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2° / 24° )
氣象
2024-03-19 | 中央社

生多所野生動物急救站成立30年 累計救治1.4萬隻

成立30年的農業部生多所急救站為教學級動物醫院,累計救治1.4萬隻野生動物,提升黑面琵鷺肉毒桿菌救治率,並訓練野放石虎與黑熊,民國102年起追蹤發現犬攻擊威脅石虎生存。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前身為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於82年設置野生動物急救站。生多所今天舉行記者會宣布急救站「30而立」,功能多元。

生多所所長楊嘉棟說,急救站救傷野生動物種類多,所以每年吸引各大學獸醫系學生前往實習,訓練諸多人才,為教學級動物醫院,累計救傷1.4萬隻野生動物。

生多所副研究員林桂賢說,救治對象不區分是否為保育類野生動物,最大宗是常見的麻雀、小雨燕、斑鳩等,急救站運作奠基在建置出完整的救傷野放處理流程,因而角色多元,此外,以受民眾關注的黑面琵鷺、石虎及穿山甲保育類野生動物來說,不論救治、野放及保育調查都累計成果。

首先以黑面琵鷺來說,林桂賢指出,92年台南發生90隻黑琵肉毒桿菌中毒事件,死傷高達73隻,只救回17隻,救治率不到2成;隨後急救站導入肉毒桿菌抗毒素治療,不斷提升治癒率,後續救援123隻,成功救治野放90隻,治癒率達7成以上,為原本的3倍。

他說,今年迄今也有10隻黑琵肉毒桿菌中毒接受救治,主因與氣候變遷旱季長,使得濕地水位下降有關,黑琵因而吃下含肉毒桿菌的魚達一定數量後就會中毒。

生多所也扮演石虎及穿山甲的救治中心,林桂賢說,這2種動物10年前傷亡肇因是誤中捕獸夾、套繩等陷阱為主,近年石虎傷亡原因最多是路殺,已與交通部高公局、公路局合作改善熱點、事發環境,降低路殺率,現在送來救治的事發地點已不重複,但有擴散開來,還要再與公路局、高公局討論改善方案。

林桂賢並說,路殺地點是看得見的,從102年起對人工撫育野放石虎裝配備追蹤後發現,犬攻擊、非法狩獵地點一般人不會到達,很難統計在救治傷害數據上,判斷對石虎生存的威脅性,不見得亞於路殺,因而有遊蕩犬移置計畫推動。

穿山甲部分,林桂賢指出,近10年穿山甲傷亡肇因以犬攻擊為主、占7成,不過穿山甲受攻擊會蜷起來,尾巴先受攻擊,身體有鱗片保護,及早送抵救治可存活,累計已處理540隻左右,野放300隻以上、約6成。

除了野生動物救治野放,林桂賢說,急救站也和農業部防檢署、林業保育署合作野生動物疾病監測,共同防治人畜共通傳染病、新興疾病傳染或爆發。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