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1° / 26° )
氣象
2024-05-16 | 中央社

博雅媒體識讀~《風傳媒》夏珍總主筆獲邀中國醫藥大學發表專題演講,學生興致盎然叫好叫座

…在網路時代,我們身處於訊息海量的一個網路世界,其實要排開那些對自己不重要的事情,先把它排除、過濾掉,過濾我們的認知之外的資訊,這樣會對我們的生活比較健康一點…

…對於公共事務和政治相關的議題,你永遠要記得「不論是你贊成的人、你支持的人,不是你的情人,你反對的人,不是你的敵人,他只是你評價中的人;」只要這樣想,你在批評的時候就可能會留一步路,你可能會讓自己比較冷靜一點…

中國醫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5月7日晚舉辦的【博雅經典講座】,邀請風傳媒集團夏珍總主筆以「網路.媒體.假訊息.認知戰-這世界還有「新聞」嗎?」為題發表演講;由校長室公共關係中心主任吳嵩山主持,在水湳校區卓越大樓B2國際會議廳會場座無虛席和北港分部線上視訊同學超過550人,會後並開放提問氣氛相當熱絡,叫好叫座。

夏珍總主筆曾擔任中國時報採訪主任、總編輯,以及時報周刊社長,是一位堅定「無私無懼」理想信念的資深新聞人,她以長期從事新聞媒體的專業知識和實務經驗,跟師生們分享在媒體識讀過程,如何分辨真假新聞,為什麼會有假訊息?何謂認知戰?我們又應如何解讀資訊,引領學子提升「批判性獨立思考」和生活日常的「媒體識讀」的素養能力,也讓同學們對「新聞人」留下深刻的好印象。

網路時代其實是年輕人的世代!夏珍總主筆在太陽花學運的那一年,從《中國時報》轉任到《風傳媒》,她就從網路媒體的興起談起,其實這不是最近的事情,《中時電子報》是第一家網路媒體,它早在1995年就創設,那時候的感覺是網路時代要到了,所以把報紙平面內容轉移到網路去,並沒有把主力放在網路,但終究是台灣的第一家。

2000年政黨輪替那一年,那是真正的純網媒,當年的網路媒體《明日報》很厲害喔!記得我在《中國時報》是採訪主任,每天晚上12點,報紙要印刷前一定要去看看《明日報》,有沒有發獨家內幕、國安消息等等;那時候是阿扁要政黨輪替之前,它的爆料東西非常多,要看《明日報》是不是發到我們傳統媒體沒追到的新聞,12點半確定沒漏新聞,才安心關機。

但是很可惜《明日報》只辦了一年,隔年就關了;2000年的時候網路媒體經營,變得非常困難,當然牽涉到當時《明日報》的排場非常大,它是把《新新聞》的陣容整個轉移到《明日報》,很遺憾,那時候廣告公司沒有人有概念網路媒體需要下廣告,覺得沒有人看的。但是現在不一樣,現在網路廣告的佔比不斷地提升,佔比已經超過了傳統電視跟報紙的總和。

2009年,新頭殼成立,現今大概都沒有人在看了;如果大家有看政治新聞,新頭殼也算是比較早的,然後2011年上下游新聞市集News&Market成立,它是專門在做農業新聞的,記者曾走遍台南,把台南市的光電、農田的光電、魚電共生的光電,把台南的光電做的徹徹底底,這一套新聞做的非常好。

再來,2013年,關鍵評論網上線,它是現在年輕人比較喜歡的、比較特別的;突破一些純粹新聞媒體的操作方法,它對新聞事件報導的方式,當然有評論,以解讀的方式告訴你事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是比較特別的。

然後2014年,《風傳媒》上線;2014年是一個很特別的時間點,從那一年開始,網路媒體此起彼落,非常的多,《民報》是陳永興醫師創辦的報紙、網路媒體;它雖然辦網路媒體,可是隔三、四個月,會出一本紙本類似像雜誌的刊物,但是很遺憾《民報》不成功,就轉手了。

接下來的《匯流新聞》,這是中台灣的新聞網,差一點拿到電視執照,它現在還在運作中;另外還有《上報》、《信傳媒》、《愛傳媒》、《毅傳媒》、《芋傳媒》、《菱傳媒》、《定傳媒》、《太報》、梅花新聞…等,這麼多網路媒體,都在2014年這10年中間,曾經有銘傳大學的學生在他們的《銘報》以四個字來形容-「一字傳媒」;網路媒體號稱新媒體,它們到底還有多少影響力?它到底跟傳統媒體有什麼不一樣呢?夏總主筆認為,可以定位屬於新技術裡的傳產業。

「數位傳播」我們叫第五權,為什麼是第五權?夏珍總主筆說,新聞媒體稱第四權,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第四權監督前三權。網路媒體跟傳統媒體不太一樣,所以它稱為第五權。這裡頭有什麼差別呢?我們看報紙跟滑手機有什麼不一樣?現在年輕人直接上到新聞網站的機率不高,會用手機滑新聞的人,很有限,大多還是透過社群媒體,不論是Facebook、instagram、Line或是其他的,你的朋友群傳新聞給你講「這個很好玩」或「這個事情你要專注一下」,在社群、同溫層裡傳新聞,這差異性有多大呢?非常大。

以前我們看報紙,你知道這世界發生什麼,距離你近的、距離你遠的,但是現在沒有了,就算你滑手機看新聞,其實你還是不曉得這世界的全貌,只看到了世界的一角,但是沒有看到它全貌是什麼,這就是看報紙跟滑手機讀新聞的差異性非常大。

報紙,它有一個版面、版型;頭條新聞表示它是最重要的;放在下面的三欄短短的一小塊的,表示比較不重要;但是能見報至少它是跟你講這是你需要看到的,媒體人常常講「但凡報紙沒有登的事情,就是沒發生過的事情,你就可以把當它沒發生」。現在的世界一切事情都在發生中,但是其實你們不曉得它發生了什麼,包括俄烏戰爭打了兩年了,現況是怎麼樣?誰贏誰輸?誰還會盯它,可能沒有了。再說在加薩走廊、以哈戰爭打到現在,兩個月時間沒有很長,你幾乎也不會再關心他們會發生什麼事了,這距離越來越遠,這跟早年我們看報紙情況不一樣。

夏珍總主筆舉例,有時候我會手機滑一下、查一下最近的博客來有什麼新書,我查了這本書之後呢,我上《風傳媒》、上《聯合新聞網》、上《中時新聞網》,跳出來的書籍的廣告就是那幾本我查過的書,或者說你在臉書上看到介紹服裝的,它就反覆會跳出來介紹那一家服裝新產品給你,這叫「精准投放」,差別是你會跟你的偏好越來越近;跟你比較疏離,會越來越遠,這就叫同溫層,訊息的碎片化。

同溫層是嚴重的現象,「網路時代是一個兩極政治的時代,對立會越來越嚴重,因為你接收到的訊息永遠只是跟自己趨近跟趨同的;自己不喜歡或自己不同意的意見消息,很容易的在你的認知知覺裡頭就被淡化,甚至刻意的疏忽掉,這叫迅速的碎片化。

碎片化也就罷了,因為大家都是進入到同溫層裡頭,這個「傳媒」已不是傳統媒體,傳播媒體作為社會尋求共識平臺的作用就降低了。報紙媒體,我們講的新聞要平衡報導,在一個報紙版面裡頭,你至少要做到正反意見並存、可否意見並存、支持或反對,都要看看他們到底講什麼,在一個版面是看得到的。

可是進入了網路媒體之後,新聞訊息透過網路或是朋友透過手機傳給你的,彼此會來越來越接近自己或贊成反對甚至相信的,大家都往自己的意見靠攏、相反意見距離自己疏離就越來越大,所以媒體的兩極化,其實反映的就是社會的兩極化;這就很麻煩了,兩極的對話就沒有了,這是非常嚴嚴重的事情,這個狀況不是臺灣有,美國可能比我們還要嚴重,最近美國大學校園為了以哈戰爭對立鬧的這麼凶,其實就是反映到這裡。

網路媒體看到一個社會現象,最嚴重的是「假訊息」,大家要正視一下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以往報紙刊登的事情,有「守門人」的機制把關,沒有人會相信有任何一則假新聞、錯新聞,有可能小的疏失你要刊更正,或是刊登的字打錯了或者什麼的,不太可能有假訊息登在報紙上,不可能的。

在網路社群、微信、微博還有很多網傳的心靈雞湯類、健康、休閒、養生訊息、長輩圖的等,有些文章掛名是誰誰誰寫的,文字都非常好,知識含量也並不低,但是大概七八成不是網路傳的那個當事人寫的,大多數也都是假訊息;它是一種很特別的文字生產機,隨時可以生產出來。曾經有傳播媒體嘗試過,要不要對網路的假資訊弄了一個事實查核中心,但太多了,查不勝查。

夏珍總主筆特別叮嚀同學們,提醒自己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年紀比較大的長輩們,由於他們比較缺乏數位素養,所以社群裡頭一定要非常注意分辨訊息真偽,避免上當受騙。

比較特殊的,被大家側目的假訊息來源-政客、側翼、網軍,即是立場不同的陣營;舉例來說,川普在當總統的四年,他最喜歡講的就是Bad News,對所有批評他攻擊他的,一律講Bad News,其實這個狀況跟有些機關部門非常像,對他有批評的、有不同意見的,他就說假新聞、假訊息、認知戰,這很好用啊,可是在藍綠兩極對立之下,它可能成為一個很糟糕的事情,會讓我們的社會陷入裂解的泥淖。

再講「認知戰」,其實跟假訊息一脈相通的,認知戰也是網軍這十年在講的,還有「惡意」的挑戰─駭客攻擊,這是有點麻煩跟緊張的事情,如果有修過心理學,即是講一再改變人群思維方式的戰略,而且通過改變思維方式而改變他的行為方法。舉例來說,以前我們批評共產黨,洗腦、洗腦、洗腦,洗腦其實就是一種認知戰,它是不用戰爭,用在你的日常生活。

面對假訊息或反串的消息到來,我們有專業的認知很自然就把它排除過濾掉,就不認為那是一種認知戰,因為戰不了我,它無法戰勝我,我也不認為它是一件要討論的事情,但是有些人不一定,有些人看了之後可能就信了。夏總主筆強調,當大家講認知戰的時候,認知是一定要迅速傳達到的,當對方傳達不到的時候,這個認知戰爭作用是0。

究竟認知戰嚴重?還是詐騙嚴重?大家滑手機的時候,相信會接收到很多詐騙訊息;夏總主筆以個人為例,她接收到LINE詐騙訊息遠比認知戰多得多,有朋友生病、投資股票、遊戲點數、匯錢給花蓮震等。網媒時代,詐騙的訊息真的非常非常多,這個是很嚴重事,夏珍總主筆提醒,「你可以不關心世界,但不能被偽世界給坑了!」

在Q&A時間,夏珍總主筆逐一回覆同學們的提問,台上台下互動熱絡,有學生提問說身邊有遇到一種立場或同溫層的人,要怎麼拯救他們?我們要如何在五花八門的資訊當中,去查證這些資訊的正確性?新聞媒體後面要有穩定的資金來源,遇到某個議題有不同立場的時候,要怎麼編撰那個新聞?如何保持客觀中立等等…夏珍總主筆特別購買政治評論人陳文茜撰寫的「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書籍,贈送給6位提問的同學,在邁出校園,走進這個世界裡,要怎麼應對自己未來的生活。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