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31° / 23° )
氣象
2024-05-02 | 中央社

接軌國際。在地深化 勤業眾信:全鏈轉型 打造永續數位韌性生態系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今(2)舉辦「全鏈轉型:在地接軌國際,深化永續數位韌性生態系」研討會,匯聚來自勤業眾信和 SAP 等專業領域顧問,共同探討企業在國際情勢變化中,迎戰供應鏈轉型、建立可信任的數位韌性之道。勤業眾信建議,數位轉型浪潮席捲全球,企業除奠基優化制度推動轉型,更應發揮敏銳洞察力接軌全球市場的需求與趨勢,透過「全鏈轉型」企業將能夠建立起更加彈性和永續的供應鏈,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數位轉型服務負責人溫紹群資深執行副總經理表示,勤業眾信提出「全鏈轉型」觀點,不僅局限於企業內部的轉型,更強調了在地接軌國際、深化永續數位韌性生態系的重要性。「在地接軌國際」意味企業需將自身的業務模式、流程與國際標準對接,以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同時也要關注「深化永續數位韌性生態系」的重要性。永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的共識,企業需要在轉型的過程中兼顧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數位技術在實現永續發展目標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以幫助企業實現資源節約、效率提升和綠色創新。

SAP台灣業務總經理龔律安表示,台灣企業近年積極布局永續經營與供應鏈轉型策略。為協助客戶將其永續相關數據融入營運流程中,實現韌性永續供應鏈,SAP 持續攜手勤業眾信等合作夥伴,推動客戶轉型邁向永續智慧企業;同時也協助客戶運用 SAP Business Network 商業網路接軌國際、鏈結全球資源,為供應鏈注入透明度、彈性和永續性的未來機會,加速市場布局,面對全球化的挑戰。

@從供應鏈到價值鏈,擘劃數位永續管理關鍵布局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陸孝立指出,在歐盟CSRD和CBAM以及IFRS S1、S2等法規及標準的推波助瀾下,企業價值鏈的ESG表現,將成為未來除了企業自身以外揭露和管理的重點。考量價值鏈的複雜和溝通困難,企業應即早布局永續價值鏈管理,以及推動和完善生態系的協作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全鏈的透明度和ESG成熟度。

而在價值鏈龐雜的ESG管理背後,數位化能力的支撐是實現生態系合作的關鍵一步,唯有透過數位化方式,才能有效、即時且可靠的串聯夥伴間ESG數據,以因應來自於客戶、法規、乃至於投資人等多方的需求。勤業眾信藉由多年ESG以及供應鏈顧問諮詢經驗,研發數位永續管理平台DISCO,由專業團隊建置並維護最新國內外ESG要求和趨勢,協助企業對症下藥,推動數位永續管理,並提供平台促進價值鏈夥伴有效進行ESG議合交流,使企業能充分掌握價值鏈ESG數據、從中挖掘潛在綠色商機,並提升企業在面對ESG風險的韌性進而最大化企業在此浪潮下的機會和利益。

@韌性供應鏈:在營運中納入策略性思考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田嘉雯表示,供應鏈韌性是在不確定性且不可抗的事件中,安全渡過並恢復反彈的能力。COVID-19擾亂了全球供應鏈,再加上戰爭等事件致使全球供應鏈距離崩解又近了一步,企業發現過度依賴、過度集中某些資源,將導致供應鏈缺乏彈性,紛紛聚焦調整與強化既有的供應鏈策略。企業的供應鏈韌性樣貌不盡相同,但期望目標應該是相似的。對此,勤業眾信提出供應鏈韌性管理四大框架:一、自企業願景與目標制定供應鏈的成功標準;二、評估整個供應鏈的負面風險、潛在中斷可能與正向機會;三、制定改善優先序及強化方案,方案應納入新思維以因應新常態,例如運用大數據、AI、自動化技術等;四、制定分階段強化計畫,並以此與供應商共同協助,以建立韌性的供應能力。協助企業由上至下思考,定調出最適、可採行的因應方案。

@協作創新與AI賦能,全方位建立企業至生態系統的綠色轉型藍圖

SAP資深產業價值顧問高慈薏表示,從近期歐盟的「數位產品護照」和德國的 Catena-X 計劃,SAP 觀察,企業對於供應鏈的透明度及永續性更為重視,以因應日益複雜的國際市場法規、產業標準及供應鏈要求。為掌握真實可靠的永續供應鏈數據洞察,企業可透過內部 ERP 單一平台而非外部工具,進行永續相關數據的儲存和管理,不僅能降低風險和外部查驗需求,還能結合 AI 進行更即時和智慧的分析洞察,滿足財務和永續相關的企業決策,包括碳權交易和碳抵換行動。在碳有價的時代下,永續發展不再只是單一碳盤查報告或業務面的功能管理,SAP 協助企業全方位全流程佈局,在推動數位轉型的同時,一次到位從業務、碳管理和財務整合的面向實現全面永續發展。

@

國際供應鏈轉型趨勢 在地智慧生態系發展建議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冠仲表示,隨著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和AI等技術的不斷發展,企業需要採取數位解決方案來提高供應鏈的效率和可見性。根據過往輔導台灣製造業數位轉型之經歷,勤業眾信歸納,企業應將可持續發展納入供應鏈管理的考慮因素;從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再到經濟效益,企業需在各層面平衡這些因素,透過推動綠色供應鏈、減少碳足跡和提高能源效率,以應對國際客戶和法規的要求。此外,企業可以投資於創新和技術發展,包括開發環境友好的產品和服務,提供解決方案來應對環境和社會挑戰,並利用智能技術進行服務升級。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