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4°
( 16° / 13° )
氣象
2024-11-26 | PChome書店

金剛經的探索與實踐:心手合一讀寫組合(首刷限量親簽加贈金剛經)

金剛經的探索與實踐:心手合一讀寫組合(首刷限量親簽加贈金剛經)
作者:吳若權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1-11 00:00:00

<內容簡介>

☆《捨得自己:金剛經的日常實踐》☆
曾經積極地追求,而今要能甘願地割捨——
繼《心經》之後,
面對人生的成住壞空,吳若權走入《金剛經》的世界,
在經典的探索中明心見性,
學習看待人生不同階段的問題,解答自身疑惑。

本書以《金剛經》四大要義為架構,分享吳若權數年來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金剛經》的心得,佐以親身經歷的真實故事,搭配經文中的金句,試著以拋磚引玉的線索,共同編織出佛陀智慧的錦緞,與讀者互勉。

但願你也能從此得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解脫,不再執著於各式各樣的念頭,還給靈魂翱翔的自由,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從此岸到彼岸。而抵達的那一刻,亦是全新的出發。

—戒斷煩惱的權式重點—
▍必須先肯定自己,放下才有意義。對待自己,最好的方式,竟是舉重若輕。
▍要學會「放下」,而不是「放棄」。
▍不要在第一時間相信自己的念頭,它可能是錯的。
▍沒有人可以真正的侮辱你,除非你自己應允。對方要怎麼講、怎麼做,是他的事;你能做的是:不要照單全收。
▍一個人最大的錯誤,就是總是覺得自己是對的。
▍我很樂意對別人好;我也值得別人對我好。
▍真正的愛,是成全對方可以無條件做自己。
▍沒有一定要怎樣,人生才會呈現更多元的樣貌。
▍一個人只要不糾結於「沉沒成本」,接受失敗的那一刻,就已經是最佳停損點。
▍維持平靜,並非麻木心死,變得無感,而是能夠在覺察情緒中,適時自我調適,而不輕易被外界所擾動。

☆《捨得的練習:我的手寫金剛經》☆
這一生,你至少要抄過一次《金剛經》
在一筆一畫間與內在捨得放下的自己相遇

抄經是跨越宗教的自我修行。除了成全個人的心願,也能祝福這個世界。
――吳若權

—吳若權精心設計的自我修行練習—
裝幀採裸背精裝,180度完全攤平,便於展開書寫。
內頁採日本上質道林紙,易於書寫,厚磅紙質不透印。
全書共七回自我修行練習,將心意迴向化為圓滿祝福。
第一回抄寫提供描紅經文,後六回抄寫皆有空格標號。
貼心拆分章節,可視情況分段練習,並記下抄寫日期。
摘錄《捨得自己》147則金句,與你在抄經時共勉。

★本書特色:

【限量套書組合】
用心理解,動手練習—
在閱讀與抄寫之間,
學習捨得,學會放下。

組合包括
☆《捨得自己:金剛經的日常實踐》14.8*21公分,296頁。
封面設計以佛經中「恆河沙數」為靈感,結合金紅相間的沙丘和燙黑書名。
☆《捨得的練習:我的手寫金剛經》14.8*21公分,320頁。
精緻裸背精裝,利於攤平書寫;內頁使用日本上質道林紙,筆觸平滑好寫。

限量加碼
☆ 雙面書衣設計,「2025年金剛經四句偈年曆」為您的嶄新年度獻上祝福;
☆ 車縫線裝訂精美《金剛經》原典,伴您渡過沉澱心靈雜質的抄經時光。

★目錄:

★《捨得自己:金剛經的日常實踐》★
自序 捨, 不得
目錄

Part1 斷捨煩惱 走入《 金剛經》, 修習獨一無二的生命課題
要把「表面的為人」、與「事實的真理」分開,
才能透過完整的觀察,獲得真正的智慧。

當佛陀遇見阿德勒
喜歡看到別人成功
真菩薩與假道學
為善, 何不讓人知?
堅持主觀, 就看不到真相習慣
鍛鍊提起的能力, 才有放下的勇氣
反璞歸真, 未必真

Part2無我度生 重新認識自己, 並處理人際關係
「忍」的目的。是為了要化解別人惹出的問題,
進而安頓自己的身心,消除雙方的煩惱。

鑰匙在自己手裡
不要相信念頭, 它不是真的
沒有人可以欺侮你, 除非你應允
每一次如願, 都來自別人成全
你所依賴的, 都會變成障礙
祝福你討厭的人與眾生
人生如夢, 別把夢當真

Part3無相布施 真正的付出, 是被視為理所當然
未必要擁有很大的財力,才能布施;
光是抄寫、讀誦、修持、宣講經文,也能布施。

自以為是的好, 其實很不好
付出, 樂於被視為理所當然
捐錢行善, 最簡單、也最難
捨命, 為君子
最高明的付出, 是讓人毫無壓力
累積福德, 抵消業障
真正的愛, 是成全對方無條件做自己

Part4無住生活 放下執念, 才能活出自在的人生
沒有一定要怎樣,人生才會呈現更多元的樣貌。
世界確實很多變;去除妄相、割捨執念是真理不變。

你的心就是神聖的殿堂
沒有一定要怎樣,人生才會更多樣
成功, 只是虛擬的天花板
心心相印: 一切盡在不言中
月亮不可代表我的心
人生就像千層蛋糕
愛別人, 才能度化自己

Part5無得而修 像練習呼吸般, 把修行融入日常
維持平靜,並非麻木心死,變得無感,
而是能夠在覺察情緒中,適時做好調適,而不輕易為外界所動。

沒有修行, 是最高的修行
抄寫經文, 消災祈福
可以生氣, 不要動怒
求神, 問祂在不在?
靈性上癮, 越追求越空虛
為你, 千千萬萬遍
世間最美的離別

《金剛經》 原典與白話翻譯
《 金剛經》 的四句偈
修持《 金剛經》常見的七個問題
參考書目.延伸閱讀

★《捨得的練習:我的手寫金剛經》★
自序 在方寸之間,筆耕福田
抄寫《金剛經》的問題與解答
七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自我修行練習

<作者簡介>

吳若權
政治大學企管系畢業。曾任職IBM、HP、Microsoft等知名企業。現為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企管顧問、療癒師,也是獲得七張SCA咖啡證照的咖啡師,擁有國際重量訓練執照,以斜槓達人之姿,穿越世間不同場景,編織生命波瀾壯闊,最終陪你回到心靈角落,在平淡簡單中體會人性的深邃,展現靈性的豐盈。

1995年,以藝文小說《愛一次也好》踏入文壇,清新動人的文字風格廣受讀者歡迎;2000年,以短篇小說集《下雨天裡的松風聲》獲得「中興文藝獎小說類首獎」。創作類型多元,廣及兩性、勵志、心靈、企管,時而寫出人生的豁達、時而寫出對於現世的精闢見解,也毫不隱藏對於與人之間的細膩情懷。2019年以《青春好好Young》榮獲第54屆廣播金鐘獎「少年節目獎」。累積講座超過兩千場,帶給無數人激勵與療癒的力量。正因為貼近人心,才能釋放不燙傷的溫暖。

本書是他的第121部文字作品,與讀者一起再度啟程,終將發現:創造自己,既是最偉大的奇蹟;放下自己,也是最重要的練習。

★內文試閱:

當佛陀遇見阿德勒

人我界限,中間隔的是虛線,不是實線。

人生,有很多煩惱。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主張: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後世有不少學者衍生阿德勒的部分觀點,鼓勵民眾勇敢做自己,即使因此被別人討厭,也不足為懼。但這究竟只是實踐自我一時的策略,或是終極目的呢?

如果每個人都為了追求心中的自己,而不惜與天下為敵,這樣遺世獨立的自己,真的會感到自在快樂嗎?

我的朋友阿松,常在下班前被主管臨時交辦緊急工作,都盡心盡力加班完成。本來樂在工作,但次數多了,難免心泛嘀咕:「主管是看我單身、或個性好欺負,要不然為什麼都不叫別人做,偏偏每次都選中我。」

他讀過很多心理學相關書籍,熟悉「人我界限」「課題分離」等論述,認為自己不該因為個性老實善良,又被「單身歧視」,承擔本來不是他份內的工作。在一次會議中,他忍不住疾言厲色發難,要求公平分配工作。

主管當場應允,同事私下卻耳語甚多。他感覺世態炎涼,興起離職的念頭。帶著抱怨跳槽,雖快速轉職成功,卻不快樂。直到某天參加公司外部的研討會,聽起同業談起,才知道前主管非常看重他,原本正在規劃著要幫他升職加薪,沒想到他臨時出人意表地掛冠而去,不接受任何慰留。

百感交集之餘,他反思當初離職,是否為正確的抉擇?如果時間倒轉,會不會有另一個版本的選項?例如:明哲保身維護自己權益的同時,不急於劃清界線,而是抱持善意和主管積極溝通,試著以領導團隊的思維協助解決問題,也讓其他同事樂意協同合作。最後終能心甘情願地成全大局,放下自己的執念而釋懷,不再糾結於未盡公平的主觀感受。

這個想法比較接近《金剛經》的教導,可以徹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解脫。去除因為無明的恐懼,不再侷限於「你」「我」「他」之間的差別心,就能從煩惱中豁然開朗。或許還稱不上開悟,但已經是比較明智的決定。

● 放下自我的執念,才能心甘情願地為別人付出

《金剛經》是佛陀用來教化世人斷捨煩惱的經典,提醒我們:透過時時刻刻的覺察,重新認識自我,發現腦袋裡的意識,其實是妄念與幻想。你所堅持或依賴的是非對錯,都不是真實的。唯有打破自己的慣性,並消弭人我之間的隔閡,因為完全的同理而產生無條件的慈愛,一切以「利他」為使命,才能覺醒。

乍看之下,此番論述似乎和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倡議有所歧見,其實不然。詳讀阿德勒的講義著作,會知道個體心理學的終極目標,正是:「利他」。只不過心理學的架構,是透過療癒來修復創傷並超越自我,必須重回完好如初的狀態,才能心甘情願對別人付出,從此肯定自己的價值與生命的意義。而佛學的知見則是:發心助人,是最好的修行,可以讓你來世不再輪迴於同樣的課題受苦。追求生命價值的最高境界,是認清世間一切的本質,都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所有人事物都會隨因緣不斷變化,並非獨立固定存在,進而放下自我的執念,捨得無條件為別人奉獻,卻不覺得自己有所犧牲。當所有的付出都真正發自於心甘情願,就能超越煩惱牽掛,獲得自在解脫。

心理學有關「人我界限」的倡議,固然可以從維護自己的角度出發,讓我們懂得避開來自別人的情緒干擾,保障自己的權益不受對方侵犯,也提醒自己不要過度涉入他人的領域,用相處上的距離來獲得彼此的自由,但若只會堅持涇渭分明的各自責任歸屬,而缺乏打從心底的同理與尊重,並自然流露慈愛之心,就很容易流於「我把自己顧好就好!」「他要如何自生自滅,都與我無關!」從此雙方的關係,就只會停留在「相敬如賓」的表面和諧。

然而,無論你多麼精通「課題分離」,學會對自己負責,不必為了顧及對方的情緒或感受,而做出違背自己心意的決定,夜深人靜冷不防冒出的內疚感,卻依然糾纏著原以為已經脫身的自己。

● 區隔「你」「我」之後,用愛與慈悲才能重新創造「我們」

為什麼都已經明白「人我界限」,也做到「課題分離」,還是會覺得愧疚難安,無法自在灑脫?最關鍵的因素是:心理學的「人我界限」與「課題分離」,常常是基於內在的恐懼,而採取的自我保護措施,它可以強調彼此的尊重,卻無助於發展更深度的同理,於是也很難再精進到愛與慈悲的境界。

從「不許你踐踏、侵犯我」,到「我可以不受到你踐踏、侵犯的影響」,是一段非常遙遠的修身距離。就像孩童在課桌椅中央劃出的那一條分隔線,區分出「你」「我」之後,要如何才能重新創造彼此同心的「我們」?

《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陀勸勉世人:不要執著於個體之間外在的區隔,尤其是在助人利他時,必須不分彼此。人與人之間,其實並沒有真正相隔的那一條線。如果要教化大家懂得彼此尊重,那一條線也不會是實線,而是虛線。

當沒有「自我」概念時,反而是自己最強大的時候。凡事不要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前面,榮辱得失就變得沒那麼重要,一旦沒有擔心害怕「我會被人占便宜」的煩惱牽掛,自身的力量就能倍增到無限大。面對生活重大決策,能夠放下情緒,用更高度的思維處理,就能透過利益他人,而超越恐懼,創造自己。

——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譯】只要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等破除四相的心念,來修持明心見性的一切善法,就可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