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2°
( 35° / 28° )
氣象
2025-09-28 | PChome書店

親愛的小孩:溫尼考特醫生的貼心叮嚀——照顧孩子,「夠好」就好

親愛的小孩:溫尼考特醫生的貼心叮嚀——照顧孩子,「夠好」就好親愛的小孩:溫尼考特醫生的貼心叮嚀——照顧孩子,「夠好」就好
作者:唐諾0FB;溫尼考特(Donald W. Winnicott)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25-09-19 00:00:00

<內容簡介>

與你並肩走在愛孩子的路上:
獻給親愛的小孩、親愛的你!

當孩子哭鬧奔跑、沉默不語,或出現身心症狀時,他不是想故意搗蛋,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呼喚世界的回應。這一刻,我們只需要適時地出現在他的身邊,傾聽他、讀懂他,在寧靜的陪伴下,他就能慢慢走出獨立的步伐,好好長大。
溫尼考特兼具小兒科醫生與精神分析師的雙重身份,終其一生關照著孩子們的成長。在本書中,他始終提醒著我們:孩子並不需要「完美」的照顧,一切只要「夠好」就好。
本書收錄了這位貼心的醫生橫跨四十年、共三十一篇的思想結晶,用包容、溫暖的語言,帶領我們進入孩子的內在世界。無論是嬰兒早期的發展、家庭對兒童生活的影響、各種症狀背後的心理成因,他都有著鞭辟入裡的洞見;另一方面,他也能退後一步、以更全觀的視野,探討小兒科醫師、精神分析師、心理學者、社會工作者等各種專業人員如何各司其職,真正為孩子們打造出「夠好」的環境。
這本書,獻給親愛的小孩,也獻給所有親愛的照顧者。無論你是家長、教師、醫師或社工,只要你曾在陪伴孩子的路上遭遇困難、疑惑,或感到無能為力,你都能在溫尼考特的文字裡,找到真實的理解與力量。

這本文集以個案難題為核心,如精心策劃的展覽般條理地呈現,為心理工作者、特教人員與社工打造了重要的里程碑,尤其對在各類機構中照顧困境兒少的工作者,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蔡榮裕

不同於溫尼考特的其他著作,本書以大量的臨床材料為主。在那些面向父母與各類照顧者的演說中,他提出了許多理解幼兒的實用觀點,而這些觀點正來自他作為兒科醫師與精神分析師的真實臨床經驗。——許薰月

★本書特色:

☆ 收錄兒童心理學大師溫尼考特40年的長期觀察與思考靈光。
☆ 三十一篇臨床與理論的精華,帶領讀者認識兒童的發展歷程。

★名人推薦:

暖心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石昱棋|牧陽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林玉華|前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系主任
林耀盛|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孫明儀|映安社會工作師事務所負責人
張通銘|彰基兒童醫院兒科部副部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士、
中興大學學士後醫學系部定助理教授
郭煌宗|中國醫藥大學兒少發展暨心智行爲科顧問
許薰月|諮商心理師、巴黎西堤大學精神分析與心理病理學博士
蔡榮裕|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分析治療督導、臺灣分析治療學會理事長、
臺灣心理治療個案管理學會理事長
謝佳芳|紐約IPTAR兒童與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治療師

★目錄:

推薦序1 透過溫尼考特的眼光,銘刻臨床與人性關懷的碑文——蔡榮裕
推薦序2 從溫尼考特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共同編織生命篇章——張通銘
推薦序3 在文字的回響中,與溫尼考特相見——許薰月心理師
譯 者 序 溫尼考特給這個世界的情書——翁士恆

致 謝
前 言
引 言

第一部|觀察、直覺與同理心
1 對人類本質的客觀探究——一九四五
2 是的,但是我們怎麼知道那是真的?——一九五〇

第二部|嬰兒早期發展
3 對外在現實最原初的指引:不同的早期發展階段——一九四八
4 環境需求、早期階段、完全依賴,以及基礎獨立性——一九四八

第三部|家 庭
5 情緒發展對餵養問題的影響——一九六七
6 兒童的拒絕入睡——一九六八
7 失落對青少年的影響——一九六八
8 從青少年口中說出來的是什麼——一九六六
9 違法者與慣犯——一九四〇年代初期
10 以「家庭」為整體,看待臨床上的家庭問題——一九五九

第四部|上 學
11 學齡前兒童的心理衛生——一九三六
12 老師、父母,以及醫生——一九三六

第五部|個案研究與觀察
13 手足出生後症狀發展的臨床案例——約於一九三一
14 關於一個小男孩的筆記——一九三六
15 一條名為「奶非」的小被被——無年份

第六部|領 養
16 兩個被領養的孩子——一九五三
17 領養的潛在陷阱——一九五四
18 當領養兒童進入青春期——一九五五

第七部|身心症問題
19 談孩子尿床:一些觀察與想法——一九三六
20 丘疹性蕁麻疹與皮膚感知的動力歷程——一九三四
21 有關遺尿症狀的簡短通訊——一九三〇
22 從心理出發的身體現象:兒童精神醫學的觀點——約於一九三一
23 論兒童心臟神經症——一九六六

第八部|自閉症與精神分裂症
24 三則有關自閉症的書評——一九三八、一九六三、一九六六
25 自閉症——一九六六
26 以適應失敗,理解嬰兒期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一九六七

第九部|成長中兒童的專業照護
27 兒童精神醫學的訓練:兒科心理部門的設置——一九六一
28 筆記:治療中的時間因素——一九六一
29 從群體現象角度,觀察兒童心理學與精神醫學協會——一九六七
30 兒科與兒童心理學的對話:臨床觀察——一九六八
31 兒童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與替代性照顧——一九七〇

附錄一:醫療術語詞彙表
附錄二: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唐諾.溫尼考特 (Donald W. Winnicott)
1896年4月7日生於英國普利茅斯。1914年進入劍橋大學耶穌學院,在結束戰時服役後,又到倫敦的聖巴瑟洛繆醫院繼續研習醫學,並於1920年取得執業資格。
溫尼考特的醫療生涯從小兒科開始,在接觸了精神分析後,越來越深入地研究兒童心理學。他在幼兒發展理論上的貢獻享譽國際,備受推崇,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所謂「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真我/假我」(true self / false self)以及治療情境中的「扶持」(holding)等概念語彙。這些充滿創意、令人嘆為觀止的洞見,奠基於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特別是他與母親、小寶寶和兒童之間的互動。
溫尼考特教授兒童精神醫學及進行精神分析超過四十年,曾擔任英國精神分析學會主席、皇家醫學會小兒科部門主席,以及英國心理學學會內科部門主席等職務。他經常在精神分析和醫療期刊上發表文章,也向許多職業團體講授兒童發展,對象包括教師、助產士、父母、社工人員、地方法官、醫師、心理分析學者以及精神科醫師。著名的代表作包括:《從小兒醫學到精神分析》、《給媽媽的貼心書》、《塗鴉與夢境》、《遊戲與現實》、《二度崩潰的男人》等。1971年,溫尼考特於倫敦自宅辭世。

譯者:翁士恆
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諮商與心理治療學系完成博士學位,目前為臺北市立大學諮商與心理學系副教授兼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過去曾擔任醫院小兒科的臨床心理師,長期協助機構於第一線面對收出養業務、家庭暴力、目睹家暴與性別暴力兒童的諮商與心理治療工作。
於蘇格蘭期間,接受存在哲學與客體關係理論的心理治療訓練,專長為兒童早期療育、現象學哲學與客體關係理論融合的治療取向,近年來也從事性暴力復原與政治暴力創傷復原的研究與實踐工作,目前轉向從治療室中走入社區與社會文化場域,並積極推動社區與社會正義之倡議與集體賦權等行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