,裡面好像也都有我們自己的影子,在閱讀時,許多成長期的記憶也一一被召喚出來。我想作者想跟我們說的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而味覺永遠是引領我們找回它的鑰匙。無論人在天涯何處,都不能忘記這一點吧。
萬物靜觀下的真誠滋味
文/教育部閱讀推手曾品方
浪漫的書名、溫潤的文字、意猶未盡的滋味,《我的一簾杮餅》是嚴峻疫情下的最佳滋養品,不只撫慰我們焦慮的心,更照見我們渴望的平安日常。
這本書是遠渡重洋的臺式飲食文學,沒有豪華大餐,也沒有盛宴排場,只有身邊垂手可得的食材,無論是來自加州庭院裡的無花果、柿子和苦瓜,或是臺北屋頂花園中的石榴和曇花,透過生動的文字描繪,每一株植物都有獨特的氣質美感,我在字裡行間,彷彿和作者一起用心栽培,在辛勤的勞力付出後,品嚐到最甜美的果實。
比起珍饈佳餚,更令人難以忘懷的是清清淡淡的家常菜,當平凡無奇的雞蛋和豆漿,月餅和蛋黃酥,在手作的溫度裡,揉進了對故鄉的思念,對家人的關愛,就是人間最幸福的滋味了。人與食物的真誠互動是本書的特色,即使是「美國的龍蝦比較大隻」,也要依靠雙手到海裡捕獲,並且謹守數量和尺寸的規定,力行實踐生態保育,充分展現取之有度的精神。原來,我讀的不只是盤中飧,更是對家的感覺,對生命的尊重。
《我的一簾杮餅》的妙用,除了具備文學意境的美感,愛物惜物的啟示之外,還可以作為記敘文寫作的範本。每一篇文章的開場通常是想起某個人、某個時刻或是某個地點,特別是小時候對食物的記憶;其次是回到當下,描述食材的外觀變化或是料理的過程,傳達以物寄情的深意;文末的結語則是對於過往和現在的綜合感觸或想法,整體的結構完備前後呼應,是小讀者練習寫作的好示範。此外,建議中小學的食農教育、營養午餐宣導,除了介紹食物的種類、營養成分之外,也可以融入飲食文學,例如適時結合《我的一簾杮餅》的閱讀,讓孩子面前的每一份餐點,不只是食物,還有濃濃的人文關懷,沁人心脾回味無窮。
很難想像,郁如老師握著同樣的一枝筆,可以寫出千迴百轉的《修煉》、氣勢磅礡的《仙靈傳奇》、寓意深遠的《養心》,也可以娓娓道來家居生活瑣事。如此千變萬化的文采,除了具備博學多聞的基本功之外,更要有認真的生活態度,敏銳的觀察力,才能培養出對萬事萬物的洞見。閱讀新作《我的一簾杮餅》,就好像平日裡和街坊鄰居打招呼,只是輕聲的問好道早,分享食物分享心情,再送上溫馨的微笑,就是我們身心安頓的好家園。
隱藏在平凡料理下的深刻情感
文/「黃大寶便當:愛的家庭料理」粉絲專頁版主袁櫻珊
奇幻天后陳郁如寫虛空的《仙靈傳奇》、《修煉》和《養心》精采絕倫,寫真實世界的飲食文學也同樣攝人心魄、五感為之震動。
她的文字有股魔幻力量,讀著讀著眼前便會建構出場景。食物只是媒介和引子,串起的是一個又一個生命故事。她寫婚姻的孤獨、委屈和小心翼翼;寫離婚後無法給孩子優渥生活的悲嘆自責;寫異鄉人對母親和家鄉食物的情感依戀;寫再度遇見愛情的轉折與幸福。依隨她的筆觸,彷彿也陪她經歷了一回。
許多她的飲食記憶,也是我的;她對家人和童年的思念,也翻騰出我的思念。思念裡有年輕的父母、熱鬧的廚房、受寵的孩子、包子饅頭和豆漿、蔥花奶酥和花生麵包、餐桌上的龍蝦風景……讓人穿越到少女時代,回到過去那段懵懵懂懂卻又閃閃發亮的日子。
人到中年,吃食的喜好越來越強烈鮮明。而那些吃不膩的、回味無窮的,多半都是帶著情感厚度的菜色。烤鴨、廣式月餅和蛋黃酥,輕輕寫出了對母親的深深思念。吃在嘴裡的不只是食物,而是兒時被寵愛的幸福。母女此生只做過一次的蛋黃酥,就足以讓她記上一輩子!她將對母親的思念,包覆在裡頭,再快遞送給女兒品嚐,讓蛋黃酥在他們家有了更深的連結和意義。
我愛極了她那專屬於吃貨的堅持,〈手作月餅〉一文寫道:「現在人講究健康,廣式月餅沒人愛,蛋黃也不要,還要少油少糖,聽了真是傷心。我寧可吃不到,也不要吃不酥、不油、不甜、不膩、不香、不脆、沒有蛋黃的東西來過中秋節!我雖身在異邦,這點志節還是要有的。」太帥了!沒錯沒錯就是這樣,看得我好想跟她雙手舉高高來個華麗的擊掌。就像吃炸雞就是要吃喀滋喀滋的雞皮、滷肉就要吃黏脣銷魂的豬皮,怎麼可以撇下它們,讓它們孤苦伶仃的躺在廚餘桶?
我也愛她只抓公蝦和大魚以維繫海洋生生不息的自律和心意、描繪海裡的龍蝦瞬間移動的功夫,以及鋼瓶即將用罄的緊張心境,看了都跟著緊張起來。只不過,當「龍蝦」這麼誘人的關鍵字登場時,我還是不免激動,下意識的舔嘴脣吞口水,大聲嚷嚷「我也好想跟他們一起去抓龍蝦喔!我好想吃奶油口味的龍蝦喔!」
她不只對食物熱愛,對萬物也有情。見到她和Robert 一起潛水、抓魚、採柿子、熬果醬的恬然自得,除了心生嚮往,也為她開心。一盤鹹蛋苦瓜、牆邊冒出的火龍果,就讓這對夫妻馬上買果苗種起來,真是好可愛!她在成人後愛上苦瓜,以及從苦瓜悟得的人生哲理,也是我輩中人該有的體悟與修煉。
婆婆的廚師機(Kitchenaid Mixer)是公公寵溺愛妻的禮物,婆婆用它做出一個個幸福的甜點,那是Robert 小時候的美麗回憶。如今交到了郁如手上,重新啟動機器,讓老物繼續運轉並創造新生,堆疊出下一代的甜蜜印記。一臺機器,穿越三代,是多麼浪漫的事!
只有心裡深深愛著,才會如此念念不忘、深情款款,想方設法把記憶裡的一切,以各種形式牢牢的復刻出來。鼓勵大家也試著寫下自己的故事,如此,時間便可以永遠停在那裡,心愛的人也會永遠在那裡!
串起每個人心中的味覺記憶
文/親職專欄作家陳安儀
我讀過很多的美食散文、食譜食記,不過郁如的《我的一簾柿餅》真的是其中最特別的一本。
大部分的美食散文,寫的是菜色歷史、由來,或是介紹作法、步驟,頂多加上自身相關連的故事、回憶,但是我從來沒有看過一本美食散文,是從瓜果蔬菜的種植開始:採收、醃製、烹煮,甚至連下海捕撈龍蝦、鮮魚,全都不假他人之手,從頭到尾親自為之,看得我是目瞪口呆、嘆為觀止啊!
更何況,郁如不但是位名畫家,開過多次個展;寫的少年小說長時間盤踞於暢銷排行榜上;剛才出過旅遊散文,現在竟然又再度跨界到美食烹飪,而且連農夫、漁夫的工作都搶來做!一般人這一輩子能專擅一樣就很不容易,她竟然能夠做什麼、像什麼,不但有板有眼、有模有樣,過程中還能玩得不亦樂乎,發現許多哲理,實在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在這些篇章中,有些內容她曾在自己的臉書上發表過,像是醃製鹹蛋、壓製豆漿、採摘後院植栽做出精緻的點心……每每一貼文,就會引起讀者朋友的共鳴,紛紛留言回應,十分熱烈。我還記得,看到她寫〈苦瓜與人生〉時,我也不禁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吃到美味苦瓜的記憶。
幼時外婆鄰居家,有位久病臥床的阿姨,鄰居婆婆常招我去唱歌說笑,給愛女解悶。後來那位阿姨病逝,但鄰居婆婆仍待我極好。有一次我放學忘了帶鑰匙,她便招我去屋裡等候,並且端出了一盤小菜—苦瓜。
那盤晶瑩剔透、白玉般的苦瓜,不是我們平常看見剖半、縱向切成薄片的那種作法,而是只削下苦瓜表面波浪般的突起,完全沒有瓢囊韌性的部分。冰鎮後擠上蕾絲般的美乃滋,盛在淺碟裡,就像一盤玉雕的藝術品!
從來不吃苦瓜的我,竟然被這美色所吸引,忍不住夾了一小塊。一口咬下,冰涼爽脆、甘美多汁,齒間口感好比切片水梨,讓我對苦瓜完全改觀,兩三下便一掃而空!
然而,後來鄰居婆婆也走了。無論我再怎麼形容、再怎麼嘗試,都再也吃不到、做不出那盤苦瓜的滋味。那個夏日午後的冰鎮苦瓜,就這樣成為我記憶中的絕響。
讀完郁如的飲食散文,每個人都會想起專屬於自己的味覺回憶:或者是美好的童年;或者是思念的故鄉;亦或者為自己珍視的人親手料理的心意。她除了以行動實踐「產地餐桌」的概念,充滿「廚房實驗精神」之外,隱藏在料理背後的鄉愁和回憶,及夫妻攜手種植瓜果、出海釣捕魚蝦、處理醃製食材的故事,更串起了她與母親、女兒、丈夫之間的情感,每一篇都有滋有味,細膩感人。
現今的少年讀物中,多的是奇想魔幻,然而描述現實生活的溫馨散文作品卻相對缺乏。《陳郁如的食.味.情手札:我的一簾柿餅》以平易近人的辭藻、流暢的敘述、細緻的描繪,傳達出動人的情感,易於閱讀且與現代生活貼近,是很好的示範,千萬不要錯過呀!
‧摘文
我的一簾柿餅
Robert 前院有一顆很大的柿子樹,柿子也是我很愛吃的水果,能在自家樹上摘柿子,是一種很富有的滿足感。我想,這滿足感也是來自與母親的記憶。我從小在都市長大,可是媽媽對於可以自己栽種果樹、親自摘果子心神嚮往之,因而有著不能擁有的遺憾、有種美麗的期待。有時候,她去朋友位於鄉下的農地拔了新鮮的蔬菜,去美國阿姨家前院摘黑醋栗,那副興奮開心的樣子,是我給她「攬扣」眼霜,「教練」皮包等名牌奢侈品也無法比擬的。我喜歡自摘自種的果子,有一種替媽媽完成夢想的喜悅,有一種跟媽媽相親相連的緊密。
來Robert 家的第一年,對於滿樹的柿子真是驚嘆連連,即使之後的每一年,我還是會仰望著滿樹的果實而感到震撼。
新鮮的果子兩個人吃不完,我想到臺灣晒乾的柿餅,這做法我也很喜歡。我上網找資料,研究如何把杮子晒乾,臺灣新竹一帶的農家會用竹簍放在屋外晒,每年都有攝影家專程去拍攝。圓圓的竹簍,圓圓的柿子,大圈包小圈,點點橘影展現秋意,迎著東北季風,映著藍天,炫耀豐收。
我們戶外沒有這樣的環境,但我找到另一個日本媽媽拍攝的影片。她剪了一小段繩子,兩頭各綁一顆削了皮的柿子,掛在椅背上,在室內自然陰乾。看起來很簡單,而且也適合我們。
Robert 幫我鋸了一塊長木板,約二十公分寬,一點五公尺長,柿子用繩子綁好,依照影片裡的方式綁在蒂梗上,然後吊在木板上,一顆一顆掛在上面好像小燈籠。剛削好皮的柿子顏色偏白帶黃,圓圓堅硬飽滿,非常可愛。這木板放在廚房的角落,一個平時沒有人會去的地方,臨著面西的窗,夕陽時太陽直射,加州甚少水分的空氣讓光芒無阻擾的點亮一顆一顆耀眼的柿子,也揭開秋天的序幕。
這一年,我們收成了兩百顆柿子,其中約做了一百顆柿餅,放到冰箱存放,隔年還特地帶一些回臺灣讓爸爸媽媽品嚐。他們非常喜歡。藉著女兒的手,他們也揣想到自己種植、收成、加工的樂趣。
第二年,柿子樹只結了二十多顆果實,根據Robert往年的經驗,這棵果樹一年收成好,隔年收成就不好,再隔年產量又會回來。這事不能勉強,只能這樣,每一顆果實的成熟都要細細品味。
有一天,媽媽打電話來。
「郁如啊!去年你們帶回來的柿餅好好吃啊!今年有再做的話,要記得留一些給我們喔。」媽媽在電話那頭念念不忘的語氣,讓我又開心又抱歉。
「今年只有二十幾顆,所以可能沒有多的果實可以晒乾做柿餅了。」我遺憾的說。
「啊,那沒關係,新鮮吃掉比較好。」媽媽覺得遺憾,可是還是樂觀接受。
事後想想,或許我沒法做像去年那麼多柿餅給臺灣的家人,但就算只有四、五顆,也是心意啊!我徵求Robert 的意見,他馬上贊成。
「你不覺得我們自己才收成二十顆,卻要送一些給爸爸媽媽,有點可惜嗎?」我問他。
他馬上正色說:「當然不會,如果現在可以為我的媽媽做些什麼,讓她開心,我一定也會馬上做。」
我聽了好感動,Robert 的媽媽在我認識他之前就過世了,看他把對自己媽媽的愛轉到我媽媽的身上,真的很暖心。
在Robert 家的第三年秋天,當柿子開始結果時,我們在葉子茂密的樹下東瞧西瞧。
「我看今年也不好,大概只有五十顆。」Robert 不帶期望的說。
「我覺得應該有一百顆。」我也估計。
結果,去年我們總共收成了五百多顆! 一條木板不夠我掛柿子,Robert 大工程的另外設計兩條架在上面,形成三層掛架,原本廚房裡不起眼的角落,搖身一變,成了吊柿裝置展示區。有人說這樣浪費空間,其實一點也不,這個過去閒置堆放廢物的角落,現在被拿來善加利用,一顆顆的柿子像燈籠,閃耀著夕陽的光輝;像音符,長長短短,在木板譜上點出音律。
我的藝術學位沒能讓我有收入賺錢,但是至少我可以在生活中實踐,在這個角落創造美感,變成我在秋天跟柿子的藝術對話。我細心為它們去皮(削五百顆的杮子皮,我的手快廢了),Robert 替它們的蒂頭鑽洞,上螺絲,再由我綁上棉線。最後那步驟對我來說最神聖,一定由我親自動手—我兩手持著棉線兩端,兩顆柿子輕觸我的手掌,彷彿它們也感受到即將上場演出的悸動,我小心翼翼的讓棉線橫跨在木板上,將兩顆柿子懸吊在木板的兩旁。它們會在空中晃一會兒,像在跳舞那樣,有種喜悅的輕盈。
然後就等著乾燥的空氣逼出裡面的水氣,杮子顏色由淺轉深,由淺黃變深橘。
新鮮的柿子會從表面乾燥,形成一層新的皮,摸起來不再有溼氣。然後堅硬的果實開始變軟,先是從表面,三天之後裡面也軟了,這時要替它們按摩。按摩的用意是讓內部均勻,不會有的部分乾硬,有的部分溼軟。
我非常喜歡按摩這一步驟,每天都要去揉捏一下。風乾的杮子有點像小饅頭,或是麵團,手掌對著一顆果實這樣用力,放鬆,再用力,再放鬆,感覺非常療癒。上百顆的果實,我每天都要一顆一顆去按摩。我的眼睛看著杮子外在的形體變化,鼻子聞著飄來的柿香,皮膚接觸果肉的彈性柔軟,腦中想像吃在嘴裡的滋味,全身的感官在那簡單的動作中得到最大的滿足。
柿子在失去水分的過程中,從原本飽滿堅實、偏扁的球形,開始縮小體積,外皮泛起皺褶,到最後接近完成時,用手可以把它們壓扁成飛碟狀。目睹從杮子變成柿餅的整個過程,這個裝置藝術是靜態,也是動態。
我們豪邁的裝了三袋柿餅回臺灣送人,爸媽吃得笑呵呵的。我們自己那份則放在冷凍庫保存,多到今年還在吃。
時間一久,這些放進冷凍庫的柿餅上面長出糖霜,乍看像是發霉,但是它沒有毛毛的霉絲,是一層略帶凹凸不平的白色黏稠物。這一層糖霜甜度非常高,據說中藥店會拿來當藥材,有什麼藥效就不是我這江湖郎中可以隨便說的。
今年,我們預估沒有五百顆那麼多,不過數量少有數量少的好處,每一顆都好大顆,拿在手裡就滿足。期待一年一度的一簾幽夢藝術吊飾,每一顆橘色的果實保存一個豐收的美夢。
- 新聞關鍵字:環保概念
最新生活新聞
-
-
北市動物園侏儒河馬Thabo適應新環境 19日起亮相
(17 分鐘前) -
捧讀梅花/周桂芳
(18 分鐘前) -
四接環評爭議大 環委決議「通過、不同意開發」2案併陳送審
(21 分鐘前) -
相 親/唐勝一
(23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