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9° / 27° )
氣象
2024-06-22 | 中央社

調查:54%民眾不滿意教改 認難促社會階層流動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天公布一項調查顯示,54%民眾不滿意30年來的教育改革成效,認難促進社會階級流動;較滿意的則是讓學生獲得較符合自身興趣的發展機會。

黃昆輝基金會於5月24日到27日透過電話訪問,完成1068份問卷(含手機樣本302份),在95%的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個百分點。

調查問及對台灣30年來教育改革成效,42.8%民眾表示滿意,54.1%不滿意,交叉分析發現,北北基、中彰投的民眾,不滿意的比率相對較高,都超過6成。35到49歲、50到64歲親身經歷教改的2個世代,不滿意度也超過6成。

其中廣設高中、大學政策的不滿意度達51.5%;教育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成效,53.4%民眾不滿意;61.2%民眾不同意教改使學生有比較強的適應和競爭力。另外包括「帶好每一位學生」、「師資培育多元化」等教改目標,不滿意比率都在5成左右。

教改成效較受肯定的是讓學生獲得符合自己能力和興趣的發展機會,有53.3%受訪者認同。另外,有87.6%的民眾贊同應召開全國教育會議,商討未來教育政策。

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表示,民國83年的410教改大遊行,訴求獲得政府積極回應,至今已滿30年,影響了現在的中壯世代及年輕世代。教改的副作用包括大學文憑貶值;原本引以為傲的技職教育,越來越像普通高中和大學靠攏,淪入重文憑和升學、輕技術的窘境。

民調小組召集人郭生玉提到,執政者對於教育的許多問題,往往直接祭出補貼,但這卻是最落伍的方法,只是挖一個吸錢的黑洞,「以為0到6歲國家養,就解決一切問題。」他建議政府應認真考慮,正式將5歲幼兒納入義務教育,進而統合教育資源,給予幼童更完整的學習。

台灣教育研究院社社長黃政傑表示,政府近年強化技職產學合作、實作教學的政策,成效尚未彰顯。偏重升學,使學生學不到技術,也未能在產業中一邊工作、一邊進修,使社會缺乏基層和中階人才。

黃政傑表示,教改很難做,不容易得到掌聲,但政策未能盡如人意,在於常著重解決表象,未落實到根本問題,而期間又不斷產生新的問題。他呼籲根本之道,在於建立「行行出狀元」的多元價值觀,重新界定社會階層流動觀念,量身定做個別化教育,不要再用「標準化」的方式對待學生。

黃昆輝表示,教育是國家百年大計,教育辦不好、沒有好的人才,國家就會走向衰退。這次民調不是要深究任何人的責任,而是期盼找出問題,為未來做好準備。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