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4°
( 36° / 32° )
氣象
2024-06-24 | 中央社

從公共衛生到全人教育 梁賡義「取捨之間」探索人生

人生是一連串選擇,取捨之間靠生命經驗及智慧,前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前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近期出版「取捨之間」一書,道盡他從國際知名學者到扛下防疫重任,以及從公共衛生到全人教育的探索人生之路。

根據聯經出版發布新聞稿,梁賡義是開創台灣流行病學研究的公衛學家,也是盡一己之力改善高教體質的教育家。他在陽明大學校長任內推動全人教育與心理諮商,推動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的合併,也改善國內大學校長遴選制度;COVID-19疫情期間更接下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重任。

新聞稿指出,梁賡義曾兩度進入國衛院,第一次於2003年SARS疫情肆虐時擔任副院長,另一次則是2017年接掌院長一職。在他任內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他帶領國衛院擔起迎戰疫情的重責大任,包括採購疫苗、規劃在台自製疫苗、開展老藥新用研究和投入快速篩查試劑的研發等。

梁賡義表示,「凡事存乎於一心,做與不做,常在一念之間,如能以百姓為念,一切都顯得自然了。」

曾經將「生物統計」視為一生職志的梁賡義,在踏入教育界與行政工作前曾思考,「如果想繼續做研究,就留在美國;如果想轉換跑道到行政工作,就應該停下研究工作回台灣發展。」因為相信「教育」比「教學」有更深、更廣的影響力,梁賡義毅然選擇擔任陌生且具挑戰性的陽明大學校長一職。

梁賡義表示,「大學除了給予專業的教育,仍需教導學生為人處事的原則,並且培養懂得生活,以及領導與被領導的能力。」在擔任陽明大學校長7年的時間裡,梁賡義特別聚焦「取是能力,捨是境界」的全人教育。

梁賡義進一步解釋,所謂「取」是強調高等教育不只是專業能力的獲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有關懷社會,甚至及於關懷全人類的心胸;「捨」是精神或實質層面,都捨得付出,希望藉此培養優秀的「人」,而非「匠」,期盼年輕學子「把困難當作挑戰,學習當作樂趣」,進而朝向人生目標邁進。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