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3 | PChome書店
選擇的弔詭:選錯,沒你想的糟!利用期望與後悔情緒,開展最佳人生版本
選擇的弔詭:選錯,沒你想的糟!利用期望與後悔情緒,開展最佳人生版本
作者:貝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 出版社:一起來 出版日期:2023-11-29 00:00:00
<內容簡介>
人生四千個禮拜,不夠我們每次都做出漂亮的選擇。
關鍵四堂心理學,讓選擇變簡單
☆ 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本書證明了選擇越少,反而越好。」
☆ 授權20國以上、goodreads萬人好評,暢銷20年心理學經典
☆ TED演講破除千萬人的迷思,台下遍布金融、零售、餐飲、廣告、娛樂業者
選擇困難不是個人問題,而是社會病
為了節省勞力、更便利,人類社會飛快地演進,而人類的心智演化及有限的人生,卻不足以因應過於發達的現代。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抉擇數量、難度及成本。如果力求完美,就容易選擇疲勞。
有沒有一種選擇,需要你花一輩子來選?
● 一再期待能遇到條件更好的對象
● 該先去進修,還是加速累積資產?
● 如何活用這24個小時?
小心,超量選擇正默默搬運你的時間
擇你所愛,愛你所選。
從買一條牛仔褲的過程中,發現夠好就好、自在人生的祕訣。
心理學家史瓦茲長期研究經濟學和心理學的相互關係,他指出現代人崇尚自主,緊握每件事的決定權。這間接導致焦慮、精神緊張、不滿,甚至是憂鬱症。
史瓦茲在本書從對於社會變遷的敏銳觀察出發,以人類抉擇的心理機制切入選擇的難處,並彙整了11個選擇疲勞的有效解方,讓我們適應現代生活。
用四堂心理學縮小選項、幫助自己越選越好,
正式揮別焦慮:
●比較心理究竟是使人上進,還是放棄?(競逐地位)
●快樂注定會變貴,如何避免成為滿足感的傀儡?(適應效應)
●對承諾感到反悔,是因為不了解什麼是「剛剛好的自由」
●一味迴避後悔,會得到更好的結果嗎?
●無論是樂觀或悲觀,都會把我們帶往壞決定(歸因風格)
●機會成本不只是經濟學,更是心理學
什麼是完美的選擇,它會帶來最好的結果嗎?
並不是每個選擇都同等重要。善用第4章【選擇取向自我檢測量表】,1分鐘了解你的選擇思維!本書獻給選擇焦慮的你。
★本書特色:
1.從日常消費、教育、職業到人際關係等,現代人每天平均得做三萬個選擇。真正偷走人們時間的不是「選得不夠好」,而是選擇焦慮。
2.本書寫給難以從焦慮症、拖延、完美主義脫身的人,引領我們正確審視過去及今後所作的選擇,卸下注意力包袱,全心投入重要的事。
2.本書獲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推薦,出版以來goodreads獲上萬讀者佳評,同名TED演講1700萬次收看。
★名人推薦:
▍名人共感推薦
曾志朗,中研院前副院長
黃榮村,前教育部長
劉世南,成功大學教授
▍國際名人推薦
康納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
金巴多(Philip G. Zimbardo),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
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正向心理學之父
邁爾斯(David G. Myers),知名心理學教授、《你該不該相信直覺?》作者
「人可以不要選擇嗎?問題是並沒有不要選擇這個選項,只要生產的機制不變,人就必須面對許多可能性。如果不能建立積極正面的思維方式,現代人就只有常處於選擇的痛苦中了!」──曾志朗,中研院前副院長
「本書是第一本把兩位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康納曼與賽蒙),以及塞利格曼的經典研究,以淺顯、切身方式寫出來的著作。相信一定幫助很多人深入了解自己面對的各類抉擇困境,並思考改進之道。」──黃榮村,前教育部長
「本書的論述不僅深入分析心理歷程,並輔之扎實的實驗證據,是完全實證科學的寫作風格,負責而嚴謹,若你就像書中提到的這些症狀,別懷疑,你就是本書所談陷於選擇弔詭的患者,你就是需要看這本書的人。這是現代人心理上的富貴病,本書就是解藥。」──劉世南,成功大學教授
「本書極具說服力地證明了:許多人煞費苦心,只為做出最佳選擇,卻徒勞無功。事實上,在大多數時候,選擇越少,反而越好。同時,本書以迷人的筆觸介紹了當代關於『選擇』和『幸福』的心理學研究。」——康納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
「《選擇的弔詭》一書為『改變人生』提供了簡單而深刻的啟發,史瓦茲提出十一個簡單實用的步驟,將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現在就買這本書!」——金巴多(Philip G. Zimbardo),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何謂害羞?如何克服它?》(Shyness)作者
「《選擇的弔詭》是一本革命性且條理分明的佳作,史瓦茲向我們展示了:現代生活充斥太多龐雜的選擇,讓人無助且不滿。這是一生必讀的經典。」——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正向心理學之父,《真實的快樂》作者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有了更多選擇,但諷刺的是,我們卻越來越不快樂。《選擇的弔詭》極具啟發性又饒富興味,一步步引導我們邁向更有意義的生活。」——邁爾斯(David G. Myers),知名心理學教授、《你該不該相信直覺?》作者
★媒體推薦:
「史瓦茲針對生活中的風險提供了許多深刻的見解。」——《書單》雜誌
「《選擇的弔詭》是今年必讀好書。」——《衛報》
「《選擇的弔詭》分析精闢,相當扣人心弦。」——《BusinessWeek》
「史瓦茲清楚記述了:人們的選擇變多,也更加要求完美,卻總是因為後悔、錯失機會和匱乏感而不快樂。史瓦茲更舉出實用建議,告訴我們如何因應這個充斥過多選擇的世界。」——《聖彼得堡時報》
「本書極具洞察力,充分證明了選擇越多,越不快樂。」——《費城詢問報》
「《選擇的弔詭》內容中肯且具實用性,其論述充分,研究扎實。」——《紐約觀察家報》
★目錄:
新版前言 在爆炸選擇裡做時間的主人
序 曲 選擇困難是個人問題,還是社會病?
▋第一部:面臨選擇時
第1章 生活總是琳瑯滿目
超市商品:在金錢或時間上吃虧
電子產品推陳出新的壞處
商品型錄不請自來?
線上購物:一鍵飛越國界
知識選購
影音娛樂:選比看還花時間
小結:選擇增加了,時間變少了
第2章 新選擇是福是禍?
公共服務:知道越多就省越多?
醫療保險:可以選擇不選嗎
退休金方案:缺乏專業知識的窘境
醫療照護,你選自主還是自保
外貌不再由上天決定
工作型態:游牧的代價
愛情,有玩沒完!
不要對宗教忠誠,要忠於自己
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
小結:選擇壓力會加乘
▋第二部:抉擇的過程
第3章 決定與抉擇,一點都不簡單
釐清目標
取得可用資訊
資訊的質與量
人是如何評估資訊
誤導感知的「可得性偏誤」
定錨效應的襯托戲法
框架效應和心理帳本
框架效應和預期理論
小結:我們是在挑選,還是撿拾?
第4章 當你只要最好的
人的兩種選擇取向
求好心切是雙面刃
最大化與後悔
使效率流失的最大化心態
最大化與完美主義的區別
人什麼時候會是最大化者
最大化與選擇困難
沒有最好,只有「夠」好
最大化者的形成
▋第三部:抉擇的六個難處
第5章 選擇越多,越快樂?
選擇的要義
幸福的一般定義及社會實證
生時間的壓力
自由與承諾的拉扯
二級決定:簡化選擇的方法
渴望,未必喜歡
第6章 錯失的機會
心理上的機會成本
滿手好選項的困境
決策癱瘓
先有壞心情,還是先有壞決定?
機會成本、利弊取捨及過量選擇
講得出理由的選擇不一定好
選擇的演化,人類的演化
退貨的心理代價
選擇、機會成本、最大化者
第7章 懊悔是件麻煩事
不作為偏誤
第二名輸給第三名的一件事
承擔後果
十萬個如果
後悔和滿足的關係
迴避後悔的傾向
預期後悔如何改變人類行為
沉沒成本:捨不得會誤事
後悔、最大化和選擇自由
後悔的四種好處
第8章 適應效應:由奢入儉難
當快樂變貴
快樂有賞味期限
明日的精確度
深思熟慮值不值得
我們可以怎麼做?
第9章 人比人,煩死人
期待、預期、過去經驗,以及他人經驗
你的快樂程度「零值」是從何而來
高期望的詛咒
社會比較的詛咒
競逐地位: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地位、社會比較和選擇的關係
過度競爭造成的內耗
比較與情緒的交互影響
最大化、知足和社會比較
過多選擇也會助長比較心態
第10章 是誰的錯?選擇、失望、憂鬱
習得無助、控制感,以及憂鬱
無助感、憂鬱和歸因風格
現代人更自主,也更憂鬱
不斷上升的期望
個人主義的糖衣
最大化傾向和憂鬱的關係
自主權的心理層面和生態層面
▋第四部:如何減少困擾?
第11章 十一招幫你掙脫選擇牢籠
一、決定何時該做選擇
二、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而不是隨波逐流
三、調節你的最大化傾向
四、別太在意機會成本
五、別讓自己有反悔的餘地
六、感激的神奇功效
七、減少後悔造成的影響
八、為「適應效應」做好心理準備
九、控制過高的期望
十、減少社會比較
十一、有一點限制反而更自由
致謝
注釋
<作者簡介>
貝瑞.史瓦茲 Barry Schwartz
西方最具影響力心理學家之一
美國社會心理學教授,曾是TED大會壓軸演說者,以博學和風趣的風格,提出現代生活的洞見。史瓦茲說,真愛和天職都一樣,最初僅來自於一點好感與發掘,需要我們付出一輩子培育、發展,它才會停駐於心,並形成實質意義上的「命定」。
暢銷著作《選擇的弔詭》是人類行為的開創之作,登上美國《商業週刊》、《富比世》雜誌年度十大暢銷。史瓦茲多次接受國際媒體專訪,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美國心理學家》、《衛報》等。另著有《我們為何工作》等書。
譯者:郭曉燕
台灣大學心理學碩士,現為臨床心理師,偶爾接翻譯。拜本書的錦囊妙計所賜,讓我得以從日常後悔中及時醒悟,停止反芻思考,不再擔心自己選錯餐廳、不再懊惱當年錯失良機。
其他譯作:《超越直覺》、《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練習課》、《偏見的本質》等書。
歡迎來信批評指教:kuoleonie@gmail.com
★內文試閱:
•新版前言
在爆炸選擇裡做時間的主人
在大多數人 的世界觀中,都有一套根深蒂固的信念,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這套信念基本上是一個「三段論」:
越自由,就越幸福快樂。
選擇越多,就越自由。
所以選擇越多,就越幸福快樂。
不可否認,上面幾句話都正確無誤,對大部分的人 來說,自由是最珍貴的東西,我們擁有的自由度越高,生活就越快樂,社會也就越美好。政府如果要限制我們的自由,例如強迫我們繫安全帶或加入醫療保險,就必須證明強制措施的合理性。
怎麼做才能夠盡量提升自由度?沒有「選擇」的自由是空洞的。讓民眾擁有隨時觀看電視的自由,卻限制他們只能看某個電視台的節目,這樣根本沒給觀眾多大的自由。因此,提升自由度的方式,就是讓「選擇」變多。幾乎每個經濟學家都會說,增加選項會讓一些人更快樂,而不會對任何人帶來壞處。如果你喜歡在玉米片和燕麥片之間輪流替換,大可忽略貨架上其他數十種穀物;如果你對ESPN和CNN很滿意,就可以忽略其他數以百計的電視頻道,更多選項並不會給你造成麻煩,而如果你不喜歡玉米片、也不喜歡燕麥片,就可以從其他許多穀物中做選擇。因此,我們的三段論的結論是:選擇越多,就越幸福快樂。正如該論證所述,讓家長自行選擇要把孩子送去哪所學校,並不影響認同公立學校的家長的福祉,但是會改善不滿意公立學校的人的生活。
如果你接受上述關於「自由、選擇、幸福快樂」的三段論証,就會明白「讓生活充斥著各種競爭市場」的吸引力,除了穀物和電視頻道存在競爭市場,醫療保險、教育和處方藥保險也是如此。其中的邏輯是,應該讓商品和服務的提供者相互競爭,並允許人們在競爭者中選擇,而不是讓政府支配大家的選擇。在競爭市場中,贏家之所以會勝出,正是因為他們提供了我們想要的東西。
自1970年代開始,多年來,社會熱烈擁抱自由市場,認為自由市場是萬靈 丹,讓每個人都能夠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這樣的社會趨勢卻讓我憂心不已。我不相信經濟學家對於「人如何做決定」所提出的假設,在我看來,市場的主要優點在於滿足了人的選擇自由,但是人並不像經濟學家所假設的,是完美的「理性選擇者」,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做出錯誤的決定。此外,我不認為把最重要的選擇(如:讓孩子唸哪所學校、在哪裡就業、如何尋求醫療照護並支付費用、如何參與公民生活⋯⋯等)交給市場處理會是個好主意,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應該抑制市場,而非鼓勵市場蓬勃發展。市場固然有其存在價值,但並非任何地方都適用。
1994年,我寫了一本書來闡述這些觀點,書名是《生活的代價:自由市場如何侵蝕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我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中,開始認真思考無限制的選擇自由所帶來的利弊得失。有幾位哲學家也曾嚴肅思考一個可能性:選擇自由雖然是好事,但也會過猶不及。然而這些聲音卻是孤立的,大多數社會科學家、政策制定者和一般民眾都接受了本文一開始提到的三段論。
1999年,心理學家艾恩嘉(Sheena Iyengar)和雷伯(Mark Lepper)發表了一篇論文,就此改變我的生活,本書也會詳加討論。那篇論文包含三項研究,每項研究都表明了,提供廣泛的選擇並不會帶來更多自由,反而讓人無所適從。就算人們克服了決策癱瘓,從大量選項中做出選擇,也會比選項有限時更不滿意自己的決定。大約在艾恩嘉和雷伯發表那篇論文的同時,我受邀為一本知名心理學期刊撰寫文章,主題是關於個體自主性(individual autonomy)的價值,於是我又回頭探究自由和選擇的關係,因為這跟自主性有關。我在那篇文章指出,人們以為更多選擇意味著更多自主性,因此會更滿意自己的決定,然而這樣的想法可能是錯的。我寫完那篇文章不久,剛好去買牛仔褲,已經一段時間沒買牛仔褲的我,對眼前的選擇數量大吃一驚。有了這麼多選擇,我終於買到有史以來最合適的牛仔褲,但是卻不滿意。這正是我寫下這本書的起源。
(部分節錄)
作者:貝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 出版社:一起來 出版日期:2023-11-29 00:00:00
<內容簡介>
人生四千個禮拜,不夠我們每次都做出漂亮的選擇。
關鍵四堂心理學,讓選擇變簡單
☆ 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本書證明了選擇越少,反而越好。」
☆ 授權20國以上、goodreads萬人好評,暢銷20年心理學經典
☆ TED演講破除千萬人的迷思,台下遍布金融、零售、餐飲、廣告、娛樂業者
選擇困難不是個人問題,而是社會病
為了節省勞力、更便利,人類社會飛快地演進,而人類的心智演化及有限的人生,卻不足以因應過於發達的現代。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抉擇數量、難度及成本。如果力求完美,就容易選擇疲勞。
有沒有一種選擇,需要你花一輩子來選?
● 一再期待能遇到條件更好的對象
● 該先去進修,還是加速累積資產?
● 如何活用這24個小時?
小心,超量選擇正默默搬運你的時間
擇你所愛,愛你所選。
從買一條牛仔褲的過程中,發現夠好就好、自在人生的祕訣。
心理學家史瓦茲長期研究經濟學和心理學的相互關係,他指出現代人崇尚自主,緊握每件事的決定權。這間接導致焦慮、精神緊張、不滿,甚至是憂鬱症。
史瓦茲在本書從對於社會變遷的敏銳觀察出發,以人類抉擇的心理機制切入選擇的難處,並彙整了11個選擇疲勞的有效解方,讓我們適應現代生活。
用四堂心理學縮小選項、幫助自己越選越好,
正式揮別焦慮:
●比較心理究竟是使人上進,還是放棄?(競逐地位)
●快樂注定會變貴,如何避免成為滿足感的傀儡?(適應效應)
●對承諾感到反悔,是因為不了解什麼是「剛剛好的自由」
●一味迴避後悔,會得到更好的結果嗎?
●無論是樂觀或悲觀,都會把我們帶往壞決定(歸因風格)
●機會成本不只是經濟學,更是心理學
什麼是完美的選擇,它會帶來最好的結果嗎?
並不是每個選擇都同等重要。善用第4章【選擇取向自我檢測量表】,1分鐘了解你的選擇思維!本書獻給選擇焦慮的你。
★本書特色:
1.從日常消費、教育、職業到人際關係等,現代人每天平均得做三萬個選擇。真正偷走人們時間的不是「選得不夠好」,而是選擇焦慮。
2.本書寫給難以從焦慮症、拖延、完美主義脫身的人,引領我們正確審視過去及今後所作的選擇,卸下注意力包袱,全心投入重要的事。
2.本書獲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推薦,出版以來goodreads獲上萬讀者佳評,同名TED演講1700萬次收看。
★名人推薦:
▍名人共感推薦
曾志朗,中研院前副院長
黃榮村,前教育部長
劉世南,成功大學教授
▍國際名人推薦
康納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
金巴多(Philip G. Zimbardo),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
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正向心理學之父
邁爾斯(David G. Myers),知名心理學教授、《你該不該相信直覺?》作者
「人可以不要選擇嗎?問題是並沒有不要選擇這個選項,只要生產的機制不變,人就必須面對許多可能性。如果不能建立積極正面的思維方式,現代人就只有常處於選擇的痛苦中了!」──曾志朗,中研院前副院長
「本書是第一本把兩位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康納曼與賽蒙),以及塞利格曼的經典研究,以淺顯、切身方式寫出來的著作。相信一定幫助很多人深入了解自己面對的各類抉擇困境,並思考改進之道。」──黃榮村,前教育部長
「本書的論述不僅深入分析心理歷程,並輔之扎實的實驗證據,是完全實證科學的寫作風格,負責而嚴謹,若你就像書中提到的這些症狀,別懷疑,你就是本書所談陷於選擇弔詭的患者,你就是需要看這本書的人。這是現代人心理上的富貴病,本書就是解藥。」──劉世南,成功大學教授
「本書極具說服力地證明了:許多人煞費苦心,只為做出最佳選擇,卻徒勞無功。事實上,在大多數時候,選擇越少,反而越好。同時,本書以迷人的筆觸介紹了當代關於『選擇』和『幸福』的心理學研究。」——康納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
「《選擇的弔詭》一書為『改變人生』提供了簡單而深刻的啟發,史瓦茲提出十一個簡單實用的步驟,將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現在就買這本書!」——金巴多(Philip G. Zimbardo),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何謂害羞?如何克服它?》(Shyness)作者
「《選擇的弔詭》是一本革命性且條理分明的佳作,史瓦茲向我們展示了:現代生活充斥太多龐雜的選擇,讓人無助且不滿。這是一生必讀的經典。」——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正向心理學之父,《真實的快樂》作者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有了更多選擇,但諷刺的是,我們卻越來越不快樂。《選擇的弔詭》極具啟發性又饒富興味,一步步引導我們邁向更有意義的生活。」——邁爾斯(David G. Myers),知名心理學教授、《你該不該相信直覺?》作者
★媒體推薦:
「史瓦茲針對生活中的風險提供了許多深刻的見解。」——《書單》雜誌
「《選擇的弔詭》是今年必讀好書。」——《衛報》
「《選擇的弔詭》分析精闢,相當扣人心弦。」——《BusinessWeek》
「史瓦茲清楚記述了:人們的選擇變多,也更加要求完美,卻總是因為後悔、錯失機會和匱乏感而不快樂。史瓦茲更舉出實用建議,告訴我們如何因應這個充斥過多選擇的世界。」——《聖彼得堡時報》
「本書極具洞察力,充分證明了選擇越多,越不快樂。」——《費城詢問報》
「《選擇的弔詭》內容中肯且具實用性,其論述充分,研究扎實。」——《紐約觀察家報》
★目錄:
新版前言 在爆炸選擇裡做時間的主人
序 曲 選擇困難是個人問題,還是社會病?
▋第一部:面臨選擇時
第1章 生活總是琳瑯滿目
超市商品:在金錢或時間上吃虧
電子產品推陳出新的壞處
商品型錄不請自來?
線上購物:一鍵飛越國界
知識選購
影音娛樂:選比看還花時間
小結:選擇增加了,時間變少了
第2章 新選擇是福是禍?
公共服務:知道越多就省越多?
醫療保險:可以選擇不選嗎
退休金方案:缺乏專業知識的窘境
醫療照護,你選自主還是自保
外貌不再由上天決定
工作型態:游牧的代價
愛情,有玩沒完!
不要對宗教忠誠,要忠於自己
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
小結:選擇壓力會加乘
▋第二部:抉擇的過程
第3章 決定與抉擇,一點都不簡單
釐清目標
取得可用資訊
資訊的質與量
人是如何評估資訊
誤導感知的「可得性偏誤」
定錨效應的襯托戲法
框架效應和心理帳本
框架效應和預期理論
小結:我們是在挑選,還是撿拾?
第4章 當你只要最好的
人的兩種選擇取向
求好心切是雙面刃
最大化與後悔
使效率流失的最大化心態
最大化與完美主義的區別
人什麼時候會是最大化者
最大化與選擇困難
沒有最好,只有「夠」好
最大化者的形成
▋第三部:抉擇的六個難處
第5章 選擇越多,越快樂?
選擇的要義
幸福的一般定義及社會實證
生時間的壓力
自由與承諾的拉扯
二級決定:簡化選擇的方法
渴望,未必喜歡
第6章 錯失的機會
心理上的機會成本
滿手好選項的困境
決策癱瘓
先有壞心情,還是先有壞決定?
機會成本、利弊取捨及過量選擇
講得出理由的選擇不一定好
選擇的演化,人類的演化
退貨的心理代價
選擇、機會成本、最大化者
第7章 懊悔是件麻煩事
不作為偏誤
第二名輸給第三名的一件事
承擔後果
十萬個如果
後悔和滿足的關係
迴避後悔的傾向
預期後悔如何改變人類行為
沉沒成本:捨不得會誤事
後悔、最大化和選擇自由
後悔的四種好處
第8章 適應效應:由奢入儉難
當快樂變貴
快樂有賞味期限
明日的精確度
深思熟慮值不值得
我們可以怎麼做?
第9章 人比人,煩死人
期待、預期、過去經驗,以及他人經驗
你的快樂程度「零值」是從何而來
高期望的詛咒
社會比較的詛咒
競逐地位: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地位、社會比較和選擇的關係
過度競爭造成的內耗
比較與情緒的交互影響
最大化、知足和社會比較
過多選擇也會助長比較心態
第10章 是誰的錯?選擇、失望、憂鬱
習得無助、控制感,以及憂鬱
無助感、憂鬱和歸因風格
現代人更自主,也更憂鬱
不斷上升的期望
個人主義的糖衣
最大化傾向和憂鬱的關係
自主權的心理層面和生態層面
▋第四部:如何減少困擾?
第11章 十一招幫你掙脫選擇牢籠
一、決定何時該做選擇
二、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而不是隨波逐流
三、調節你的最大化傾向
四、別太在意機會成本
五、別讓自己有反悔的餘地
六、感激的神奇功效
七、減少後悔造成的影響
八、為「適應效應」做好心理準備
九、控制過高的期望
十、減少社會比較
十一、有一點限制反而更自由
致謝
注釋
<作者簡介>
貝瑞.史瓦茲 Barry Schwartz
西方最具影響力心理學家之一
美國社會心理學教授,曾是TED大會壓軸演說者,以博學和風趣的風格,提出現代生活的洞見。史瓦茲說,真愛和天職都一樣,最初僅來自於一點好感與發掘,需要我們付出一輩子培育、發展,它才會停駐於心,並形成實質意義上的「命定」。
暢銷著作《選擇的弔詭》是人類行為的開創之作,登上美國《商業週刊》、《富比世》雜誌年度十大暢銷。史瓦茲多次接受國際媒體專訪,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美國心理學家》、《衛報》等。另著有《我們為何工作》等書。
譯者:郭曉燕
台灣大學心理學碩士,現為臨床心理師,偶爾接翻譯。拜本書的錦囊妙計所賜,讓我得以從日常後悔中及時醒悟,停止反芻思考,不再擔心自己選錯餐廳、不再懊惱當年錯失良機。
其他譯作:《超越直覺》、《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練習課》、《偏見的本質》等書。
歡迎來信批評指教:kuoleonie@gmail.com
★內文試閱:
•新版前言
在爆炸選擇裡做時間的主人
在大多數人 的世界觀中,都有一套根深蒂固的信念,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這套信念基本上是一個「三段論」:
越自由,就越幸福快樂。
選擇越多,就越自由。
所以選擇越多,就越幸福快樂。
不可否認,上面幾句話都正確無誤,對大部分的人 來說,自由是最珍貴的東西,我們擁有的自由度越高,生活就越快樂,社會也就越美好。政府如果要限制我們的自由,例如強迫我們繫安全帶或加入醫療保險,就必須證明強制措施的合理性。
怎麼做才能夠盡量提升自由度?沒有「選擇」的自由是空洞的。讓民眾擁有隨時觀看電視的自由,卻限制他們只能看某個電視台的節目,這樣根本沒給觀眾多大的自由。因此,提升自由度的方式,就是讓「選擇」變多。幾乎每個經濟學家都會說,增加選項會讓一些人更快樂,而不會對任何人帶來壞處。如果你喜歡在玉米片和燕麥片之間輪流替換,大可忽略貨架上其他數十種穀物;如果你對ESPN和CNN很滿意,就可以忽略其他數以百計的電視頻道,更多選項並不會給你造成麻煩,而如果你不喜歡玉米片、也不喜歡燕麥片,就可以從其他許多穀物中做選擇。因此,我們的三段論的結論是:選擇越多,就越幸福快樂。正如該論證所述,讓家長自行選擇要把孩子送去哪所學校,並不影響認同公立學校的家長的福祉,但是會改善不滿意公立學校的人的生活。
如果你接受上述關於「自由、選擇、幸福快樂」的三段論証,就會明白「讓生活充斥著各種競爭市場」的吸引力,除了穀物和電視頻道存在競爭市場,醫療保險、教育和處方藥保險也是如此。其中的邏輯是,應該讓商品和服務的提供者相互競爭,並允許人們在競爭者中選擇,而不是讓政府支配大家的選擇。在競爭市場中,贏家之所以會勝出,正是因為他們提供了我們想要的東西。
自1970年代開始,多年來,社會熱烈擁抱自由市場,認為自由市場是萬靈 丹,讓每個人都能夠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這樣的社會趨勢卻讓我憂心不已。我不相信經濟學家對於「人如何做決定」所提出的假設,在我看來,市場的主要優點在於滿足了人的選擇自由,但是人並不像經濟學家所假設的,是完美的「理性選擇者」,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做出錯誤的決定。此外,我不認為把最重要的選擇(如:讓孩子唸哪所學校、在哪裡就業、如何尋求醫療照護並支付費用、如何參與公民生活⋯⋯等)交給市場處理會是個好主意,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應該抑制市場,而非鼓勵市場蓬勃發展。市場固然有其存在價值,但並非任何地方都適用。
1994年,我寫了一本書來闡述這些觀點,書名是《生活的代價:自由市場如何侵蝕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我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中,開始認真思考無限制的選擇自由所帶來的利弊得失。有幾位哲學家也曾嚴肅思考一個可能性:選擇自由雖然是好事,但也會過猶不及。然而這些聲音卻是孤立的,大多數社會科學家、政策制定者和一般民眾都接受了本文一開始提到的三段論。
1999年,心理學家艾恩嘉(Sheena Iyengar)和雷伯(Mark Lepper)發表了一篇論文,就此改變我的生活,本書也會詳加討論。那篇論文包含三項研究,每項研究都表明了,提供廣泛的選擇並不會帶來更多自由,反而讓人無所適從。就算人們克服了決策癱瘓,從大量選項中做出選擇,也會比選項有限時更不滿意自己的決定。大約在艾恩嘉和雷伯發表那篇論文的同時,我受邀為一本知名心理學期刊撰寫文章,主題是關於個體自主性(individual autonomy)的價值,於是我又回頭探究自由和選擇的關係,因為這跟自主性有關。我在那篇文章指出,人們以為更多選擇意味著更多自主性,因此會更滿意自己的決定,然而這樣的想法可能是錯的。我寫完那篇文章不久,剛好去買牛仔褲,已經一段時間沒買牛仔褲的我,對眼前的選擇數量大吃一驚。有了這麼多選擇,我終於買到有史以來最合適的牛仔褲,但是卻不滿意。這正是我寫下這本書的起源。
(部分節錄)
最新生活新聞
-
-
桃分署推職場跨世代合作 達穎與弘馳獲勞動部壯世代就業菁采獎
(4 小時前) -
4校招生短報缺額美化註冊率?教部:不影響
(4 小時前) -
堅持科技掛帥、市場導向 利統30週年慶開創農業生技新紀元
(4 小時前) -
關懷社會 宜蘭鋒木魚穌羹老闆黃光佑熱血相挺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