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0° / 28° )
氣象
2024-02-01 | 中央社

醫學院要建立具有奉獻精神的傳統~考試院院長黃榮村獲邀秀傳醫療體系發表「醫學與人文」專題演講

一所醫學大學念茲在茲者,厥為建立良好傳統及學風,進行高水準人才培育工作,而且與學術卓越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考試院院長黃榮村受邀在彰化秀傳醫療體系營運中心會議做專題演講時愷切地說,醫者「不忍人之心」的仁慈行為實踐到生活日常,在於保有一顆溫暖的心,擁有悲天憫人、關懷弱勢的情懷。

「醫師不祇在治療疾病,行醫是一種藝術而非交易,是一種使命而非行業;」黃榮村院長引述美國臨床醫學與醫學人文大師威廉‧奧斯勒(William Osler)。另外提出哲學家康德的表述說,「在任何情形下,無論對待自己或對待別人,總是要把人當作目的,而不要把人當作工具」,這才是「以人為本」的真諦。

考試院院長黃榮村是國內知名心理學家,應中國醫藥大學董事、彰化秀傳醫療體系總裁黃明和醫師之邀,27日週六,專程南下彰化秀傳醫療體系舉辦的營運中心會議發表「醫學與人文」專題演講,當天下午並參觀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與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訓練中心、秀傳運動醫學中心各項新穎先進的醫療設施,受到黃明和總裁、陳維昭榮譽總裁、古鳴洲副總裁、營運中心執行長黃靖媛、營運長陳秀珠、首席行政副院長許惠美等體系醫院院長等高階主管的熱情歡迎接待;黃總裁畢生奉行實踐「厚澤民生」的行醫理念,他期待藉由黃院長的人生智慧和經驗,傳遞醫者更開闊的人文視野「做蒼生之大醫」,以利他信念來造福百姓健康福址。

台灣的大學醫學院,夙有重視醫學教育與醫學人文的傳統;黃榮村院長以擔任中國醫藥大學校長近九年的治校經驗切入主題,從大學辦學與醫學教育來說,一所有醫學院的大學,應特別重視大學部的基礎科學與人文教育。

…成為一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學比較簡單,如用七年時間擠進前500(ARWU)前400(Times),但改善大學部教育,提升基礎科學與通識教育水準,建立醫療奉獻的傳統(約要20-30年),鋪陳基礎與臨床結合的教育與研究平台,更困難更根本。…辦一所「強調大學部教育品質的研究型大學」,很多優秀學生大學部畢業後,當醫師、牙醫師、中醫師、藥師、護理師、或醫事人員,一定要強調大學部教育(不只教學)品質。…醫藥領域一向走在科學前沿,更須將學校辦成研究型大學。這兩件事辦好了,自然就有機會成為國際一流大學。

鷹派要有人性,鴿派要有進取心

…在私立大學推動結構性改革,若董事會太過急躁或校務會議溫情先行,則事必不成且日後必惹來心結,所以如何讓鷹派有鴿派心腸,鴿派有鷹派志向,須多做穿針引線之事,才能落實。

保持警覺心

…保持警覺心,追求世界排名階段性目標達成後,應即回歸到以學風與傳統為依歸的人性化校園。…一所醫藥大學念茲在茲者,厥為建立良好傳統及學風,進行高水準人才培育工作,而且與學術卓越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推動CMU往前往上發展的作法,先將「體質」調理好,接著在還來得及之前,趕緊提升「氣質」。…體質是基礎,氣質是高度,缺一不可,我們將醫學教育與醫學人文,當為推動與落實這些理念的平台。

推動醫學教育:幾組相似的概念

…台大醫科先有預科教育,強化基礎科學與博雅教育…先當大學生,再做醫學生…高木友枝、William Osler、黃崑巖:先做人,再做醫生

台灣的大學醫學院,夙有重視醫學教育與醫學人文的傳統。如台大醫學院在醫學教育中強調傳承及建立傳統;另在獲頒以偏鄉奉獻為主的醫療奉獻獎歷屆得主中,高醫、台大、與北醫都有長長獲獎校友或同仁,中國醫大副校長林正介醫師,25年來長期致力推動「南投信義鄉整合性照護IDS」,並投入社區醫療群家庭醫師整合照護,深耕社區老人健康營造,熱情付出奉獻與堅持的具體實踐。

「先學做人,再做醫生」主張,最早來自Flexner Report(1910年出版的美國與加拿大第一本醫學教育改革報告)、奧斯勒醫師(William Osler,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及醫院創始人之一)、與台灣總督府醫學校高木友枝校長,但在當代台灣的提倡及落實,應歸功於黃崑巖院長。我們辦學時,另引申其義,提出「先當大學生,再做醫學生」,以利於在校園中推動醫學教育。

黃崑巖教授全力推動兩個信念:「先學做人,再做醫生」與「教養有如一陣風」。與第一項相關的三件事:

(1)台灣總督府醫學校高木友枝校長:「要作醫生之前,必須作成了人,沒有完成的人格,不能盡醫生的責務」。(2)William Osler:「醫師不祇在治療疾病,更在醫治一個獨一無二的人,一個活生生、有感情、正為疾病所苦的人」、「行醫是一種藝術而非交易,是一種使命而非行業,在這個使命當中,用心要如同用腦」。(3)Flexner Report:建議先念大學四年醫預科(學士後醫學院制度),以提升進入醫學院學生的成熟度。

至於「醫學人文與教養」,其中「不忍人之心」,是教養中最重要元素,十八世紀康德道德律提出的第三種表述說「在任何情形下,無論對待自己或對待別人,總是要把人當作目的,而不要把人當作工具」,可視為醫者不忍人之心的清楚理念,但須找到具體的實踐例子,來放到醫學教育之中。

在危機中考驗醫學教育與人性~舉例幾個一般性與嚴重的違犯

2003年SARS風暴,教育部吳聰能主秘曾任衛生署防疫總所長與921重建會副執行長、黃崑巖教授是醫教會常委、楊泮池校長時任教育部顧問室主任,居間協調整合,也與旁邊臺大醫學院陳定信院長及臺大醫院李源德院長緊密合作,盯住醫學教育的實踐。

十來所醫學院醫學生家長,灌爆部長信箱,要求讓醫院實習學生回家。

但愈是危難之際,愈是醫院現場不能棄守之時。教育部召開臨時醫學校院長會議:實習醫學生在注意安全之下,應要而且應能展現多年醫學教育的嚴謹訓練與精神。

Buck v. Bell判例

1927年美國最高法院Buck v. Bell案: 大法官荷姆斯主張,為了國家對不適合者(包括低能)做強迫絕育,並未違反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

荷姆斯廣被嚴厲批判的不當名言:「三代低能已經夠了」(Three generations of imbecile are enough),因為 Carrie Buck 與母親和女兒,都被懷疑是低能者。之後Carrie Buck被強迫做節育手術,John Hendren Bell則是負責執行手術的維吉尼亞州一間療養院院長。

…該判決的背後支撐,則是美國社會與學術界當時流行的優生學偏見,要角之一是冷泉港實驗室優生學紀錄辦公室主任Harry H. Laughlin。

奧斯維茲(Auschwitz)集中營

位於波蘭第二大城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奧斯維茲集中營,有「死亡工廠」之稱。

這是納粹的最終處置方案規模最巨大的恐怖行動,被稱為 Dr. Auschwitz的Josef Mengele 醫生,在此做了將人體忍受能力推到極端的殘忍實驗、活體進行死亡實驗與器官摘取;Carl Clauberg 醫生教授,則在此做了殘忍的婦女絕育實驗。

自私與圖利下的倫理現身

塔斯基吉梅毒實驗計畫(The Tuskegee Syphilis Experiment,1932-1972),是一項前美國衛生署(PHS)在阿拉巴馬州Tuskegee所進行的臨床實驗計畫。

實驗開始之初(1932年),梅毒還是無藥可醫的絕症,但1943年醫學界發現青黴素可有效醫治梅毒後,研究人員為了使該實驗繼續進行,故意不對患者施以有效治療手段,甚至企圖阻止參與實驗的梅毒患者去接受有效治療。後被揭發,成為醫界之恥。…美蘇冷戰時期,心理學家曾協助CIA發展各種偵訊技術,包括使用幻覺誘發藥物與催眠術。…2001年911恐攻後,APA在2005年開始與國防部及CIA合作,未能遵守相關的研究倫理,替CIA發展偵訊與折磨技術,反向製造受拘押者的沮喪狀態,以獲取資訊。美國醫界與精神醫學界,以違犯研究倫理抵制。

剛性的教養

(1)在一次台中市長選舉時,學校老師參與洩漏競選人病歷的記者會,是醫者德行出問題,我在校院聯合演講中痛批,認為給醫學生做了最不好的示範。

(2)犯錯犯罪應做懲處,不應是非不明。一位中醫學院雙修實習醫學生,涉入謀殺命案,嚴重違反醫學倫理的犯罪行為,進入司法程序,但已有明確自白,須送學生懲戒委員會議處。

第一次會議居然未作處分,當為校長職責所在,要求再議,涉案學生找了律師隨時準備反告。最後退學結案,雖然後續仍有一些法律訴訟。

當過台大獎懲委員會主席,醫學院黃伯超院長提出醫學生考試作弊案,表示醫學生以後要當醫生,且是最優秀的醫學院學生,請委員會同意依醫學院會議共識退學。

最後依留校察看方式結案(留校察看處分比記三大過嚴重,期間再有任何違犯立即退學)。對上述嚴重百倍的案例,竟以「好不容易受完醫學生教育」理由爭取同情,未做處分,要求再議。

(3)Haruko Obokata事件 假作真時真亦假

RIKEN(日本理化研究所)小保方晴子(Haruko Obokata),於2014年1月Nature同一期上發表兩篇論文,主張體細胞經由外界剌激環境誘發(如放入低pH值的微酸液體,就像把體細胞放入柳丁汁中一樣),即可表現出類似胚胎幹細胞的諸多功能(簡稱STAP)。

簡單到令人驚訝,但很快就有人舉證該系列論文作假。

RIKEN無法複驗,野依良治(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在3月14日出面正式道歉,我剛好人在京都,15日日本報紙頭條。

這兩篇論文旋即在7月2日撤下,當年八月,小保導師與論文合著人笹井芳樹(Yoshiki Sasai)在神戶自殺,另外一位合作者 Charles Vacanti,被哈佛及附屬醫院停權。之後,早稻田撤銷小保博士學位,指導教授停權;野依良治隔年辭RIKEN理事長。

日本學術界面對榮譽及失德的緊要關頭,一點都不含糊,整個過程相當慘烈。這是一個知恥、懂得自律及自我了斷的學術社群,裡面成員在其一生教育中,早已學會時間來到時,應如何面對自己。

軟性的教養

(1)2003年初教育部任上,順道京都島津製造所,拜訪剛獲頒諾貝爾化學獎,只有學士學位、不在化學領域、也非教授的田中耕一。座談完畢去田中實驗室參訪前先照個像留念,田中禮貌安靜的站到後面一排,島津社長也不以為異。…拜託社長,請他坐到前排中間來。若照出一張田中站立而我們坐著相片流傳,會懊惱不已。

(2)擔任校長期間,到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SD)簽約訪談後,錢煦院士安排聚餐,與前清華大學徐遐生校長好久沒見相談甚歡,但合照時,沒注意竟讓莊明哲院士站到後面去了。

他們都是我一向尊敬的學界前輩,本來要有個照片登上CMU電子報,但照成這樣那是絕對不行了,所以就將這張唯一的合照給存檔了。

想在學校中形塑優良學風,建立良好傳統,不能只靠說一口醫學教育或醫學人文,更須長期努力實踐,以上這些剛性與軟性的教養實例,應可參考。

剛性與軟性之間:大體解剖課程的人文面向

解剖是醫學人文教育的開始。設計大體解剖課程,連接醫療專業與人文,在學習前暑假,走訪大體老師親人,了解大體老師的一生。

…啟用時舉辦法會與儀式,學習過程中製作解剖影片,以配合數位、模型、與實體教學;學習後縫合與火化儀式,並繳交學習心得。

我在將近九年校長任期中,每年都全程參加這些儀式及心得報告,當成一種學校的莊嚴宣告,希望學習者當真,永懷敬謹之心。

2015年10月5日到Graz醫學大學看大體解剖,共有三百多具,每年啟用上百具大體,具特殊處理技術且通風狀況良好。這間解剖學研究機構世界知名,由Friedrich Anderhuber 教授負責,他拿了一張紋路脈絡清楚的臉皮標本給我看,翻過來看,眼眶一清二楚。

還有製作精良的腦部立體血管標本,以及從胎兒、嬰兒、到成年完整系列的實體骨骼標本,匪夷所思,若在今日絕無可能。

維也納醫學大學(2004前為維也納大學醫學院與維也納總醫院,學生七千多人)逾2,000具大體。部分標本可能來自過去的集中營。維也納及世界醫學界也為這類活體解剖來源,以及依此所撰寫的教科書,作過辯論,並得到肯定結論,真是時代悲劇。

醫療奉獻精神與典範人物

厚生會醫療奉獻獎擔任評選團主席:2015、2016、2018、2019、2020/30屆。

安排學生到西非史懷哲醫院,要學生編採中台灣醫療奉獻與典範人物,探討長老教會、天主教、慈濟、路竹會參與醫療的方式與規模之不同。

探討台灣各醫學院培養出醫療奉獻獎之順位、如何在學校中建立起具有奉獻精神的傳統。

外籍傳教士醫師:奉獻與懷鄉彰基 蘭大衛/蘭大弼醫師門諾醫院 薄柔纜院長埔基 阿公阿媽(徐賓諾與紀歐惠)馬偕與長庚醫院羅慧夫醫師屏基 傅德蘭與畢嘉士醫師雲林聖若瑟醫院畢耀遠與松喬神父

典範學習與重返史懷哲之路~回到啟蒙之初

史懷哲何以決定到非洲行醫(因此在30歲時開始讀Strasbourg醫學院),年少求學時經常到阿爾薩斯省Colmar市一處公園,被一座非洲年輕人雕像上的悲苦表情所感動。

從醫療典範身上學習同理心與同情心

1.觀察到別人痛苦的表情(3rd-person experience vs.真正體會到別人的苦痛(1st-person experience)2.觀察與扮演別人的角色,比較容易體會與認同其行為及心情。這是當代研究的主題:Mirror Neuron, Theory of Mind,& Empathy。

為情緒與理性的均衡打預防針-理性與情緒如何均衡

David Hume:理性是感性的僕人。感性leads,理性隨之實踐。不好的情緒會帶來不好或致命的結果。情緒/感性與IQ不同,可以後天培育。人文元素可以培養良性的感性。

醫學人文中,經常是感性先行,理性隨之

學習與實踐不忍人之心:公平正義、人性關懷將解剖學習當為第一個專業與人文介面的起點先學做人再做醫生典範學習:重返史懷哲之路(重返南丁格爾之路、重返中醫的鑑真與張仲景之路)、現代史懷哲(Project Prakash)

毋忘初衷,job、career、與calling

建立醫療奉獻傳統(過去30年,高醫、台大、北醫前三名),期許CMU在20、30年後會有成果。將洩漏病人隱私,與生醫研究違犯倫理案件,當為警惕與知恥架構。

情感/情緒正常的重要性:「軌道電車問題」(Trolley Problem)

1.「一輛疾駛中的電車會撞到而且造成5個人死亡,扳動轉轍器,轉到另一條軌道,但會撞到而且造成一人死亡。」2.「行駛中的電車會撞到前方5人,在你所站的人行天橋之處,將一個揹大背包的胖子推下掉到軌道上,這個人會被撞死但電車也停下來了。」

Trolley Problem中,正常人在 Switch組80%選擇轉轍,在行人天橋組則有20%選擇推人下去(從效用而言皆可用一人救五人,5>1)

vmPFC病人(如Phineas Gage)在Switch 組與正常人一樣,但在行人天橋組則有60%選擇推人下去。(認知評估上都是5>1)Psychopath?(認知沒問題,但殺人時無情感困擾,並非心神喪失,而是病態性之邊緣人格)

921震後25周年

October9,1999---March3,2000921災後重建民間諮詢團執行長(召集人李遠哲)June1,2000---January31,2002政務委員兼行政院921震災災後重建委員會執行長(召集人行政院院長)

大型災難激發社會正面能量

1.流傳災難中的感人故事,有助促成社會凝聚與認同(如受災個案之傳奇、上有慈濟下有國軍)。2.同理心與捐款3.專業協助與志工蹲點(救人苦難與給人希望)4.建立社會與社區支援網絡(有效降低PTSD與自殺率)

自殺與PTSD

1、921災區在地震初期十個月內,月平均自殺率從每月十萬人1.1人自殺升為1.567人,平均增加42.3%,十個月後回歸基準線。2、1995年Kobe地震後自殺率降低,可能是高樓自殺件數下降之故。3、921PTSD三年內從9%降為3%,比國際數據低(陳淑惠等人,2004):社會支持多、農村社會家庭與鄰里關係緊密、農村住民較為堅毅(resilient)之故。

志工、蹲點、與未來社區遠景

921重建時,志工與蹲點工作貢獻巨大,促成了社區生活秩序的回復及活化、社區總體營造、中小學生多才多藝與良好的人際互動,而且提供激發了未來願景的想像,最終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名作曲家與演唱人鄭智仁,有一首「天總是攏會光」,在重建區一再被唱出,唱的人大部分不是災民,喜歡都會區的年輕人來唱這首歌。黃榮村院長回顧,很多人聽著聽著,眼淚都掉下來了,那一天晚上他們一定睡得好些,因為歌聲中傳遞著希望的想像…專題演講播放影片的歌聲中劃下句點。

自由派學者黃榮村院長在言行舉止間散發濃厚的人文氣息,自然地流露出教育家的風範;風、看不見,卻感覺得到;人的教養和典範人物亦然。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