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2° / 20° )
氣象
2023-10-01 | PChome書店

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Vol.5 重磅議題增量版)從電玩外交到毒品經濟、從鋰礦到天然氣、從海上航運到太空低軌衛星,地緣政治戰全方位開打!

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Vol.5 重磅議題增量版)從電玩外交到毒品經濟、從鋰礦到天然氣、從海上航運到太空低軌衛星,地緣政治戰全方位開打!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Vol.5 重磅議題增量版)從電玩外交到毒品經濟、從鋰礦到天然氣、從海上航運到太空低軌衛星,地緣政治戰全方位開打!
作者:亞歷克西斯.鮑茲曼(主編)/蘿拉.瑪格麗特(製圖)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23-09-27 00:00:00

<內容簡介>

▌最視覺化的地緣政治分析 ▌
深入國際重大議題
129張全彩焦點地圖 ╳ 106張精彩圖表
全球脈動一目瞭然!

※【重磅議題大增量】繁體中文版獨家收錄雙年度國際議題
※【繁中版專屬序文】法國主編專為台灣讀者寫下的未來展望
※ 聯合國UN製圖學家 X 29位地緣政治作家 強強聯手!
※ 突破單一視角的多元地圖 & 最詳盡的世界脈絡分析

☆ 用地圖看懂國際局勢,從脈絡了解地緣政治
全球地緣政治正在快速重組,面對俄烏戰爭、反全球化浪潮、科技和能源技術快速變革等趨勢變化和地緣衝突,本書直擊國際要角,用一張地圖就能展現政治、人口、經貿、文化等不同尺度的資訊,並清楚梳理事件的「歷史脈絡→當前現況→演變趨勢→未來展望」,為所有關注世界局勢的讀者提供兼具地理廣度與歷史縱深、最多元全面的地緣政治分析。

◎【中國搶占非洲港口】中國斥資42億美元投資非洲,掌握非洲最大貨櫃碼頭多哈雷港等重要東非樞紐,近年更將在赤道幾內亞建軍事基地,放眼大西洋?
→搭配精彩地圖:〔中國的「非洲展望」地圖〕

◎【糧食價格飆漲】疫情危機、環境惡化與區域衝突交互作用,導致全球7億人面臨糧食短缺、2022年食品價格指數創新高,其中又以亞洲受害人數最多?
→搭配精彩地圖:〔糧食危機熱點地圖〕+〔各類食品價格上漲幅度比較〕

◎【太空戰爭最前線】2050年,小行星稀有金屬市場價值將超越千億美元,哪些國家已經布局太空軍隊、聯合私人企業加速探勘稀有燃料?
→搭配精彩地圖:〔重要衛星系統覆蓋圖〕+〔各國太空預算統計圖〕

◎【中俄霸權隱憂】俄烏戰爭使俄羅斯流失數十萬人才、年輕世代反對聲浪湧現;中國貧富差距急遽拉大、思想管控變本加厲,人民不滿和公民壓力已成巨大隱憂?
→搭配精彩地圖:〔中俄對外擴張&鐵腕統治地圖〕

◎【網路犯罪肆虐全球】5G技術加速全球數位化,也讓網路犯罪更加猖狂,勒索軟體受害者支付贖金突破4億美元,美國最大燃油供應業者也成為攻擊對象?
→搭配精彩地圖:〔全球網路攻擊&資安地圖〕

◎【汙染巨獸服裝業】過去15年間,平均每人購衣數量翻倍、支出增加60%,衣服壽命卻減半……你知道製作一條牛仔褲,生產鏈蔓延幾萬公里?又耗費多少水、棉花和除草劑?
→搭配精彩地圖:〔全球紡織&成衣業生產鏈汙染地圖〕

◎【電玩政治審查】電玩遊戲多由西方陣營國家壟斷,往往隱含國際權力競爭立場,中俄美身影幾乎無所不在,哪些戰爭遊戲曾因涉及政治敏感而遭到封殺?
→搭配精彩地圖:〔全球電玩市場收益地圖〕

更多精采議題詳見本書:
歐洲天然氣困局│花園城基改商機│海南核子潛艦基地│全球島嶼爭奪戰
法國軍售致富術│阿富汗塔利班回歸│西班牙塑膠海洋│新加坡富豪移民天堂
墨西哥黑幫毒品治國│尼羅河水權糾紛│北極新航線│中國能源版圖擴張

★本書特色:

1. 26 * 34 cm超大開本!穿線膠裝可攤平,翻閱更順手!
平均每張地圖都涵蓋超過5種資訊(如政治、人口、經貿、軍事、地形、文化等),還能呈現不同尺度資訊之間的相互影響,內容豐富多元,大開本讓地圖細節更清楚呈現,穿線膠裝可攤平更好翻閱。

2. 關注面向最多元!
地緣政治X經濟貿易X軍事核武X能源環境X國際衝突X文藝觀光,是欲掌握國際整體視野的入門者的最佳讀本。

3. 脈絡化的情勢分析!
從「歷史根源→當前現況→演變過程→未來走向」一氣呵成,有條理地梳理出議題的前因後果,也提點出事件背後的關鍵考量,一本就能融會貫通地緣政治!

4. 最強的視覺化設計!
法國製圖專家完美結合各類型統計數據&世界地圖,呈現絕無僅有圖像分析,將複雜難懂的資訊迅速簡化,吸收更快速!

5. 提供歐陸視角、中文媒體少見的觀察與分析!
作者群的選題範圍寬廣且視角新穎,提供了有別於英美的歐陸觀點,許多內容更是在中文書市及媒體相當少見。讀者可以透過本書,認識台灣經常忽視的國際議題。

★專家推薦:

Cheap│知識型YouTuber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范琪斐│TODAY看世界 主持人
莊德仁│建中歷史科教師、師大歷史所博士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黃介正│淡大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楊斯棓│年度暢銷書《人生路引》作者、醫師
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兼系主任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 創辦人
顏擇雅│作家
專業推薦(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目錄:

【歐洲篇 EUROPE】
Ch 1 法國軍售:地緣政治與經濟的必要之惡?
Ch 2 俄羅斯:重返蘇聯榮光,普丁的統治之路
Ch 3 喬治亞:民主轉型未竟全功?
Ch 4 烏克蘭:世界戰火的中心
Ch 5 歐洲天然氣:仰賴俄羅斯的鼻息?
Ch 6 波蘭:「疑歐論」抬頭,極右派帶頭鬧脫歐?
Ch 7 斯洛維尼亞:歐盟模範生的反叛?

【中東篇 MIDDLE EAST】
Ch 8 杜拜:沙漠中崛起,著眼未來的國際之城
Ch 9 土耳其:強人總統也忌憚的軍方勢力
Ch 10 戈蘭高地:以色列殖民加速,迎向最終吞併
Ch 11 紅海:歐亞戰略熱點,海權爭霸愈演愈烈
Ch 12 石油國:「石油至上」帶來的地緣政治危機

【非洲篇 AFRICA】
Ch 13 尼羅河流域:衣索比亞建發電大壩,引爆水權糾紛
Ch 14 非洲:氣候變遷最大受害者
Ch 15 南非:貪汙總統入獄,為何導致貧民窟暴動?
Ch 16 中國港口在非洲:超越軍事的戰略盤算

【亞洲篇 ASIA】
Ch 17 習近平的中國夢:好戰、獨裁、富強,邁向2049年的新中國?
Ch 18 中國VS.台灣:台灣海峽兩岸會開戰嗎?
Ch 19 東南亞:在中國陰影下捍衛自身利益
Ch 20 西伯利亞:俄羅斯不為人知的祕密武器?
Ch 21 哈薩克:革命中的亞洲天然氣王國
Ch 22 阿富汗:塔利班回歸,帶來和平還是迫害?
Ch 23 印度北方邦:印度教極端主義的原鄉

【美洲篇AMERICAS】
Ch 24 遊說團體:獻金換利多,影響力直上白宮?
Ch 25 退伍軍人:美國白人至上主義的溫床
Ch 26 白宮能源新戰略:成為下一個產鋰大國
Ch 27 海地:人禍天災不斷,踏上國家崩潰的不歸路
Ch 28 巴西原住民:亞馬遜雨林的命運共同體
Ch 29 墨西哥「卡特爾」:以毒品治國的地下政府

【國際議題篇 INTERNATIONAL ISSUES】
Ch 30 全球旅遊業:撐過Covid-19,恢復活力了嗎?
Ch 31 海運:從長榮貨輪擱淺,看海洋貿易的挑戰
Ch 32 北極:新興的海上十字路口?
Ch 33 島嶼:展現超乎想像的多樣性
Ch 34 比特幣:改變地緣政治的關鍵貨幣
Ch 35 服裝產業:環境危機穿上身?
Ch 36 太空地緣政治:現代戰爭的新前線
Ch 37 全球飢餓:不可逆的缺糧未來?
Ch 38 世界壁壘化:倒下的柏林圍牆只是假象?
Ch 39 軍事干預:西方強權為何從北非和阿富汗撤軍?
Ch 40 網路犯罪:全球應戰!後疫情時代的強敵
Ch 41 博弈經濟:跨國玩家上線,運彩投注金飆升
Ch 42 電玩遊戲:頻踩地緣政治紅線的產業

【俯瞰世界篇OVERLOOKING THE WORLD】
Ch 43 吉布地:兵家必爭的非洲十字路口
Ch 44 海南的價值:隱藏在天險裡的核子潛艦基地
Ch 45 瑪瑙斯:重生的亞馬遜商業大城
Ch 46 愛琴海:拒難民、搶資源,希臘與土耳其緊張局勢升溫
Ch 47 瓜達爾:中國一帶一路的關鍵港口
Ch 48 埃爾埃西多:供養歐洲大陸的「塑膠海洋」
Ch 49 花園城:基改作物與荷爾蒙肉革命
Ch 50 新加坡:以有限國土創造無限商機

<作者簡介>

主編/亞歷克西斯.鮑茲曼(Alexis Bautzmann)
法國「國際風險分析與預測中心」(CAPRI)及「AREION出版集團」創辦人。AREION出版集團旗下擁有《Carto》、《Diplomatie》、《Moyen-Orient》、《DSI》……等7大專精於分析國際情勢的雜誌,詳細資訊可參考:https://www.areion24.news/。法國《世界報》(Le Monde)曾讚美:AREION的國際局勢分析相當精采,他們找來最專業的學者,參考有理論依據的文本及報告,每篇文章都搭配最豐富的地圖解說。
鮑茲曼除了擔任AREION集團的負責人,也在多所法國大學教授國際關係與戰略分析。

製圖/蘿拉.瑪格麗特(Laura Margueritte)
製圖學家及地理學家。她曾協助《世界外交月刊》(Monde diplomatique)的製圖工作,並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資源訊息資料庫(UNEP-GRID)合作。瑪格麗特目前服務於《Moyen-Orient》與《Carto》雜誌。

其他28位作者簡介詳見本書:Laurent Carroué、Théotime Chabre、Thibault Courcelle、Hugo Estecahandy、Laurent Hassid、Joseph Henrotin、Éric Janin、Tatiana Kastouéva-Jean、David Lagarde、Boris Lebeau、Légendes Cartographie、Michaël Levystone、Clara Loïzzo、Tifany Marrec、Jean-Luc Martineau、Adrien Nonjon、Florence Nussbaum、Delphine Pagès-El Karoui、Julien Picollier、Charlotte Recoquillon、Marie Redon、Nashidil Rouiaï、Camille Scheffler、Hervé Théry、Fabien Vergez、Tigrane Yégavian、Marion Soller、Dario Ingiusto

譯者:林佑軒(p.8~101)
寫作者、翻譯人,巴黎第八大學碩士。
聯合報文學獎小說大獎、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等項得主,數度入選九歌年度小說選、散文選等集,作品參與臺灣文學外譯計畫,並為文學雜誌執筆法語圈藝文訊息。
著作三種:小說集《崩麗絲味》(九歌)、長篇小說《冰裂紋》(尖端)、散文集《時光莖》(時報,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入圍)。
法文譯作八種:《大聲說幹的女孩》(聯合文學)、《政客、權謀、小丑:民粹如何襲捲全球》(時報,臺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入圍)、《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Vol.2~5(野人,合譯)、《在雪豹峽谷中等待》(木馬)、《生之奧義》(衛城)、《零號病人》(大塊)、《時間、欲望與恐懼:如何再現最真實的歷史樣貌,阿蘭.柯爾本的感官史講義》(臺灣商務,合譯)、《夜裡的花香》(木馬)。
請見:https://yuhsuanlin.ink。

譯者:雪克(p.7、p.102~191)
畢業於法國巴黎賽爾吉國立高等藝術學院與法國第八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現為影像工作者與法文譯者。從事藝術人文領域筆口譯多年,個人創作研究多關注亞洲地緣政治與個人歷史、文學、大眾流行文化等文件檔案研究。

★內文試閱:

【Ch 4 烏克蘭:世界戰火的中心】(節錄)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衝突原已淪為次要的國際時事,卻從2022年2月24日起發生了出乎意料的劇烈變化。雖說烏克蘭與美國已預想到俄羅斯可能入侵頓巴斯、甚至整個烏克蘭,但從俄羅斯總統普丁於2月21日發表的談話,完全無法預料戰事會升級到如此程度。如今,這場戰爭不僅震撼歐洲,甚至對全世界的地緣政治皆造成重大影響。

◎攸關歐洲集體安全的戰略要地

烏克蘭處於黑海之北,橫跨歐亞大草原和歐洲中部的波利西亞(Polesia)地區,四周幾乎沒有天然邊界,地理位置特殊,可說是一個各方強權投射勢力的空間。烏克蘭是歐洲最大的國家,包括克里米亞在內,面積為60萬3,550平方公里,然而土地卻輪番遭到外來勢力占領。十六世紀,烏克蘭被併入君主制的波蘭-立陶宛聯邦,至1667年又遭到俄羅斯沙皇國控制。其後,烏克蘭便主要固著於俄羅斯世界,西部的加利西亞地區(Galicie)則先後受到奧匈帝國和波蘭統治,直到1939年才併入蘇聯,而烏克蘭獨特的國族身分也於焉誕生(參見圖2、3)。

一次又一次受到外來者占領,讓烏克蘭在地緣戰略上更顯得至關重要。日耳曼人(Germanic)認為烏克蘭是中歐與東歐和平的關鍵。對於當時正在尋找資源和機會的日耳曼人而言,德國一旦控制了烏克蘭,不僅能大大增強實力,進而創造一個自主經濟空間,脫離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主導的世界經濟;同時也能在俄羅斯帝國將觸角日漸深入德意志帝國的斯拉夫(Slav)少數民族之際,打造出一面防禦俄羅斯勢力的屏障。此外,控制烏克蘭也意味著打開殖民加利西亞和黑海地區的大門,為德國開闢一條通往中東的陸上通道。到了納粹德國時期,因應其「生存空間」(Lebensraum)理論的概念,控制烏克蘭的主張再度浮上檯面。不過,賦予烏克蘭重大地緣政治意義的,是英國地理暨政治學家麥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1861 ∼ 1947年)。1904年他發表論文〈歷史的地理樞紐〉(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指稱烏克蘭為一個「開放空間」,亞洲強權透過這個「開放空間」來「打擊」歐洲半島。為了歐洲全體的安全,控制烏克蘭是生死攸關之事。

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在俄羅斯、美國與歐洲競爭影響力的戰場上,烏克蘭的戰略地位顯得更為關鍵。烏克蘭於2014年爆發廣場革命以前,公民社會便已呈現「親西方vs.親俄羅斯」的兩極分化,同時也反映在烏克蘭的政治場域。基輔當局搖擺不定,不確定自己是否盼望與自由解放的歐洲(重新)建立連結,就此與俄羅斯分道揚鑣。烏克蘭早已獨立,至今卻仍未能從俄羅斯世界抽身,而俄烏戰爭更反映出這樣的地理現實所孕育的權力關係。

◎俄羅斯虛構的烏克蘭歷史?

2021年7月,普丁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及,烏克蘭和俄羅斯人民組成同一個、且是唯一一個政治實體,因此烏克蘭這個國家的存在缺乏正當依據。蘇聯內部的崩解、1990年代的政治混亂深深烙印在普丁心裡,他於1999年甫上台,便著手重建俄羅斯強權,而在他的計畫裡,烏克蘭至關重要。自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以來,普丁不僅著眼於戰略與經濟上的利害關係,更企圖披上「蘇聯解體後散落各地的『俄羅斯民族』的聚集者」、「『歷史俄羅斯』的捍衛者」的外衣;這個所謂「歷史俄羅斯」的領土範圍號稱與已解體的蘇聯邊界一致,烏克蘭則被視為一個應該糾正的歷史錯誤,被迫接受源自帝俄、蘇聯時代的老舊歷史與地理虛構的神話。

而俄羅斯所謂關於烏克蘭的「歷史真理」,建基於中世紀的基輔羅斯(參見圖1)。基輔羅斯(Kievan Rus’,約880 ∼ 1240年)在中世紀時期由來自斯堪地那維亞(Scandinavia)的瓦良格人(Varangian)所建立,曾是歐洲數一數二龐大且繁榮的國家,於988年更成為斯拉夫東正教的搖籃。而1721年才成立的俄羅斯帝國(Russian Empire,1721 ∼ 1917年),其前身「莫斯科大公國」(Grand Duchy of Moscow,1283 ∼ 1547年)與基輔羅斯相差四個世紀,卻毫不猶豫地自詡為羅斯人的「長女」。這個在史學界飽受爭議的「血緣關係」餵養了現今的俄羅斯論述,當代文本更為這種論述增添羽翼,例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Aleksandr Solzhenitsyn,1918 ∼ 2008年)於1990年發表的《重建俄羅斯》(Rebuilding Russia),文中不僅創造了一個由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構成的「混合」俄羅斯民族,更合理化俄羅斯在烏克蘭東南部「收復領土」的行徑。

普丁的論點將俄羅斯民族精粹(essentialize)為語言及東正教文化,也呼應了他「編造共同記憶」政策的主要基底—蘇聯歷史。在2022年2月21日的演說中,普丁表示,烏克蘭是由列寧(Vladimir Lenin,1870 ∼ 1924年)在1917 ∼ 1923年的內戰之後建立的。儘管這種說法忽視烏克蘭曾於1918年獨立的事實,卻也讓1929年史達林(Joseph Stalin,1878 ∼ 1953年)無預警終止的「列寧對蘇聯各加盟國政策」重新浮上檯面。此一政策對烏克蘭的主要方針是讓此前禁用的烏克蘭語(參見圖4)重新啟用和發展,目的是使當時新誕生的蘇聯成為一個可信賴的立國計畫,將一群國家、一群民族團結起來,走向共同的命運—共產主義。總而言之,「烏克蘭民族」此一概念既被過去某些與納粹德國合作的民族主義運動妖魔化,又在蘇聯反法西斯的戰爭論述中遭到忽視(好讓俄羅斯民族躍升為反法西斯的主要戰士),而普丁的目的就是合理化所謂「統一」的正當性。

◎普丁重拾「帝國塵埃」的野心

俄羅斯意圖在烏克蘭發動多方攻擊。烏克蘭首都基輔當然是俄軍最初的主要目標之一──占領基輔將是足以與1945年5月1日蘇聯紅軍占領德國國會大廈(Reichstag)媲美的象徵,同時能夠合理化普丁「為烏克蘭『去納粹化』」的主張。但實際上,俄羅斯卻花了最多力氣在烏克蘭東部,這一點於2022年3月29日獲得證實。

併吞克里米亞能為俄羅斯聯邦帶來巨大的利益。克里米亞昔日曾是克里米亞自治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54年在「去史達林化」的實施者赫魯雪夫(Nikita Khrouchtchev,1894 ∼ 1971年)的主導下,劃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克里米亞半島的地理位置極為關鍵,因為其領海橫跨黑海和亞速海(Sea of Azov),對於俄羅斯來說是個重要的資源開採基地。自2000年代中期以來,烏克蘭便企圖降低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而俄羅斯也設法應對。黑海底部至少蘊藏3,000億立方公尺的化石燃料資源,在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之前,烏克蘭政府一直積極開採黑海礦藏,相繼與產業巨頭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2012年)、殼牌(Shell;2013年)和布里斯瑪控股公司(BurismaHoldings;2014年)簽訂多項合約。一旦併吞克里米亞,俄羅斯便擁有專屬管道可以取得重要的談判資源,與歐盟對抗。此外,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土耳其這三個北約成員國共享黑海水域,俄羅斯若要與北約在黑海對抗,克里米亞是重要的軍事據點。自從收回1997年以來與烏克蘭共享的塞凡堡(Sevastopol)港口後,俄羅斯在黑海的軍事存在感大增(參見圖6)。克里米亞半島至今仍是一座「四面楚歌的圍城」,在國際制裁下,該半島與大陸之間為數不多的陸路通道受阻,不僅依賴俄羅斯投資,還得聽憑烏克蘭擺布,因為烏克蘭能藉由聶伯河(Dnipro River)上的水壩控制其85%的水源供應(參見圖5)。因此,俄羅斯從克里米亞發動攻勢,相當於用武力助克里米亞掙脫重圍。

頓巴斯地區昔日是蘇聯工業蓬勃發展的堡壘,在莫斯科政府的戰略中屬於符合「人道主義」的目標。普丁操弄「烏克蘭的『納粹政權』準備使頓巴斯地區的俄語族群種族滅絕」的說法,讓頓巴斯的分離主義死灰復燃,同時也正面回應西方支持科索沃(Kosovo)獨立(2008年生效)的作為。經年累月的戰火讓頓巴斯的工業和生態環境飽受摧殘,榮景不再(參見圖7)。亞速海旁的馬立波(Mariupol)是俄羅斯野心的焦點,這個擁有46萬2,000人(戰前統計)的大都會,工業生產占全烏克蘭的10%,共有50家大型企業聚集於此,且大部分是冶金業。其中首屈一指的要數亞速鋼鐵廠(Azovstal)和煉焦廠(Markhokhim),自2014年廣場革命以來,這家聯合企業就一刻不得閒。此外還有烏克蘭東南部,從頓內茨克一路延伸到敖德薩(Odessa),這塊區域可謂是地中海等溫暖海域的「陽台」,也是「新俄羅斯」(Novorossiya)這個歷史名詞的誕生地。「新俄羅斯」源自俄羅斯帝國女皇凱瑟琳二世(Catherine II,1762 ∼ 1796年在位)提出的「希臘計畫」,此一計畫於1780年代驅使俄羅斯帝國征服克里米亞,是一個帶有末世論東正教彌賽亞(Messiah)色彩的地緣政治虛構神話。

◎驅動俄羅斯與普丁的恐懼

俄羅斯渴望能藉由編造歷史記憶定義自己的身分,且永遠無法饜足。這種執念反映出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大陸國家害怕遭受圍困,因而產生不適感,同時也導向俄羅斯的國家主義(statism)以及與邊陲地區的關係。自從遭受來自東方(十五世紀的蒙古人)與西方(十七世紀的波蘭人)的入侵後,自給自足的閉關自守策略在俄羅斯大行其道,深化發揚。這類所謂的「堡壘國家」不能承受領土縮減,因為或許會導致國家消失,而普丁極其重視這個問題。1989年以前,俄羅斯自認中、東歐能夠不受西方國家影響,因為中、東歐的「利害區」(area of interest,烏克蘭即是其中一部分)與蘇聯及其一黨專政緊密連結,而鐵幕和華沙公約組織(Warsaw Pact)的成員國也能為俄羅斯與西方和北約之間提供緩衝區。過去,這些邊陲地區皆有邊界且等級劃分清楚,如今則變得老舊僵化。歐盟與北約在2000年代相繼擴張,讓普丁再次產生歷史重演的想法。且由於美國的「體制競爭對手」(systemic rival)中國開始在一場場新的影響力戰爭中現身,帶動強化區域結構的趨勢,更加深了俄羅斯的恐懼。

2014年烏克蘭的廣場革命與2020年8月的白俄羅斯革命,都讓俄羅斯措手不及;而2020年11月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的衝突過後,儼然是新一代鄂圖曼帝國的北約成員土耳其,也重新返回南高加索地區;緊接著,哈薩克又在2022年1月爆發政治衝突。對俄羅斯而言,這些鄰近國家皆是打破昔日均勢的風險因子(參見圖8),其帶來的壓力在在威脅到冷戰後艱難維持的平衡。因此,莫斯科當局把烏克蘭當作籌碼,挾持烏克蘭與西方重新討價還價,提議回到1993年以前大部分中、東歐國家都未加入北約的狀態。

莫斯科當局透過宣傳合理化這個「新《雅爾達密約》」(new Yalta),扭曲了真正的力量對比。首先,衝突爆發前,北約在烏克蘭部署的部隊人數從未超過4萬人,而在烏克蘭邊境
集結的俄羅斯士兵卻有15萬人;再者,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也澄清,美國從未口頭承諾北約不會向東擴張。

◎俄烏衝突加速全球地緣政治重組?

俄烏戰爭的衝擊才剛開始發酵,然而與普丁期望的相反,這場衝突喚醒了北約。芬蘭和瑞典加強邊境兵力,計畫申請加入北約。美國確認重返歐洲,主導制裁措施,同時向俄羅斯
的鄰國派兵,提供武器給烏克蘭,並將俄羅斯的銀行排除在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支付系統之外。對美國而言,從長遠來看,支持烏克蘭至關重要,因為有助於展現力量對
比,以嚇阻覬覦台灣的中國。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就任)也完全沒有把經濟擴張的前途押在中國與俄羅斯的「永恆聯盟」上。短短幾星期內,歐洲的和平就變成了刀光劍影,也讓各國認清最新的優先事項—加強能源主權及擘畫歐洲防務。這是一條漫漫長路,但德國的抉擇(投入1,000億歐元強化軍隊、分散天然氣供給)、各國軍援烏克蘭並與90%為婦女及兒童的526萬烏克蘭難民(聯合國2022年4月25日的數據)站在一起,凡此種種皆證實歐洲將防範俄羅斯的威脅納入近程展望中。烏克蘭加入歐盟的問題已搬上檯面,雖然莫斯科當局大概會將此舉視作戰爭的藉口,而且通過的機會也不大,但烏克蘭仍於2022年2月28日正式提交申請,成為歐盟候選國。歐洲的重心正逐漸改變,區域強權國家將愈來愈舉足輕重,其中波蘭在地理上鄰近俄羅斯和烏克蘭,在歷史上與兩國也曾為對手,勢必會在此次歐洲重組中扮演要角。

【Ch 19 東南亞 :在中國陰影下捍衛自身利益】
▌在中國的外交政策中,東南亞向來占有關鍵地位。近年來,由於中美貿易及外交關係緊張,東南亞在戰略和經濟上的重要性更有增無減,而幾乎所有東南亞國家最重要的合作夥伴都是中國。然而Covid-19危機爆發以後,就算東南亞國家未能因此反思對中關係,這場危機也已體現出持續對中國加深依賴將帶來何等挑戰。

東南亞是全球化的十字路口,接納中國僑民(全球共約3,500萬人)的歷史最為悠久,規模也最大。東南亞包含11個獨立國家──緬甸、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印尼、東帝汶、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汶萊,這些國家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位居戰略要津,在中國政治領域裡也同樣地位特殊。1949年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北京政府曾多次涉入東南亞事務。1997年,國家主席江澤民宣示「睦鄰友好」原則;2012年起領導中國共產黨的習近平在2013年升任國家主席,上台以來重申中國對東南亞的興趣,試圖將東南亞納入被中國形容為「命運共同體」的天朝秩序之下。

中國企圖打造一套囊括一切的政治修辭,該國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卻因地理、文化、歷史和經濟現實而各有不同。中國在緬甸和寮國北部的存在感相當強烈,當地以中國遊客和移民為中心,形成了如假包換的飛地。中國在泰國經濟中的身影同樣難以忽視。相反地,越南與北京當局的關係則搖擺不定,經濟上合作、地緣政治上對抗,在南海問題上尤其針鋒相對。

◎東協能否成為抗衡中國的利器?

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簡稱「東協」,自1967年創立以來即對東南亞國家發展發揮關鍵作用,並成為各會員國表達關切的外交工具,特別是針對中國,因為中國的崛起正在改變地緣戰略局勢。此外,東協並非軍事組織,成員國卻與美國、澳洲和日本保持緊密聯繫,甚至組成戰略聯盟,這有助於避免東協國家受到孤立。1996年以來,在越南和菲律賓當局的推動下,東協開始與中國談判「南海行為準則」,正說明了這種夥伴關係能夠在戰略架構下發揮助益。

中國已經看到了與東協合作的價值,特別是在經濟方面。東協與中國的貿易額從1991年的83億美元成長到2020年的6,866億美元,這使得中國成為東南亞最大的貿易夥伴,超越歐盟(6,514億美元)和美國(5,870億美元)。中國也是東南亞國家的一大投資者,件數最多的是透過基礎建設契約進行的投資。儘管美國仍然是東協的最大投資者(2020年為347億美元),但來自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在過去十年中增加了65%,從2011 ∼2015年的年均69億美元增加到2016 ∼ 2020年的年均115億美元。中國的主要投資目的地是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但
對某些國家(尤其是柬埔寨和寮國)而言,中國已是最主要的投資來源。大多數中國投資契約涉及運輸、電力和電信領域,許多契約被認為與一帶一路計畫有關。

◎面對中國覬覦,捍衛南海利益將成挑戰

上述國際關係的核心皆在於能源問題。國際能源總署(IEA)研究顯示,2017 ∼ 2040年間,東南亞的能源需求預計將增加65%,這樣的趨勢源於經濟和人口成長。缺電對部分東協國家而言仍是持續存在、媒體不斷報導的挑──2016年,東南亞無電可用的總人數為4,700萬人,主要分布在緬甸(2,200萬人)、菲律賓(900萬人)、柬埔寨(800萬人)和印尼(600萬人)。湄公河流域同樣多處情勢緊繃,北京政府出資建設的水壩讓中國得利,流域內其他國家的水資源則遭到剝奪。

中國加強對東南亞的影響力,背後隱含著龐大的地緣政治企圖,目的是為了滿足北京當局的野心。經濟聯盟與投資計畫旨在確保中國在東南亞的利益,然而這一戰略也引起東協國家對中國的不信任。對於東協來說,在中美競爭中捍衛自身利益已成為重大挑戰。

眼見美國的影響力遍及東南亞各處,中國渴望將第一道海上防線擴展到日本和菲律賓以外。台灣便是達成這份野心的關鍵,南海也是如此。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是緊繃情勢的中心,中國宣稱擁有這兩個群島的主權,企圖控制其鄰國的經濟海域及財富(參見圖1)。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