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4°
( 14° / 14° )
氣象
2024-07-01 | 中央社

教育部官員訪英 考察男士工棚經驗讓台灣熟男不孤單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長李毓娟近日率團訪問英國,考察樂齡學習,特別研究聚焦年長男性的會員制「男士工棚」,期待借鏡相關經驗,讓往往比女性更不易適應退休生活的台灣男性能身心健康地老化。

台灣在2018年成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也就是65歲以上民眾占總人口14%。國家發展委員會評估,台灣2025年將成為超高齡(super-aged society)社會。「超高齡社會」的定義是65歲以上民眾占總人口達20%。國發會預估,至2070年,65歲以上民眾將占台灣人口的43%以上。

內政部6月上旬發布的統計資料顯示,至今年5月底,65歲以上民眾占台灣人口達18.71%;其中,獨居者近1/4。

另一方面,台灣由高齡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的速度超越部分先進經濟體。國發會資料顯示,由高齡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台灣估計將費時不到8年,不僅少於日本、美國,所需時間更不到法國的30%、僅約英國的15%。李毓娟提到,「少子化」也間接提高了高齡者在台灣人口的占比。

李毓娟接受中央社採訪指出,教育部希望提供長者更多學習和交流機會,以促進長者在心智及生理層面保持活躍。全台目前有369所受教育部支持的樂齡學習中心,但據統計,學員的性別比懸殊,男、女學員的比例約為2:8。

1990年代末源自澳洲的「男士工棚」(Men's Shed)草根運動在傳播至歐洲、北美洲後,2020年已達全球約2000個「工棚」的規模。

所謂的工棚是由民眾自主發起,擴及在地和周邊社區,提供年長男性交流切磋各種知識技能、發展個人興趣、結交同好、服務鄰里的場所。在英國的工棚,退休熟男們可以一起從事木工、金屬工藝、雷射切割、3D列印,或者幫社區民眾修補物品、為學童打造遊樂設備。

根據推廣這項運動的公益組織「英國男士工棚協會」(UKMSA)官網,工棚位於何處不是重點,甚至一開始可能沒有固定聚會場地,「人在哪裡,工棚就在哪裡」,英國就有把男士工棚設在廢棄停屍間的例子。

考察了兩所男士工棚的李毓娟說,未來或許可以在台灣的樂齡學習中心導入較容易吸引男性學員的課程。不過,相較於英國,在台灣,政府在支持、推廣樂齡學習所扮演的角色要大得多。隨著高齡人口日增,政府未來該如何分配資源、該承擔多少責任,是難以迴避的問題。

李毓娟提到,她從工棚男士們的分享了解到,英國和台灣都可見類似現象:相較於女性,男性在退休後更容易感到生活失去目標和重心、更容易「宅在家」,且較不願意上課「受教」、認為這「有礙自尊」。

這些男性多偏好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製作家具等手藝活,能「有人陪」則更好,雖然他們不見得會主動開口或向外尋求夥伴。男士工棚因此具「老男孩支持團體」色彩。不過,它們也開放女性和較年輕男性參加。

李毓娟說,在英國,男士工棚也接收政府或醫療機構轉介的精神健康個案。社會和社區參與、面對面的社交活動,都屬於健康照護中的「社會處方」(social prescribing);對抗精神健康問題不見得「只能靠吃藥」。

儘管老男孩們揮汗操作機械設備及各式工具的畫面可能振奮人心,記者詢問,男士工棚沒有名義上的老師,新手往往必須自行摸索使用指南或請教「前輩」,這樣的作法是否適用體制內教育不如英國講求「動手做」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台灣。更何況,在台灣,可能更容易出現「出事了誰負責」、「怎麼沒顧好老人家」的質問。李毓娟坦言,英國經驗確實無法照單全收移植。

終身教育司訪團另考察英國的樂齡學習機構「第三齡大學」(U3A);研究高齡化對社會各層面影響並協助公、私部門決策的智庫「國際長壽中心」(International Longevity Centre);以及透過工業設計創新回應高齡化社會需求、結合產研合作並受政府支持的「熟齡設計研究院」(Design Age Institute)。

考量台灣明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即有1人65歲以上,記者詢問李毓娟對所謂的博愛座爭議有何看法。她說,希望世代之間能有更多相互理解和尊重,「年輕人也有疲倦或不舒服的時候,而長者不一定只能被照顧」。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