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4 | 中央社
24年來3次顯著乾旱 氣象署擬推預警機制
2000年後,台灣經歷3次顯著乾旱事件,氣象署為提早預警乾旱來臨,正在以標準化降水指數及標準化降水蒸發指數研發、校正乾旱預警,將優先提供予水利及農業單位因應水情。
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調適平台網站資訊,台灣的乾旱災害有區域差異的特性,以豐枯水期的水量比值(總降雨量比值)而言,豐枯懸殊的趨勢自北部向南部愈加明顯,也就是南部發生乾旱的風險較北部大。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氣候預報科長羅資婷告訴中央社記者,觀察2000年之後,台灣歷經3次顯著的乾旱事件,包含2002至2004年、2015至2016年及最近2020至2021年。
羅資婷表示,乾旱的原因與雨量長期不足有關,但可能是同時有多種不同的原因造成。上述3次乾旱都是全台性的,但在區域的嚴重程度上還是略有不同。
羅資婷指出,以最近的2020年至2021年為例,台灣因太平洋高壓偏強及反聖嬰現象,加上沒有颱風導致少雨,受影響的範圍以中南部地區為主;相較於2002至2004年,主要乾旱區域為中部以北,而當年並沒有反聖嬰現象。
根據氣象署(前氣象局)「2002年上半年台灣地區乾旱時期氣候特徵」資料,2001年10月起至2002年6月,台灣各地雨量多處於明顯偏少的情況;除了總雨量不足外,降雨日數也偏少,特別在冬季及春季雨日偏少為平均的一半至1/3。
另外,根據經濟部水利署資料,2014年豐水期卻沒有什麼雨水,導致少有的中台灣乾旱演變成2015年大旱災;也因此次旱災,加速催生「耗水費」的擬定與徵收。
由於不同地區氣候標準不同,各地氣象組織與學者開發出多種氣象乾旱指數。羅資婷提到,台灣採用標準化降水指數(SPI)和標準化降水蒸發指數(SPEI),SPI的特點是可用於不同時間尺度,如3個月、6個月甚至2年;SPEI可以根據乾旱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來衡量乾旱的嚴重程度,並能辨別乾旱事件的開始與結束。
羅資婷說,目前氣象署正在進行SPI和SPEI乾旱指數監測預警相關產品的研發、校正,估計仍需要1年左右的時間,未來預計將優先提供予水利及農業單位,提早為抗旱做準備。
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調適平台網站資訊,台灣的乾旱災害有區域差異的特性,以豐枯水期的水量比值(總降雨量比值)而言,豐枯懸殊的趨勢自北部向南部愈加明顯,也就是南部發生乾旱的風險較北部大。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氣候預報科長羅資婷告訴中央社記者,觀察2000年之後,台灣歷經3次顯著的乾旱事件,包含2002至2004年、2015至2016年及最近2020至2021年。
羅資婷表示,乾旱的原因與雨量長期不足有關,但可能是同時有多種不同的原因造成。上述3次乾旱都是全台性的,但在區域的嚴重程度上還是略有不同。
羅資婷指出,以最近的2020年至2021年為例,台灣因太平洋高壓偏強及反聖嬰現象,加上沒有颱風導致少雨,受影響的範圍以中南部地區為主;相較於2002至2004年,主要乾旱區域為中部以北,而當年並沒有反聖嬰現象。
根據氣象署(前氣象局)「2002年上半年台灣地區乾旱時期氣候特徵」資料,2001年10月起至2002年6月,台灣各地雨量多處於明顯偏少的情況;除了總雨量不足外,降雨日數也偏少,特別在冬季及春季雨日偏少為平均的一半至1/3。
另外,根據經濟部水利署資料,2014年豐水期卻沒有什麼雨水,導致少有的中台灣乾旱演變成2015年大旱災;也因此次旱災,加速催生「耗水費」的擬定與徵收。
由於不同地區氣候標準不同,各地氣象組織與學者開發出多種氣象乾旱指數。羅資婷提到,台灣採用標準化降水指數(SPI)和標準化降水蒸發指數(SPEI),SPI的特點是可用於不同時間尺度,如3個月、6個月甚至2年;SPEI可以根據乾旱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來衡量乾旱的嚴重程度,並能辨別乾旱事件的開始與結束。
羅資婷說,目前氣象署正在進行SPI和SPEI乾旱指數監測預警相關產品的研發、校正,估計仍需要1年左右的時間,未來預計將優先提供予水利及農業單位,提早為抗旱做準備。
最新生活新聞
-
中彰榮家養護住民長輩埔里酒廠體驗趣
(1 小時前) -
「天下標竿城市」頒獎 高雄市奪2大獎
(1 小時前) -
2024世棒12強賽台灣隊勝韓國 大魯閣祭出限時48小時棒壘球免費暢打
(2 小時前) -
興連城布局高大特區推案 明年第二季進場
(2 小時前) -
天兔颱風攪局衝浪賽QS5000賽事提前完賽 燒烤音樂祭取消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