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6° / 21° )
氣象
2021-11-17 | PChome書店

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續集)

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續集)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續集)
作者:陳永興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21-11-01 00:00:00

<內容簡介>

120位默默耕耘的醫事人員們,
120個推動台灣現代醫療的動人故事

在數次外來殖民的苦痛中,台灣歷史見證了西方傳教人員、日治時期的醫學教育,曾帶給我們的光明與希望。在台灣百年醫療的長河裡,醫界先進們用生命交織出醫療衛生制度上的進步與成長,使我們享有完善的醫治服務:

邱賢添,第一個沒到日本深造就考取博士學位的台灣醫師。
李慶雲,台灣自行研發疫苗的第一人,連妻兒都拿來做人體試驗。
畢思理,促使台灣嬰兒施打B肝疫苗,讓肝癌不再是高居第一的國病。
謝維銓,首創醫院感染管制的先驅,在台灣發起院內感染管控的第一人。
陳肇隆,促成「腦死」和「器官移植」立法,使台灣器官移植醫學大放異彩。

作者延續對台灣醫療史的惓惓赤忱,爬梳健保制訂之前,這片土地上的醫事典範們,在醫學研究、醫護行政與人道醫療裡,值得你我感念並牢記的重大事蹟。全書分為:近代醫學教育建立與醫療人員重要性的「醫學教育與研究」、西方傳教士以普愛世人襟懷的「傳道醫療與人道醫療」、醫師為同胞爭取安身立命的「醫師從政與社會運動」、數十年耕耘醫療專業並多元分科的「醫護行政與公共衛生」、專業醫事人員重返執業與推廣醫療的「基層醫療與社會公益」,以及在醫療工作之餘發展藝文美學的「醫學人文與藝術」六個篇章,描述128位醫事典範們是如何憑藉一己之力,貫徹醫者的使命與救人到救國的信念,讓身處列強之下的美麗島嶼,在國際組織上熠熠生輝。

★本書特色:

台灣社會的進步和國民的健康背後,120位醫事人員們不為人知的貢獻與犧牲。
台灣醫療史近兩百年於臨床醫療、醫學研究、藥學、護理等各方面的發展歷程。

★名人推薦:

【真情推薦】

盧俊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劉景寬 高雄醫學大學第六、七任校長,台灣醫學史學會理事長
邱泰源 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教授,立法委員
──專文推薦

【口碑好評】

我們可以這樣說,本書中收錄的醫事人員們走在前面第一線,才讓我們這一代可以安心地在後面跟著他們美好的腳跡追尋。──盧俊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本書更擴充了醫牙藥護、公衛行政等領域,也不再限於「繼絕學」,而呈現更豐富多元之台灣醫界典範人物;其中許多是我們有接觸過的前輩,閱讀起來時常有歷歷在目的親切感。──劉景寬 高雄醫學大學第六、七任校長,台灣醫學史學會理事長

這本續集,很宏觀的分門別類,每一篇文章都是字字珠璣,值得大家一讀再讀。──邱泰源 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教授,立法委員

<作者簡介>

陳永興
1950年出生於高雄,高雄醫學院畢業,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曾出任國大代表、立法委員、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局長、國策顧問,曾任職於台北市立療養院與台北醫學院精神科、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羅東聖母醫院院長。現任門諾基金會、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長期關心醫學發展、弱勢權益,以及台灣地位等議題,在醫學與人權公益領域持續奮鬥。
著有《天公疼憨人》《山地服務在霧台》《醫療、人權、社會》《生命、醫學、愛》《柏克萊沉思》《診斷台灣》《台灣之愛》《拯救台灣人的心靈》《台灣醫療發展史》《醫學的愛》《台灣醫療傳奇人物》《台灣醫界人物誌》《愛河沉思錄》《醫者情懷》《堅持到底: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我的人生交響曲:陳永興七十自述》《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等書。

★內文試閱:

‧推薦序

(擇一)推薦序 為醫界立心,為醫者立命
高雄醫學大學第六、七任校長,台灣醫學史學會理事長 劉景寬

疾病是「人類的永恆悲劇」。對疾病與死亡的抗爭,也是醫界永恆的職責與醫師共同的命運。台灣歷史有其數度遭遇外來殖民的苦痛,也有位居亞熱帶自然的瘴癘疾疫;但痛苦的歷史轉折也給台灣帶來光明與希望,以面對疾病與死亡的抗爭。清末西方傳教士的到來,秉持普愛世人之襟懷與堅韌,帶來「傳道醫療與人道醫療」;日治時期近代醫學教育的建立與醫療人員重要性的提升,促使「醫學教育與研究」之興起;而日治時期醫師地位之迅速提升與台灣菁英因社會環境之限制集中於習醫,並進而關懷鄉土、為同胞爭取安身立命之機,帶動了「醫師從政與社會運動」之責任心;醫學教育從日治時期跨過戰爭時期並進入現代台灣,已經培育了多元分科的各醫療專業領域的優秀醫療人員,數十年的埋首耕耘,讓我們見識到「醫護行政與公共衛生」的廣度;醫學院校畢業生在專業訓練完成後返鄉執業、熱心公益,使得各城鎮、各鄉里之診所成為社區政社經文之中心,乃至台灣山巔海隅皆有令人感動之「基層醫療與社會公益」推動者,遍植福田;在嚴謹專業的醫療工作之餘,展現文學美術音樂等藝文美學之天賦,甚且致力提升醫學教育體系之醫學人文課程與精神,台灣醫療志業者提升以人為本之「醫學人文與藝術」,形成台灣美麗而可貴的人文采風。

以上述及之台灣醫療人物之六大面向與歷史推衍,即是本書《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續集》的六大篇。可見本書雖以人物簡傳編列,卻能生動活化台灣醫療史之內涵。本書接續了今年二二八前夕出版之《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更擴充了醫牙藥護、公衛行政等領域,也不再限於「繼絕學」,而呈現更豐富多元之台灣醫界典範人物;其中許多是我們有接觸過的前輩,閱讀起來時常有歷歷在目的親切感。同樣的,藉由永興兄的薦介,我們得以窺見:他(她)們以一生一世的堅定信念與感人行止奉獻於台灣。於上一本書的序文中談及:在這些具備深刻醫人志業的典範前輩之中,有一縷連綿不斷的精神力量在撐持砥礪、也在散播與傳承,這就是醫人醫世的台灣醫師DNA。迄今,永興兄仍舊是那位尋找「台灣醫師DNA」的人,我相信他已經找到,並在這兩本書中呈現給我們;他已然傳承,他持續散播。

今年是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一百週年。在那個民族自覺的年代,企圖建立台灣本土文化的主體性;而醫師們的參與和領導,更有力形塑台灣醫者痌瘝在抱、民胞物與的形象。在這兩本書中,我們看到許多醫界典範,致力醫療志業之餘,不斷傳承此濟世精神。在本《續集》中,更有多位享譽國際的醫療專業者。 顯示歷經一百五十年的發展後,台灣現代醫學與醫療科技已邁入世界前端,甚至有許多醫療人員在全球醫藥衛生貧困地區從事醫療志工服務、提供社區衛生保健教育及正規醫療衛生教育,一如百年前的西方傳教士在台灣的奉獻工作,代表台灣回饋貢獻於世界。

這本續集的出版,因為擴及當代的許多位對台灣醫療發展具有長足影響與貢獻之醫界人士,並明確的蘊含「優質的選擇性」,必將形成一種選擇的標竿,開玩笑而言,從此永興兄會不斷遇到前後輩醫界朋友問說:「怎麼沒把我寫入呢?」「什麼時候會寫到我呢?」,永興兄勢必要先想好適宜的答案。其實更重要的是:本書所蘊含之「優質的選擇性」,也會對後輩醫師形成一種「多元性的優質醫界楷模」學習內涵,每位醫療人員都可以在其中選擇適合自己投入發展的楷模,並進而提升台灣醫界優質文化。所以,《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與《續集》將成為各醫學院醫學人文課程教科書書目,且為醫學院系入學口試之參考書目。我們期待在簡明扼要並感人至深的傳記人生中,將「醫人醫世的台灣醫師DNA」深植於醫界年輕學子的心靈。

於COVID-19肆虐全球之際,台灣從2020年初至2021年4月度過令世人稱羨的安然防疫的時日;但2021年5月中旬,本土疫情驟起,社區感染蔓延,全台瀰漫恐慌。為了封城與疫苗問題、確診與死亡率之攀高,媒體鎮日報導、政界爭執不休、醫療資源緊繃、人民惶惴不安。處於對抗疾疫前線的醫界各思專長以應對,個人亦急切的想以遠距醫療照護以協助,心境大抵是擔憂聚焦疫情、波瀾湧現的。然而在這段加強三級警戒之下、疫情政治的喧囂之中,永興兄卻是潛心埋首、振筆疾書,著眼於台灣醫療史的縱觀傳承與橫面肌理,接連刊載台灣醫界傑出人物傳於民報專欄,提早出版《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的續集;他總是觀照了更大格局與更深遠的意涵,為紛亂的台灣社會提一盞燈。

至7月下旬台灣疫情趨緩之餘,國人開始關注在東京舉辦的第三十二屆奧運。全台民眾歡慶台灣選手破紀錄的優異表現,也激昂地體驗許多國家對台灣的認同,自然感受到台灣民族主義的再度興起。我不禁想起三年前,永興兄和紀政、張燦鍙等幾位有志之士發起的「東奧正名運動」,當時風起雲湧,最後雖因錯綜複雜的畫地自限與無理反對、導致功敗垂成。今日議題再起,應當反省三年前何以躑躅不前而錯失良機,亦應欽佩永興兄先天下憂的真知灼見與醫生醫世的愛台情懷。
在此,我想改寫北宋理學家張載的名言──著名的「橫渠四句」,用以作為永興兄堅持理想努力不懈、懷抱使命永不退縮的寫照:「為醫界立心,為醫者立命,為台灣繼醫學,為萬世開太平」。

‧【作者序

黑暗疫情中的人性光輝
本書作者 陳永興

2021年2月28日我出版了《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在台北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行新書發表會時,有讀者問我:「什麼時候出版續集?」,我說身體沒問題的話應該一年後可以,當時是想說每週寫兩篇,一年就可以再寫一百位醫界有貢獻的人物了,何況第一本出版時已經知道有很多遺珠之憾,很重要有貢獻的台灣醫界人物還沒有寫到,覺得很可惜,所以自己立下目標再寫一本相約讀者們明年二月相見歡!沒有想到今年三月起新冠肺炎的疫情緊張了起來,大家都關在家裡減少出門了,我雖然每天上午還是前往《民報》處理稿件,但中午回家就也不出門了,整個下午和晚上都可以用來寫文章,一天有時可寫二至三位人物,甚至假日整天在家可以寫到四至五位人物,就這樣很快的到6月份就又寫了一百多位重要的台灣醫界人物,所以就決定提早交差,對這些歷史上有重大貢獻的前輩們謹表敬意,決定2021年8月就交稿準備出版續集了。

雖說是延續第一本《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的寫法,但內容也有明顯的差異需要說明一下,首先是醫界的範圍擴大了,不只寫醫師也包含了護理、藥學、牙醫師、醫管……比較廣義的醫界人物,這是因為盧俊義牧師在我上一本書的序中給我的建議,我覺得很有道理,讀者可從這本續集讀到很多護理前輩感人的奉獻,其他領域的人物也是同樣對台灣社會的進步和國民的健康作出了相當的貢獻;另外更不同的是上一本書我只寫過世的醫界人物,但這一本就包含了一些仍然在世但我認為這些人的貢獻或成就確實已足夠被肯定和留作記錄,這是賴其萬醫師在上一本書為我寫序時他的朋友問他,怎麼沒有把他寫在裡頭,他笑說自己還在世怎會被寫進去,所以我這次就選了大約30位我自己覺得絕對夠條件被我寫進書中的前輩或同輩醫界人士,我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已經對台灣的醫療發展作出了足夠的影響和貢獻,就請讀者們也來欣賞一下他們的芬芳!也因為這次寫了賴其萬醫師,他就謙辭再寫序文,另外還是請盧俊義牧師、劉景寬醫師、邱泰源理事長為本書寫序,在此謹表謝意。

所以這本書的提早出版也算是疫情嚴峻下的產物,在亂世之中苟全性命的我,不願意虛擲生命仍然懷著對台灣醫療發展史的使命感,在「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的台灣人宿命中力求突破,希望能對台灣社會有另類的創造性貢獻。

在努力收集資料拚命寫的過程中每天刊出一篇於《民報》人物專欄,也算是對自己夕陽已近黃昏的人生留下一片彩霞餘暉,但願讀者會喜歡看到人性的光輝持續映照在黑暗的台灣疫情上空,讓我們永遠不會失去追求光明的希望和心中的愛,我謹以本書獻給為台灣失去生命的醫界靈魂!

最後還是要感謝陳惠卿小姐、鄭志勤小姐協助打字、尋找照片,還有陳琰玉小姐協助校對,玉山社的編輯沈依靜小姐惠予編排建議,才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台杏文教基金會和杜聰明博士獎學金基金會惠予贊助購贈本書寄給各大醫學院、醫學中心、區域教學醫院的圖書館,讓更多醫學生和醫師得以分享本書傑出醫界人物的事蹟,在此謹致深摯謝意!

‧摘文

台灣疫苗之父
李慶雲
(1928~2021)

李慶雲,1928年生於日治時代的高雄州湖內鄉,父親是農會職員家境小康,台南長榮中學畢業之後,他考上成大工學院機械系,讀了一學期覺得沒有興趣,正好台大醫學院招收預科學生,他瞞著家人和十多位同學北上去應考,沒想到就他一個人考上,當時怕家裡負擔不起北上學醫的費用,但是父親一口答應支持他唸醫學,他也很爭氣第二年起就拿到獎學金,省吃儉用完成了學業。1953年他從台大醫學院畢業獲得小兒科陳炯霖教授的賞識,進入台大醫院小兒科當住院醫師,當時日本腦炎、小兒麻痺、流行感冒、輪狀病毒腸炎,每次大流行台大小兒科病房就人滿為患,連走廊也擠滿病人,急診室有如菜市場,他忙得疲於奔命,心裡想唯有好的疫苗問世,才能根絕傳染病,所以立志以研究疫苗的發展為終生的目標!後來李慶雲有機會去美國海軍第二研究所當研究員,學習病毒學、組織培養及流行病學,學會病毒培養、鑑別及血清抗體檢驗,他以麻疹病毒和日本腦炎病毒培養純化經滅毒過程做成「李氏疫苗」成為台灣開發疫苗的第一人,而他竟以自製疫苗拿自己的女兒和兒子接種,讓家人做人體試驗受試者,這種精神和勇氣令人讚佩不已!

由於他對疫苗研究的成果在台灣備受肯定,當台灣如今傲視全球的「B型肝炎」防治計畫要推出的時候,為了是否讓B型肝炎疫苗全面施打,引起正反意見極大爭議,他力主要讓新生兒接種疫苗,以預防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國病繼續居高不下,當時衛生署長許子秋接納了他的建議,放手讓B肝疫苗注射上路,後來證實效果顯著,李慶雲也因此獲頒衛生一等獎章,表揚他讓台灣成為全球B肝防治的成功示範經驗!除了疫苗的研究聞明國際,李慶雲也是小兒感染科的專家,他對小兒流行病的疫情掌握非常精準,對每年流行性感冒病毒的預測有如神算,經常事後檢驗結果八九不離十,他不僅指導訂定台大的院內感染管控制度,也協助各醫院之間的感控病例討論會,他曾擔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的第三屆理事長,以及終身名譽理事長,對於會務推動諸多貢獻,並且培訓台灣許多年輕的感染科醫師,讓傳染病防治在台灣的醫療領域受到更多的重視和肯定,他曾獲頒第八屆「醫療奉獻獎」的特殊貢獻獎。

李慶雲還有一項特殊的專長,就是他有一雙出名的「神手」,他為病人做理學檢查時雙手的觸診幾乎不輸超音波的機械幫忙佐證,他能摸出病童的腹中腫塊和膿瘍,也每次為病童做檢查時從頭到腳連屁股也不放過,細心看病的「眼到、手到、心到」功夫讓所有跟診的學生都自嘆不如,在小兒醫學界也很有名的黃富源和林奏延醫師就說:「小兒科的疑難雜症如果大家討論還沒有結果就是請教慶雲仙準不會錯!」2021年6月11日,正當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的時刻,李慶雲傳出逝世消息,享年94歲,令台灣醫界哀傷和惋惜不已!

台灣第一位 護理先覺者
陳翠玉
(1917~1988)

陳翠玉,1917年2月9日生於彰化,日治時期從彰化女中以優秀成績畢業,立志學習護理,前往東京聖路加女子護理學校留學,1941年畢業是台灣女孩子完成現代化正式護理教育的第一人。日本學成後,陳翠玉返台貢獻所學,獲日本總督府聘為技正,擔任台北保健館護理部主任,是台灣人出身的護理專業人員首位主管。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日人被遣返,台灣一片廢墟,陳翠玉投入「聯合國戰後救濟總署」的工作,努力協助重建台灣醫護家園。

戰後台灣亂象叢生,陳儀政權接收人員貪污腐敗用人不公、物價高漲、失業普遍、傳染病橫行,不到一年多時間即爆發二二八事件,陳翠玉竟然也被列入要逮捕槍斃的對象,幸好有國外友人營救,讓她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獎學金,於1947年3月離開台灣遠赴加拿大進修,才逃過一劫,但當時她的許多醫界前輩、友人都付出了慘重的犧牲。

陳翠玉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攻讀護理教育學位,又前往美國波士頓大學攻讀護理行政碩士,是當時台灣受過西方教育稀有的護理菁英。她學成後抱著對台灣的熱愛又返國回到台北保健館服務,當時台大醫院急需護理人才,陳翠玉被邀擔任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開始整頓混亂落後的醫院環境,並負責訓練培養年輕的護理同仁。1950年在台大校長傅斯年的支持下,陳翠玉創辦了台大護校,充滿理想性格的她因拒絕黨國體制的教官進入校園干預教育,又拒絕聘用特權關說的不符資格教師,得罪了國民黨政權,1953年竟被用反黨、叛國、貪污、勾結外國勢力等罪名,在白色恐怖期間被起訴、監視長達三年,最後法院雖還其清白,但陳翠玉已知無法再留台大,決定離開台灣前往世界衛生組織服務,而台大護校也因她的離開而停止招生結束校務。

陳翠玉在世界衛生組織工作了十八年,足跡遍布中南美洲及第三世界國家,她是台灣婦女參與國際事務的先驅,也是接觸窮苦民眾及被壓迫民族最有愛心服務的護理人員。當然她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台灣仍需要她的奉獻,所以1980年從世界衛生組織退休後,立即投入海外台灣人民主運動,她發起成立台灣婦女會,在美國各地同鄉會演講,也聲援島內政治犯的救援,1987年為突破國民黨的黑名單,她更身先返台參與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大會,當她在故鄉四處奔波鼓吹台灣人要勇敢追求獨立之路時,她的身體已不堪勞累,加上年歲已高終於病倒。

1988年8月20日,陳翠玉逝世於自己服務過的台大醫院,享年72歲,病逝於故鄉或許是她最後的遺願!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