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2° / 20° )
氣象
2024-06-07 | 中央社

國家漫畫博物館呈獻「葉宏甲百年紀念」系列展覽 跟隨「諸葛四郎」走入臺灣漫畫經典之旅

臺灣第一本國產英雄漫畫《諸葛四郎》風靡大街小巷,漫畫主角諸葛四郎與真平成為當時大人小孩心中偉大的英雄,今年6月8日適逢《諸葛四郎》創作者、漫畫家葉宏甲百歲冥誕,文化部所屬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處特別推出「葉宏甲百年紀念」特展,將讓經典臺漫穿越時空。

今(7)日舉行展覽開幕式,文化部次長李靜慧、葉宏甲之子葉佳龍、立法委員羅廷瑋、前立法委員黃國書、臺中市議員黃守達、江肇國;臺中市漫畫從業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長許瑞峰、漫畫家小莊、李隆杰、洪育府、劉明昆、鐵柱等;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大辣出版社總編輯黃健和、創羽國際動漫教育(角川)副總經理羅際明;漫畫顧問王伯文、陳怡靜;參展藝術家陳怡潔;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秘書長蘇睿弼、台中文史復興組合創辦人格魯克;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副館長賴忠勤、臺中市新聞局副局長陳瑜、臺中市文化資產處長李智富等共同參與。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感謝葉佳龍去年金漫獎頒獎典禮上宣布願意將父親葉宏甲的作品捐給文化部,文化部也即刻進行保存、整飭的工作,對相關文物、手稿做最妥善的維護。由於捐贈的件數非常多,文化部特別選擇葉宏甲百歲冥誕時,以前導展先行的方式呈現葉宏甲的創作軌跡,重現臺漫經典,讓大眾認識「諸葛四郎」這個臺灣第一個能夠同時轉化成電視劇、舞台劇、電影及各種文創商品的臺灣原創IP。

文化部表示,國家漫畫博物館東側園區是一個起點,自去年正式開展後,已推出各項的展覽讓大眾更能親近臺灣漫畫,而北側園區新建大樓公建計畫,目前文化部已正式提出,經過行政院核定後,希望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完成。同時,也期待5年後,在國漫館新建場館裡能將葉宏甲的作品做一個完整的呈現。李靜慧也透漏,諸葛四郎、真平當時風靡臺灣,是大家的英雄也是文化部長李遠年輕時候的英雄,他已忍不住想一睹為快。

葉宏甲長子葉佳龍表示,「平凡的人,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希望民眾透過展覽瞭解葉宏甲如何在困境中堅持努力,跟隨心中的夢想與熱情,作出人生勇敢的決定。100年來「諸葛四郎」從無到有,從高峰降到低谷,2017年製作舞台劇、2019年出版漫畫復刻版、2022年推出動畫電影「英雄的英雄」,2024年此檔展覽讓「諸葛四郎」重新被認識,歷史再被看見,如同國家漫畫博物館的前身是日治時代臺中刑務所官舍群,100年後經過多人多年努力,成為國家漫畫博物館的新起點,「這不是偶然,但也不是必然」,盼望民眾珍惜眼前一切,勇敢努力改變人生,並且一起改變臺灣。

前立法委員黃國書表示,文化部選中臺中刑務所官舍群作為國家漫畫博物館的位址,之前歷經10年的時間推動歷史建築的保存、活化,終於看到開花結果,展現歷史空間的美好,在此遇見臺灣漫畫,勾起臺灣人美好的童年記憶。

文化部表示,葉宏甲1958年於《漫畫大王》周刊開始連載《諸葛四郎》,至1970年間風靡全臺,漫畫主角成為當時孩子們心中的英雄,承載許多臺灣3至5年級長輩的童年時光與成長回憶,漫畫更改編成電視劇、舞台劇、電影等,展現臺漫跨域的多元可能。特展包含《諸葛四郎100》漫畫展、《成為諸葛四郎》動畫展、《英雄魂-記憶中的英雄展》等,並邀請紙風車劇團6月15日晚上7點,在臺中市光明國中操場演出「諸葛四郎」舞台劇,融入民俗技藝、音樂等戲曲元素,帶領觀眾重回「諸葛四郎大戰魔鬼黨」的年代。

國漫館指出,《諸葛四郎100》漫畫展梳理出百件收藏,分3區呈現,可近距離欣賞漫畫家筆下的線條、色彩和創意;其中「葉宏甲來時路」搭配葉佳龍口述語音導覽,認識漫畫家生活中的物件與作品回顧;「你所不知道的諸葛四郎」介紹漫畫家有趣的冷知識,以及臺漫在當時對社會的影響;「宏甲出版社」展出原稿及過去出版的漫畫,可窺見1960年代漫畫審查制度對當時創作環境的衝擊。

《成為諸葛四郎》動畫展呈現在不同世代與科技演變下漫畫英雄角色的變化,播映動畫電影《諸葛四郎-英雄的英雄》,展場以動畫美術的機關和角色設計為基礎,將故事角色轉化為立體、鮮明的型態,觀眾將探索充滿陷阱和機關的魔鬼黨巢穴,揭開動畫設計的秘密。

《英雄魂-記憶中的英雄展》,呈現漫畫家、讀者兩種觀點,從臺灣漫畫的歷史中,看見作者的「英雄魂」,創作過程彷彿英雄從歷險中突破自我。另從讀者角度切入,展出藝術家楊茂林、陳怡潔從漫畫發想延伸的作品,訪談漫畫家小莊、紙風車劇團任建誠團長等口述影像,回顧擷取不同世代對於「記憶中的英雄」的形象與影響。

展覽期間的周末將不定期安排神秘角色出沒與民眾互動拍照,串聯園區內店家推出集點卡,集滿5點可至服務中心兌換限量好禮。另有臺漫講座、市集等精彩活動,相關資訊請關注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處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ationalComicMuseum)。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