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2 | PChome書店
給生命第二個起點:臺中榮總守護急重難罕病人的希望(2)
給生命第二個起點:臺中榮總守護急重難罕病人的希望(2)
作者:陳培思、邵冰如、張雅琳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04-25 00:00:00
<內容簡介>
來到臺中榮民總醫院求醫的民眾,許多都是區域醫院或診所無法處理的病人,身為中部地區唯一的國家級醫學中心,臺中榮總深知背負著眾多病人與家屬的深切期待。
面對民眾無助與著急的心,無論是凶險惡疾或迷霧般的病情,這裡的醫護人員從不怕挑戰,只要是為病人好,為解病人之苦,他們責無旁貸、拚盡全力。
全臺第一例AR結合脊椎導航手術
因為害怕手術失敗終身癱瘓,她忍耐脊椎側彎58度的全身不適長達20年,漸漸的連左手都失去知覺,最後終於鼓起勇氣踏入中榮
心肌梗塞竟引發心室破洞
用傳統外科開心手術補心是大手術,對年長者更是大挑戰,幸好在中榮遇見了心導管補心高手,不需要動開心手術,且成功率極高
紅斑性狼瘡病人陷入昏迷
十四歲小病人肺出血不止,跨科別醫療團隊大膽決定採用葉克膜,和閻羅王來回拔河十多天,終於把她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史上最高癌指數病人
睪丸癌已經擴散到腹腔,甚至包住腹部主動脈和下腔靜脈,醫療團隊挑戰二十三小時的馬拉松手術,總共動用六位醫師接力,終於順利完成
全身水腫到底是心臟還是腎臟造成的
肚子腫得像顆水球,連走路都會喘,反覆進出多家醫院急診門診始終找不到病因,幸好中榮做出及時處置,終於確立診斷,結束痛苦的迷途之旅
本書收錄14個臺中榮總與病人攜手對抗各種急重難罕疾病的真實案例,從頂尖醫療到全人醫療,從緊急救護到長期照顧,臺中榮總每一次醫療技術的超越,都是為了讓更多病人擁有更好的治療與照顧,也希望讓仍在疾病中迷惘的人知道,只要積極面對、勇敢去試,相信好醫院、好醫師,生命將有機會擁有第二個起點。
★本書特色:
不為比拚技術,而是全力爭取生命的未完待續
臺中榮總選擇走困難的路,為守護健康挑戰醫療極限
臺中榮總團隊堅持「Never Stop Growing」,為病人的重生奮鬥,希望提供更好的醫療與照護品質,更陪伴病友們勇敢在人生的道路上前進。
──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 陳適安
從23小時馬拉松睪丸癌手術 到心導管修補心臟
從AR導航脊椎手術 到高難度血型不相容腎臟移植
成功跨越每一次挑戰 更是病人勇氣與信心的根源
★名人推薦:
感動推薦
在科技業被譽為是台灣「護國神山」之時,本書也將引起大眾對中榮的關注與支持,發現我們的醫療正不斷以科技、創新及團隊合作的精神前進,是全民的「護國神盾」。
──馮世寬 國軍退輔會主任委
★目錄:
序
大愛無邊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委 馮世寬
全力爭取生命的未完待續 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 陳適安
前言
追求卓越 守護每一個希望
PART1 領先醫療
臺灣首例AR結合脊椎導航技術
擺脫變形 找回挺直人生
修補心臟破洞不動刀
心導管治療 重啟「心」能力
六位醫師接力二十三小時手術
挑戰最困難 拚出一線生機
從人工心臟到順利換心
內外科照護 搶救心臟衰竭
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
破解罕病難題對症治療
嚴重紅斑性狼瘡引發昏迷
跨科別合作 爭取救命時間
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抗血癌
七旬長者開啟人生新起點
器官捐贈讓愛延續
二十四小時待命 串起生命之鏈
PART2 全人醫療
攜手面對無法根治的多發性硬化症
細緻照顧 走過復發之路
陪伴乳癌病友扭轉陰暗人生
醫病共享決策 贏得最佳治療
守護大腸癌家族病人
精準治療 存活率達九成以上
扭轉打結人生的契機
期盼細胞治療延緩失能
角膜移植重獲視力
信任專業 脫離黑暗世界
脊柱裂的漫長復健路
相伴扶持二十多年的夥伴
<作者簡介>
陳培思
台大新聞研究所碩士,曾擔任《聯合報》、《Career》雜誌記者,著有《林書豪的故事》(商周出版),合著《與未來共榮》、《全齡顧齒攻略》、《影響力策略》、《競合力點亮醫療》、《迎向零醫院》、《勇敢不放手》(以上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邵冰如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曾經任職《聯合晚報》、《聯合報》、美國《世界日報》,著有《從沙龍到聯合國》、《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為一切人成為一切》,合著《放手讓孩子飛》、《勇敢不放手》(以上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張雅琳
自由撰稿人。踏入媒體業十餘年,以「寫字的人」為職志。著有《讓每個決定,成為最好的安排》(聯經出版),合著《划向未來的方舟》、《解構鐵道美學》、《勇敢不放手》(以上遠見.天下文化出版)、《牧路》、《觀光 50》、《廟宇覺旅》、《Made In Forest 山林製造》、《鐵馬款款行》(以上天下雜誌出版)。
★內文試閱:
•作者序
全力爭取生命的未完待續
陳適安 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
「Never Stop Growing」(永不停止成長),是我就任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時,開始勉勵中榮同仁的一句話。
而中榮同仁也不斷追求卓越。根據美國《新聞週刊》與全球數據公司Statista的「二○二四全球最佳智慧醫院」調查,臺中榮總是臺灣第一名;「二○二四全球最佳醫院」的調查,臺中榮總是臺灣中南部第一名。
這些榮耀的背後,不是要比拚技術的先進,最重要的是臺中榮總希望提供病人更好的醫療與照護品質。
身為中部地區唯一的國家級醫學中心,提供重、難症及特殊疾病的醫療服務,本是臺中榮總重要的任務。加上許多來臺中榮總求醫的民眾,是區域醫院或診所無法處置的病人,我們更應挺身而出,為病人奮力一搏。
例如《給生命第二個起點》裡,一位心肌梗塞引發心室中膈破洞患者,三條主要動脈都已阻塞嚴重,在生死邊緣徘徊,家屬本來對於傳統開心手術相當猶豫,深怕病人無法熬過漫長痛苦的恢復期。
在無比掙扎中,臺中榮總團隊提供了心導管手術的選擇,免除患者受開心手術之苦。中榮的心導管手術團隊發展已相當成熟,仍不斷持續精進,就是希望能提供病人,更多的治療選擇。
另一位是患有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長者,雖然年過七十,預後大多不盡理想,但中榮團隊沒有放棄,仍然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為這位病人爭取一線生機,回到健康的生活軌道。至今,中榮的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突破三百例,長期存活率接近七○%,與國際接軌,以此為基石,更進一步朝「細胞治療」發展邁進。
提升急診與加謢病房醫療品質
為了抓住每一個治癒契機,臺中榮總非常重視急診室和加護病房的醫療品質,這兩處是醫治急、重、難、罕患者的重鎮,也是觀察一所醫院醫療水準的關鍵。
臺灣各大醫學中心急診室壅塞問題備受關注,近年來臺中榮總從細部流程著手,改善急診病人滯留率,讓病人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獲得需要的醫療協助。現在,儘管每天至急診的患者仍然眾多,但臺中榮總急診室超過二十四小時的滯留率已經不到一%。
至於重症加護病房,中榮團隊也積極彙整重症病人每日接受各種診療的病歷紀錄、生理監視、檢驗數值、影像等,建置重症資料庫,並根據此資料庫的大數據,開發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急性腎損傷、菌血症、呼吸器脫離及重症病人長期預後等多種疾病預測模組,並將預測模組應用在重症加護病房上,建立包括急性腎臟損傷發生風險預測、敗血症臨床惡化風險預測等重要臨床預測警示模型,預測病人可能的風險,早期介入治療,避免遺憾發生。
與病友攜手同行
不只搶救生命,中榮更是陪伴著病友們,勇敢在人生道路上前進。
書中的脊柱裂病友,從出生開始,就是不斷就診、手術和住院,中榮團隊除了提供治療,更成為病友和家屬的力量,支持他們走過馬拉松般的復健療程;另一位嚴重紅斑性狼瘡病友,中榮團隊在她十四歲那年用葉克膜搶救下她的生命,爾後,她的人生旅程,中榮攜手同行。
臺中榮總守護全民健康的理念,也獲得了各界的響應。二○二三年十一月,在榮興醫學發展基金會的支持下,《勇敢不放手》一書出版,記錄十六個臺中榮總和急、重、難、罕病友們攜手對抗疾病的感人故事;今年,榮康醫學發展基金會也共襄盛舉,促成《給生命第二個起點》出版,希望傳遞更多正向的力量,勉勵無數的病人及家庭,走過病痛的幽谷。
也期許臺中榮總團隊堅持「Never Stop Growing」,繼續為病人的重生奮鬥,給予病人更多的選擇、更多的機會,讓飽受病痛折磨的他們,生命有第二個起點,讓人生未完待續……
•摘文
前言
追求卓越 守護每一個希望
二○一七年,臺中榮民總醫院升格為醫學中心,身為臺灣中部最大的公立醫學中心,臺中榮總肩負「健康守護者」的社會責任。這一份當責的信念,也驅使臺中榮總以追求卓越的醫療、教學及研究為重要目標,希望讓每一位前來求診的患者獲得妥善的治療。
隨著擴增實境(AR)科技愈來愈發達,臺灣第一例使用AR眼鏡導航手術,就是由臺中榮總團隊完成。手術中,脊椎周圍的動脈、器官的精準動態,全都可以清楚的呈現在執刀醫師眼前,不僅能讓植入螺釘定位更準確,手術時間也大幅縮短,有效降低手術風險。
這次手術的成功,象徵臺灣醫療技術又再往前突破,帶領手術醫療進入下一個新時代,更重要是,讓病人擺脫脊椎側彎痛苦,擁有嶄新的生活。
臺灣末期腎臟病發生率為世界 第一,面對眾多的末期腎衰竭患者,腎臟移植是最好的治療模式,然而,遲遲等不到器官,讓這些病人只能靠著一次又一次的洗腎,維繫著生命。
臺中榮總團隊看到了這些病人的苦痛,研究發展出高難度、高存活率的血型不相容活體腎臟移植,讓需要腎臟移植的患者不需再苦苦等待器官,有了開啟新人生的機會。這些年來,臺中榮總團隊已經執行近三十例血型不相容腎臟移植個案,目前不僅手術移植成功率百分之百,幫助病人擺脫洗腎的痛苦,長期存活率超過五年的病人達九成以上,更陸續有病人突破了十年。
每一個醫療技術的超越,都是一項艱難的挑戰。也為了讓更多病人擁有良好的治療與照顧,獲得珍貴的重生機會,臺中榮總團隊未來將繼續努力,大步向前。
(摘自PART1 領先醫療)
修補心臟破洞不動刀
心導管治療 重啟「心」能力
臺灣每年約有一萬多人罹患心肌梗塞,需即時打通阻塞的冠狀動脈方能搶救性命,但你可能不知道,心肌梗塞還可能引發罕見卻極端致命的心室中膈破洞,也是俗稱的心臟破洞。治療心室破洞,傳統上必須透過外科開心手術才能把破洞補起來,但開胸是大手術,患者未必能承受且死亡率也高。
十年前,當時七十二歲的葉宗義就因為心肌梗塞合併心室破洞,一度命在旦夕,但他緊急接受臺中榮民總醫院的介入性心導管治療,不僅免除風險極高的開心手術,還恢復了健康。
那是葉宗義第一次到臺中榮總,「很慶幸就遇到了傅雲慶醫師,救回了我一命。」
咳嗽竟然是因為心肌梗塞
身為全國商業總會監事兼世界珠算心算聯合會會長的葉宗義,還記得自己是在二○一二年農曆年前開始咳嗽,起初他不以為意,但愈咳愈厲害,咳到聲音都變了,甚至覺得喘。
他本來還想撐過農曆年後再就醫,但太太覺得不對勁,大年初三就催他到彰化員榮醫院急診,經心電圖檢查,發現是心肌梗塞。葉宗義不僅心臟腫大,還有肺積水現象,緊急轉院到臺中榮總。
葉宗義記得剛開始自己在救護車上還能跟護理人員說話,「那時我都很清醒,覺得情況似乎還好。」然而因為心肌梗塞導致心臟衰竭,送至中榮時收縮壓只剩八十三毫米汞柱,儘管人還有意識,但已經算是休克狀態。
送到心導管室檢查時,葉宗義喘得太厲害,幾乎無法呼吸,醫師於是緊急插管。
「他來的時候已經很危險了,」臺中榮總副院長傅雲慶談到葉宗義當時的狀況這麼說。
並非所有的心肌梗塞都會致命,主要視阻塞的範圍和嚴重程度而定,傅雲慶解釋,「如果塞到主幹道,幾乎就會立刻走掉,根本來不及救,但冠狀動脈就像樹枝,如果只是塞到小分支,不一定會有嚴重的症狀或後遺症。」
打通動脈,但心臟持續衰竭
經心導管檢查發現,葉宗義的三條冠狀動脈都嚴重堵塞,左前降支已經有九○%狹窄,左迴旋支則是九五%,右冠狀動脈有七五%。
中榮立刻進行手術,打通葉宗義左前降支和左迴旋支兩條動脈,並放入主動脈內氣球幫浦,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降低心臟負擔。
「看太太邊簽醫療同意書邊哭,我就知道事態嚴重了,」葉宗義印象進手術室前見到太太不斷掉眼淚,「我還安慰她說,你放心,我會加油。但接下來五、六天我就不醒人事了。」
當手術房外的電子看板顯示「手術成功」,葉宗義的太太和孩子們都鬆了一口氣,只是當聽見時任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尊睿說明,「血管已經通了,但還有另外一個問題,他心臟有破洞,必須盡快再動第二次手術」時,大家的心情頓時又陷入谷底。
醫師發現,葉宗義除了冠狀動脈狹窄外,還有心室破洞的問題,打通動脈只是改善冠狀動脈血流,卻無法解決心臟持續衰竭的問題。
一般來說,心室中膈破洞分為先天和後天,後天是心肌梗塞所造成,主要由於支配心臟中膈的左前降支冠狀動脈阻塞,造成心室中膈肌肉壞死,壓力較大的左心室血流就衝往右心室,造成心室中膈出現一個破洞。
「即使血管打通,病人也不一定可以存活,因為心臟已經有部分肌肉壞死,」傅雲慶解釋,「加上心室破洞,如果放任破洞,左心室血液會大量灌到右心室,再繼續衝往肺部,造成肺充血。」
免受開心之苦的方法
「當時他的X光片心臟已經腫得很大,幾乎是正常的兩倍,肺部影像則是一片白茫茫,因為肺水腫很厲害,有生命危險,」傅雲慶回想。
肺泡在正常狀態下是充滿空氣,但葉宗義的肺泡卻積滿水,肺部收縮壓高達七十六毫米汞柱,是正常的兩倍以上,肺部血流量也是正常的二.三倍,「因為肺部血管壓力升高,造成全身血液循環都產生問題,」傅雲慶指出,「右心室必須更用力收縮,才能把血液打到肺部進行氣體交換,這會不斷加重心臟負擔,加速心臟衰竭。」
聽到必須再一次開刀,家人們都傻了,葉太太緊張的詢問第二次手術成功率多少,醫師評估不到五○%。
家人們本來就很猶豫,擔心他不一定能熬過開心手術,又聽到成功機率並不高,更陷入掙扎,不知該如何是好。
正當家屬拿不定主意時,員榮醫院總院長張克士剛好前來探病,聽聞狀況後推薦可以求助當時臺中榮總兒童心臟科主任傅雲慶試試。
這個建議扭轉了葉宗義的命運,免於開心手術之苦。
提到修補心臟破洞,多數人最先聯想到的是心臟外科,事實上,補心臟的真正行家是兒童心臟專科,因為兒童較常出現先天及結構性心臟病,需要修補心臟破洞,因此兒童心臟科經驗值會比成人心臟科高出許多。而傅雲慶正是透過心導管,以免開刀方式修補心臟破洞的高手,至今修補過的心臟破洞已經超過三千例。
傳統上,心室破洞必須透通過外科開心手術把破洞補起來。手術會先鋸開胸骨,讓心臟暫時停止,由於患者原來就有部分心肌壞死,因此心臟不見得能夠重新順利起跳,加上這是大手術,患者的身體也未必可以負荷,死亡率在二五%到五○%之間,以葉宗義當時的狀況,死亡的風險非常高。
微創手術傷口小
而用心導管修補心室破洞,是利用導管將封堵器從頸部靜脈送到右心房、右心室,再穿過破洞至左心室,然後把鎳鈦合金的封堵器置放在破洞處,將破洞夾起來。
心導管屬於微創手術,不僅手術傷口小,不需要長時間的術後恢復,一般來說,患者手術完隔天就可以出院,情況良好者甚至當天就能回家,也不會留下疤痕,只有一個像打點滴大小的針孔。
「他的破洞大概是一.三公分,我們選用二.四公分的封堵器,」傅雲慶談到葉宗義手術過程及狀況,「我放了封堵器把破洞夾起來後,血壓立刻改善,手術只花了五十分鐘。」
隔天葉宗義恢復狀況不錯,傅雲慶就把輔助心臟的主動脈內氣球幫浦關掉,不到一星期就轉到普通病房,又觀察幾天就順利出院了。
心肌梗塞所引發的心室中膈破洞並不常見,大約只占心肌梗塞患者的二%,估算起來,臺灣每年可能僅有二十例左右。
然而心肌梗塞合併心室破洞卻很致命,患者一個月內的死亡率大於八成,一年的死亡率更是高於九成,傅雲慶說,「換句話說,只要心肌梗塞合併心臟破洞的話,大多會在一年內死亡。」
「成人跟兒童的心臟補破洞不大一樣,更加困難,」傅雲慶解釋,兒童雖然是先天結構破洞,但心臟收縮正常,肌肉沒有壞死,生命現象穩定,成年患者的心臟破洞往往都是心肌梗塞所引起,心臟狀況已不好,全身器官也有多重問題。
例如患者因為心臟衰竭引發腎臟功能不良,手術時施打顯影劑可能引發急性腎衰竭。此外,操作過程中心導管需要穿過心肌梗塞部位,由於壞死的肌肉很敏感,容易因此產生心律不整,甚至心臟可能突然間就停止。
取代傳統手術,透過心導管修補心臟破洞,死亡率仍有一五%到二五%,傅雲慶解釋,「主要因為病人本身心肌梗塞,肌肉壞死、心臟衰竭、身體及器官狀況並不好,即使手術成功,也不見得就能恢復健康。」
只要是為病人好,我不怕挑戰
因為仍有不低的死亡率,有些心導管醫師不願冒險,最後反而讓患者接受風險更大的開心手術,但藝高膽大的傅雲慶表示,「我專治別人說不能治的、特別喜歡做別人說不能做的,只要是為病人好,我從不怕挑戰。」
「如果能選擇,大部分的病人都不會想開刀。開刀要歷經一段很長的術後恢復期,還要插一大堆管子,整個過程很辛苦,」傅雲慶強調,「既然有比開刀更好的技術,就應該讓病人免除開刀之苦。」
十一年前傅雲慶第一次修補因心肌梗塞造成的心室破洞,當時患者的心室破洞約○.八五公分,日漸經驗累積後,手術難度也不斷提升,甚至還曾修補超過兩公分多的心室破洞。
「破洞愈大,除了病人狀況會更差,手術過程也必須使用更大的封堵器、更粗的管子,」傅雲慶解釋其中的難度,「置放的時候也愈不容易支撐固定住,可能有脫落或位移的風險。」
很早就開始修補各種心臟破洞的傅雲慶是醫界公認的「快手」,目前修補心房破洞最快的紀錄是五分四十秒,且過程中患者只有局部麻醉。更讓傅雲慶自豪的是,「這麼多年幾乎百分之百都能把洞補起來,不曾在手術中失誤造成病人死亡。」
中榮心導管三大支柱
多年來,中榮的心導管領域一直在臺灣居於領先地位。
二○○四年,傅雲慶於美國進修回臺,在於中榮建立堅強的心導管團隊,陸續創下很多臺灣首例、亞洲首例,甚至世界成功的首例。
目前介入性心導管三個領域的領先專家,都集結在中榮。
以心導管電燒治療心律不整,中榮院長陳適安是臺灣公認第一;心臟血管中心主任李文領則精通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而傅雲慶則是兒童心導管手術權威。
心導管手術相當仰賴技術與經驗,二十多年的累積與經驗傳承,讓傅雲慶在兒童心導管領域培育許多後進,中部各醫院的兒童心臟科主任幾乎都是他的學生。
在傅雲慶的帶領下,中榮使用心導管修補早產兒的動脈導管,在二○一三年創下臺灣首例紀錄。二○一四年更創下為亞洲最輕(一千三百五十公克)早產兒做心導管治療的成功紀錄,現在已經健康長大。
而以心導管方式來治療心肌梗塞的心室破洞,傅雲慶也是臺灣第一人,第一例就是由中榮團隊操刀;傅雲慶也領先亞洲,透過心臟內超音波技術,不需全身麻醉就可以修補心臟破洞。
二○一五年,中榮兒童醫學中心更以「開心手術不開心:創新心導管技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榮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評比全國第一、認證「銅獎」的肯定。
恢復往日的心算能力
雖然是補心高手,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傅雲慶術前總會為患者禱告。葉宗義手術前,傅雲慶就帶著他的家人一起禱告,「那時我去看他,見到他的家人都非常擔心,於是就帶著他們一起禱告。」
「主啊!希望祢借用醫師的手治療葉會長的病,讓他能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禱告中全家人都留下了感動的眼淚。
「說也奇怪,當時我昏迷在病床時,夢中聽到東海大學飄來的鐘聲,雖然大家都說我住的那側病房是聽不見鐘聲的,但我甚至還看到了一百位牧師在東海大學為我禱告,」談起這段奇妙的經歷,葉宗義始終認為是傅雲慶為他禱告帶來了祝福。
葉宗義回想自己病發住院時,「以前我一秒鐘可以算十個數字,但心肌梗塞住院期間,竟然連兩位數乘法都算不出來,」幸好隨著手術成功,出院休養後,很快的他又恢復往日的心算能力。
現在的他依舊活力滿滿,可以到世界各地演講,推廣自己最愛的珠心算。
「我很感謝員榮醫院張院長,因為他才讓我遇到傅醫師,這位具大愛、了不起、總是為病人著想的醫師,讓我現在可以健康的繼續活著,」每每回憶起心臟衰竭到中榮接受治療的經歷,葉宗義總是滿滿的感激。
作者:陳培思、邵冰如、張雅琳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04-25 00:00:00
<內容簡介>
來到臺中榮民總醫院求醫的民眾,許多都是區域醫院或診所無法處理的病人,身為中部地區唯一的國家級醫學中心,臺中榮總深知背負著眾多病人與家屬的深切期待。
面對民眾無助與著急的心,無論是凶險惡疾或迷霧般的病情,這裡的醫護人員從不怕挑戰,只要是為病人好,為解病人之苦,他們責無旁貸、拚盡全力。
全臺第一例AR結合脊椎導航手術
因為害怕手術失敗終身癱瘓,她忍耐脊椎側彎58度的全身不適長達20年,漸漸的連左手都失去知覺,最後終於鼓起勇氣踏入中榮
心肌梗塞竟引發心室破洞
用傳統外科開心手術補心是大手術,對年長者更是大挑戰,幸好在中榮遇見了心導管補心高手,不需要動開心手術,且成功率極高
紅斑性狼瘡病人陷入昏迷
十四歲小病人肺出血不止,跨科別醫療團隊大膽決定採用葉克膜,和閻羅王來回拔河十多天,終於把她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史上最高癌指數病人
睪丸癌已經擴散到腹腔,甚至包住腹部主動脈和下腔靜脈,醫療團隊挑戰二十三小時的馬拉松手術,總共動用六位醫師接力,終於順利完成
全身水腫到底是心臟還是腎臟造成的
肚子腫得像顆水球,連走路都會喘,反覆進出多家醫院急診門診始終找不到病因,幸好中榮做出及時處置,終於確立診斷,結束痛苦的迷途之旅
本書收錄14個臺中榮總與病人攜手對抗各種急重難罕疾病的真實案例,從頂尖醫療到全人醫療,從緊急救護到長期照顧,臺中榮總每一次醫療技術的超越,都是為了讓更多病人擁有更好的治療與照顧,也希望讓仍在疾病中迷惘的人知道,只要積極面對、勇敢去試,相信好醫院、好醫師,生命將有機會擁有第二個起點。
★本書特色:
不為比拚技術,而是全力爭取生命的未完待續
臺中榮總選擇走困難的路,為守護健康挑戰醫療極限
臺中榮總團隊堅持「Never Stop Growing」,為病人的重生奮鬥,希望提供更好的醫療與照護品質,更陪伴病友們勇敢在人生的道路上前進。
──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 陳適安
從23小時馬拉松睪丸癌手術 到心導管修補心臟
從AR導航脊椎手術 到高難度血型不相容腎臟移植
成功跨越每一次挑戰 更是病人勇氣與信心的根源
★名人推薦:
感動推薦
在科技業被譽為是台灣「護國神山」之時,本書也將引起大眾對中榮的關注與支持,發現我們的醫療正不斷以科技、創新及團隊合作的精神前進,是全民的「護國神盾」。
──馮世寬 國軍退輔會主任委
★目錄:
序
大愛無邊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委 馮世寬
全力爭取生命的未完待續 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 陳適安
前言
追求卓越 守護每一個希望
PART1 領先醫療
臺灣首例AR結合脊椎導航技術
擺脫變形 找回挺直人生
修補心臟破洞不動刀
心導管治療 重啟「心」能力
六位醫師接力二十三小時手術
挑戰最困難 拚出一線生機
從人工心臟到順利換心
內外科照護 搶救心臟衰竭
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
破解罕病難題對症治療
嚴重紅斑性狼瘡引發昏迷
跨科別合作 爭取救命時間
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抗血癌
七旬長者開啟人生新起點
器官捐贈讓愛延續
二十四小時待命 串起生命之鏈
PART2 全人醫療
攜手面對無法根治的多發性硬化症
細緻照顧 走過復發之路
陪伴乳癌病友扭轉陰暗人生
醫病共享決策 贏得最佳治療
守護大腸癌家族病人
精準治療 存活率達九成以上
扭轉打結人生的契機
期盼細胞治療延緩失能
角膜移植重獲視力
信任專業 脫離黑暗世界
脊柱裂的漫長復健路
相伴扶持二十多年的夥伴
<作者簡介>
陳培思
台大新聞研究所碩士,曾擔任《聯合報》、《Career》雜誌記者,著有《林書豪的故事》(商周出版),合著《與未來共榮》、《全齡顧齒攻略》、《影響力策略》、《競合力點亮醫療》、《迎向零醫院》、《勇敢不放手》(以上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邵冰如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曾經任職《聯合晚報》、《聯合報》、美國《世界日報》,著有《從沙龍到聯合國》、《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為一切人成為一切》,合著《放手讓孩子飛》、《勇敢不放手》(以上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張雅琳
自由撰稿人。踏入媒體業十餘年,以「寫字的人」為職志。著有《讓每個決定,成為最好的安排》(聯經出版),合著《划向未來的方舟》、《解構鐵道美學》、《勇敢不放手》(以上遠見.天下文化出版)、《牧路》、《觀光 50》、《廟宇覺旅》、《Made In Forest 山林製造》、《鐵馬款款行》(以上天下雜誌出版)。
★內文試閱:
•作者序
全力爭取生命的未完待續
陳適安 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
「Never Stop Growing」(永不停止成長),是我就任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時,開始勉勵中榮同仁的一句話。
而中榮同仁也不斷追求卓越。根據美國《新聞週刊》與全球數據公司Statista的「二○二四全球最佳智慧醫院」調查,臺中榮總是臺灣第一名;「二○二四全球最佳醫院」的調查,臺中榮總是臺灣中南部第一名。
這些榮耀的背後,不是要比拚技術的先進,最重要的是臺中榮總希望提供病人更好的醫療與照護品質。
身為中部地區唯一的國家級醫學中心,提供重、難症及特殊疾病的醫療服務,本是臺中榮總重要的任務。加上許多來臺中榮總求醫的民眾,是區域醫院或診所無法處置的病人,我們更應挺身而出,為病人奮力一搏。
例如《給生命第二個起點》裡,一位心肌梗塞引發心室中膈破洞患者,三條主要動脈都已阻塞嚴重,在生死邊緣徘徊,家屬本來對於傳統開心手術相當猶豫,深怕病人無法熬過漫長痛苦的恢復期。
在無比掙扎中,臺中榮總團隊提供了心導管手術的選擇,免除患者受開心手術之苦。中榮的心導管手術團隊發展已相當成熟,仍不斷持續精進,就是希望能提供病人,更多的治療選擇。
另一位是患有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長者,雖然年過七十,預後大多不盡理想,但中榮團隊沒有放棄,仍然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為這位病人爭取一線生機,回到健康的生活軌道。至今,中榮的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突破三百例,長期存活率接近七○%,與國際接軌,以此為基石,更進一步朝「細胞治療」發展邁進。
提升急診與加謢病房醫療品質
為了抓住每一個治癒契機,臺中榮總非常重視急診室和加護病房的醫療品質,這兩處是醫治急、重、難、罕患者的重鎮,也是觀察一所醫院醫療水準的關鍵。
臺灣各大醫學中心急診室壅塞問題備受關注,近年來臺中榮總從細部流程著手,改善急診病人滯留率,讓病人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獲得需要的醫療協助。現在,儘管每天至急診的患者仍然眾多,但臺中榮總急診室超過二十四小時的滯留率已經不到一%。
至於重症加護病房,中榮團隊也積極彙整重症病人每日接受各種診療的病歷紀錄、生理監視、檢驗數值、影像等,建置重症資料庫,並根據此資料庫的大數據,開發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急性腎損傷、菌血症、呼吸器脫離及重症病人長期預後等多種疾病預測模組,並將預測模組應用在重症加護病房上,建立包括急性腎臟損傷發生風險預測、敗血症臨床惡化風險預測等重要臨床預測警示模型,預測病人可能的風險,早期介入治療,避免遺憾發生。
與病友攜手同行
不只搶救生命,中榮更是陪伴著病友們,勇敢在人生道路上前進。
書中的脊柱裂病友,從出生開始,就是不斷就診、手術和住院,中榮團隊除了提供治療,更成為病友和家屬的力量,支持他們走過馬拉松般的復健療程;另一位嚴重紅斑性狼瘡病友,中榮團隊在她十四歲那年用葉克膜搶救下她的生命,爾後,她的人生旅程,中榮攜手同行。
臺中榮總守護全民健康的理念,也獲得了各界的響應。二○二三年十一月,在榮興醫學發展基金會的支持下,《勇敢不放手》一書出版,記錄十六個臺中榮總和急、重、難、罕病友們攜手對抗疾病的感人故事;今年,榮康醫學發展基金會也共襄盛舉,促成《給生命第二個起點》出版,希望傳遞更多正向的力量,勉勵無數的病人及家庭,走過病痛的幽谷。
也期許臺中榮總團隊堅持「Never Stop Growing」,繼續為病人的重生奮鬥,給予病人更多的選擇、更多的機會,讓飽受病痛折磨的他們,生命有第二個起點,讓人生未完待續……
•摘文
前言
追求卓越 守護每一個希望
二○一七年,臺中榮民總醫院升格為醫學中心,身為臺灣中部最大的公立醫學中心,臺中榮總肩負「健康守護者」的社會責任。這一份當責的信念,也驅使臺中榮總以追求卓越的醫療、教學及研究為重要目標,希望讓每一位前來求診的患者獲得妥善的治療。
隨著擴增實境(AR)科技愈來愈發達,臺灣第一例使用AR眼鏡導航手術,就是由臺中榮總團隊完成。手術中,脊椎周圍的動脈、器官的精準動態,全都可以清楚的呈現在執刀醫師眼前,不僅能讓植入螺釘定位更準確,手術時間也大幅縮短,有效降低手術風險。
這次手術的成功,象徵臺灣醫療技術又再往前突破,帶領手術醫療進入下一個新時代,更重要是,讓病人擺脫脊椎側彎痛苦,擁有嶄新的生活。
臺灣末期腎臟病發生率為世界 第一,面對眾多的末期腎衰竭患者,腎臟移植是最好的治療模式,然而,遲遲等不到器官,讓這些病人只能靠著一次又一次的洗腎,維繫著生命。
臺中榮總團隊看到了這些病人的苦痛,研究發展出高難度、高存活率的血型不相容活體腎臟移植,讓需要腎臟移植的患者不需再苦苦等待器官,有了開啟新人生的機會。這些年來,臺中榮總團隊已經執行近三十例血型不相容腎臟移植個案,目前不僅手術移植成功率百分之百,幫助病人擺脫洗腎的痛苦,長期存活率超過五年的病人達九成以上,更陸續有病人突破了十年。
每一個醫療技術的超越,都是一項艱難的挑戰。也為了讓更多病人擁有良好的治療與照顧,獲得珍貴的重生機會,臺中榮總團隊未來將繼續努力,大步向前。
(摘自PART1 領先醫療)
修補心臟破洞不動刀
心導管治療 重啟「心」能力
臺灣每年約有一萬多人罹患心肌梗塞,需即時打通阻塞的冠狀動脈方能搶救性命,但你可能不知道,心肌梗塞還可能引發罕見卻極端致命的心室中膈破洞,也是俗稱的心臟破洞。治療心室破洞,傳統上必須透過外科開心手術才能把破洞補起來,但開胸是大手術,患者未必能承受且死亡率也高。
十年前,當時七十二歲的葉宗義就因為心肌梗塞合併心室破洞,一度命在旦夕,但他緊急接受臺中榮民總醫院的介入性心導管治療,不僅免除風險極高的開心手術,還恢復了健康。
那是葉宗義第一次到臺中榮總,「很慶幸就遇到了傅雲慶醫師,救回了我一命。」
咳嗽竟然是因為心肌梗塞
身為全國商業總會監事兼世界珠算心算聯合會會長的葉宗義,還記得自己是在二○一二年農曆年前開始咳嗽,起初他不以為意,但愈咳愈厲害,咳到聲音都變了,甚至覺得喘。
他本來還想撐過農曆年後再就醫,但太太覺得不對勁,大年初三就催他到彰化員榮醫院急診,經心電圖檢查,發現是心肌梗塞。葉宗義不僅心臟腫大,還有肺積水現象,緊急轉院到臺中榮總。
葉宗義記得剛開始自己在救護車上還能跟護理人員說話,「那時我都很清醒,覺得情況似乎還好。」然而因為心肌梗塞導致心臟衰竭,送至中榮時收縮壓只剩八十三毫米汞柱,儘管人還有意識,但已經算是休克狀態。
送到心導管室檢查時,葉宗義喘得太厲害,幾乎無法呼吸,醫師於是緊急插管。
「他來的時候已經很危險了,」臺中榮總副院長傅雲慶談到葉宗義當時的狀況這麼說。
並非所有的心肌梗塞都會致命,主要視阻塞的範圍和嚴重程度而定,傅雲慶解釋,「如果塞到主幹道,幾乎就會立刻走掉,根本來不及救,但冠狀動脈就像樹枝,如果只是塞到小分支,不一定會有嚴重的症狀或後遺症。」
打通動脈,但心臟持續衰竭
經心導管檢查發現,葉宗義的三條冠狀動脈都嚴重堵塞,左前降支已經有九○%狹窄,左迴旋支則是九五%,右冠狀動脈有七五%。
中榮立刻進行手術,打通葉宗義左前降支和左迴旋支兩條動脈,並放入主動脈內氣球幫浦,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降低心臟負擔。
「看太太邊簽醫療同意書邊哭,我就知道事態嚴重了,」葉宗義印象進手術室前見到太太不斷掉眼淚,「我還安慰她說,你放心,我會加油。但接下來五、六天我就不醒人事了。」
當手術房外的電子看板顯示「手術成功」,葉宗義的太太和孩子們都鬆了一口氣,只是當聽見時任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尊睿說明,「血管已經通了,但還有另外一個問題,他心臟有破洞,必須盡快再動第二次手術」時,大家的心情頓時又陷入谷底。
醫師發現,葉宗義除了冠狀動脈狹窄外,還有心室破洞的問題,打通動脈只是改善冠狀動脈血流,卻無法解決心臟持續衰竭的問題。
一般來說,心室中膈破洞分為先天和後天,後天是心肌梗塞所造成,主要由於支配心臟中膈的左前降支冠狀動脈阻塞,造成心室中膈肌肉壞死,壓力較大的左心室血流就衝往右心室,造成心室中膈出現一個破洞。
「即使血管打通,病人也不一定可以存活,因為心臟已經有部分肌肉壞死,」傅雲慶解釋,「加上心室破洞,如果放任破洞,左心室血液會大量灌到右心室,再繼續衝往肺部,造成肺充血。」
免受開心之苦的方法
「當時他的X光片心臟已經腫得很大,幾乎是正常的兩倍,肺部影像則是一片白茫茫,因為肺水腫很厲害,有生命危險,」傅雲慶回想。
肺泡在正常狀態下是充滿空氣,但葉宗義的肺泡卻積滿水,肺部收縮壓高達七十六毫米汞柱,是正常的兩倍以上,肺部血流量也是正常的二.三倍,「因為肺部血管壓力升高,造成全身血液循環都產生問題,」傅雲慶指出,「右心室必須更用力收縮,才能把血液打到肺部進行氣體交換,這會不斷加重心臟負擔,加速心臟衰竭。」
聽到必須再一次開刀,家人們都傻了,葉太太緊張的詢問第二次手術成功率多少,醫師評估不到五○%。
家人們本來就很猶豫,擔心他不一定能熬過開心手術,又聽到成功機率並不高,更陷入掙扎,不知該如何是好。
正當家屬拿不定主意時,員榮醫院總院長張克士剛好前來探病,聽聞狀況後推薦可以求助當時臺中榮總兒童心臟科主任傅雲慶試試。
這個建議扭轉了葉宗義的命運,免於開心手術之苦。
提到修補心臟破洞,多數人最先聯想到的是心臟外科,事實上,補心臟的真正行家是兒童心臟專科,因為兒童較常出現先天及結構性心臟病,需要修補心臟破洞,因此兒童心臟科經驗值會比成人心臟科高出許多。而傅雲慶正是透過心導管,以免開刀方式修補心臟破洞的高手,至今修補過的心臟破洞已經超過三千例。
傳統上,心室破洞必須透通過外科開心手術把破洞補起來。手術會先鋸開胸骨,讓心臟暫時停止,由於患者原來就有部分心肌壞死,因此心臟不見得能夠重新順利起跳,加上這是大手術,患者的身體也未必可以負荷,死亡率在二五%到五○%之間,以葉宗義當時的狀況,死亡的風險非常高。
微創手術傷口小
而用心導管修補心室破洞,是利用導管將封堵器從頸部靜脈送到右心房、右心室,再穿過破洞至左心室,然後把鎳鈦合金的封堵器置放在破洞處,將破洞夾起來。
心導管屬於微創手術,不僅手術傷口小,不需要長時間的術後恢復,一般來說,患者手術完隔天就可以出院,情況良好者甚至當天就能回家,也不會留下疤痕,只有一個像打點滴大小的針孔。
「他的破洞大概是一.三公分,我們選用二.四公分的封堵器,」傅雲慶談到葉宗義手術過程及狀況,「我放了封堵器把破洞夾起來後,血壓立刻改善,手術只花了五十分鐘。」
隔天葉宗義恢復狀況不錯,傅雲慶就把輔助心臟的主動脈內氣球幫浦關掉,不到一星期就轉到普通病房,又觀察幾天就順利出院了。
心肌梗塞所引發的心室中膈破洞並不常見,大約只占心肌梗塞患者的二%,估算起來,臺灣每年可能僅有二十例左右。
然而心肌梗塞合併心室破洞卻很致命,患者一個月內的死亡率大於八成,一年的死亡率更是高於九成,傅雲慶說,「換句話說,只要心肌梗塞合併心臟破洞的話,大多會在一年內死亡。」
「成人跟兒童的心臟補破洞不大一樣,更加困難,」傅雲慶解釋,兒童雖然是先天結構破洞,但心臟收縮正常,肌肉沒有壞死,生命現象穩定,成年患者的心臟破洞往往都是心肌梗塞所引起,心臟狀況已不好,全身器官也有多重問題。
例如患者因為心臟衰竭引發腎臟功能不良,手術時施打顯影劑可能引發急性腎衰竭。此外,操作過程中心導管需要穿過心肌梗塞部位,由於壞死的肌肉很敏感,容易因此產生心律不整,甚至心臟可能突然間就停止。
取代傳統手術,透過心導管修補心臟破洞,死亡率仍有一五%到二五%,傅雲慶解釋,「主要因為病人本身心肌梗塞,肌肉壞死、心臟衰竭、身體及器官狀況並不好,即使手術成功,也不見得就能恢復健康。」
只要是為病人好,我不怕挑戰
因為仍有不低的死亡率,有些心導管醫師不願冒險,最後反而讓患者接受風險更大的開心手術,但藝高膽大的傅雲慶表示,「我專治別人說不能治的、特別喜歡做別人說不能做的,只要是為病人好,我從不怕挑戰。」
「如果能選擇,大部分的病人都不會想開刀。開刀要歷經一段很長的術後恢復期,還要插一大堆管子,整個過程很辛苦,」傅雲慶強調,「既然有比開刀更好的技術,就應該讓病人免除開刀之苦。」
十一年前傅雲慶第一次修補因心肌梗塞造成的心室破洞,當時患者的心室破洞約○.八五公分,日漸經驗累積後,手術難度也不斷提升,甚至還曾修補超過兩公分多的心室破洞。
「破洞愈大,除了病人狀況會更差,手術過程也必須使用更大的封堵器、更粗的管子,」傅雲慶解釋其中的難度,「置放的時候也愈不容易支撐固定住,可能有脫落或位移的風險。」
很早就開始修補各種心臟破洞的傅雲慶是醫界公認的「快手」,目前修補心房破洞最快的紀錄是五分四十秒,且過程中患者只有局部麻醉。更讓傅雲慶自豪的是,「這麼多年幾乎百分之百都能把洞補起來,不曾在手術中失誤造成病人死亡。」
中榮心導管三大支柱
多年來,中榮的心導管領域一直在臺灣居於領先地位。
二○○四年,傅雲慶於美國進修回臺,在於中榮建立堅強的心導管團隊,陸續創下很多臺灣首例、亞洲首例,甚至世界成功的首例。
目前介入性心導管三個領域的領先專家,都集結在中榮。
以心導管電燒治療心律不整,中榮院長陳適安是臺灣公認第一;心臟血管中心主任李文領則精通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而傅雲慶則是兒童心導管手術權威。
心導管手術相當仰賴技術與經驗,二十多年的累積與經驗傳承,讓傅雲慶在兒童心導管領域培育許多後進,中部各醫院的兒童心臟科主任幾乎都是他的學生。
在傅雲慶的帶領下,中榮使用心導管修補早產兒的動脈導管,在二○一三年創下臺灣首例紀錄。二○一四年更創下為亞洲最輕(一千三百五十公克)早產兒做心導管治療的成功紀錄,現在已經健康長大。
而以心導管方式來治療心肌梗塞的心室破洞,傅雲慶也是臺灣第一人,第一例就是由中榮團隊操刀;傅雲慶也領先亞洲,透過心臟內超音波技術,不需全身麻醉就可以修補心臟破洞。
二○一五年,中榮兒童醫學中心更以「開心手術不開心:創新心導管技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榮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評比全國第一、認證「銅獎」的肯定。
恢復往日的心算能力
雖然是補心高手,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傅雲慶術前總會為患者禱告。葉宗義手術前,傅雲慶就帶著他的家人一起禱告,「那時我去看他,見到他的家人都非常擔心,於是就帶著他們一起禱告。」
「主啊!希望祢借用醫師的手治療葉會長的病,讓他能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禱告中全家人都留下了感動的眼淚。
「說也奇怪,當時我昏迷在病床時,夢中聽到東海大學飄來的鐘聲,雖然大家都說我住的那側病房是聽不見鐘聲的,但我甚至還看到了一百位牧師在東海大學為我禱告,」談起這段奇妙的經歷,葉宗義始終認為是傅雲慶為他禱告帶來了祝福。
葉宗義回想自己病發住院時,「以前我一秒鐘可以算十個數字,但心肌梗塞住院期間,竟然連兩位數乘法都算不出來,」幸好隨著手術成功,出院休養後,很快的他又恢復往日的心算能力。
現在的他依舊活力滿滿,可以到世界各地演講,推廣自己最愛的珠心算。
「我很感謝員榮醫院張院長,因為他才讓我遇到傅醫師,這位具大愛、了不起、總是為病人著想的醫師,讓我現在可以健康的繼續活著,」每每回憶起心臟衰竭到中榮接受治療的經歷,葉宗義總是滿滿的感激。
最新生活新聞
-
-
清大有意合併中華大學 擬成立清華平方科技園區
(7 小時前) -
臺南棒球歷史展11/30登場 邀您見證百年棒球記憶
(7 小時前) -
天兔颱風農損逾111萬 受損作物主要為大豆
(7 小時前) -
93年次以前具碩士學位者 仍得申請研發役
(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