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0°
( 32° / 28° )
氣象
2024-08-05 | 中央社

大家一起來造船吧! 海洋委員會聯袂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復造 八斗子手工罾子船

化記憶為技藝,找出打開海之道的金鑰!為促進用海智慧、造舟技能與航海力的傳承與提升,海洋委員會以「復振航海文化力」為號召,邀請公私各界合力揚起島國之帆,帶領國人重拾、新創與海共生的技藝與記憶;今(4)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舉辦「復振八斗子罾子船造舟工作坊」,邀請大、小朋友一起製作船體構件,成為復振八斗子傳統罾子船文化的一份子。

海洋委員會攜手社教館所,推動海洋科技的「傳」與「承」海洋委員會科技文教處黃世偉處長表示,為復振臺灣的航海力,海洋委員會113年啟動以「船」為載體、「出航」為核心架構的「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攜手地方政府、社教館所、民間團體及各級學校共同參與海洋文化的知識建構、史料保存與技藝實踐。很高興今日有許多家庭及學員參加海洋委員會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復振八斗子罾子船造舟工作坊」,看到現場大、小朋友拿著工具,自己裁切、刨製船體的肋骨,親身體驗造舟技藝,將用海智慧傳承落實到生活中,厚植臺灣的海洋文化底蘊,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海洋是通往世界的道路,舟船是前進海洋的鑰匙。自古以來,人類通過海洋進行貿易、探險和文化交流,進而定居形成聚落,發展為城市,拓展成國家,航海可說是人類文明的推手。海洋委員會表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以「重現八斗子罾子船手工造舟計畫」呼應復振臺灣航海力的號角,經由人工測繪館藏,整理出完整的船譜,邀請青年木工師依循老師傅的工法與工序,實踐並記錄、保留造船知識與技術,更辦理工作坊,招募有興趣於木船及木工的同好參與,建置部分構件,讓這艘罾子船的復造不僅止於文獻與典藏研究,更擴及世代傳承與社會大眾,促進文化永續之效,是非常有意義的計畫。

一起打造一艘船,以實作喚醒大眾親近海洋的意識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林青海副館長表示,隨著全球化浪潮與產業變遷,臺灣過去豐富的手工造舟技術現已逐漸少見,為了振興這些知識與技藝,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結合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邀請專業團隊與民眾參與,推動「重現八斗子罾子船手工造舟計畫」,目標是讓這艘由現場學員共同完成的罾子船下海航行,以實踐與行動,完成船舶的復造。它的成功,在文化上的意義,是在場各位共同努力的成果。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指出,八斗子漁業興盛的年代,皆是使用木造罾子船進行捕撈作業,但隨著時代演進,傳統木船多被FRP材質取代,目前東北角港邊幾乎看不到木造的傳統漁船,再加上早期造舟師傅逐漸凋零,要採用傳統工序及工法做出一艘罾子船並非易事。此次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在海洋委員會的支持下,透過對既有館藏罾子船的詳實測繪,並藉科學性方法解構船體構造後,結合傳統製造工序及現代工法手工打造罾仔船,除有效傳承傳統造舟智慧及技藝之外,透過工作坊的舉辦,也讓造舟文化得以重現大眾眼前,使航海智慧與技藝重新發光發熱,提升民眾海洋意識。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表示,「復振八斗子罾子船」工作坊除介紹八斗子罾子船燈火漁業之演進外,亦針對木船船體結構及造舟所需的木工工具進行介紹,學員能在專業木工團隊的帶領下製作船體所需的構件,共同參與手工打造木船的歷程,激發大眾認識海洋、親近海洋、進入海洋的思維。

海洋委員會期待各界一起投入「復振航海文化力」海洋委員會以「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創新從人文的視角,縮短國人與海的距離,攜手公私各界,多管齊下,從傳統知識、工藝技術、海域歷史空間重塑到航海實踐,挖掘在地用海智慧與傳統技術,進而培養航海能力,累積臺灣的海洋文化底蘊。期待未來能夠有更多的社群與團體效法,共襄盛舉,一起投入海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累積國人海洋文化底蘊,推動向海發展的自信。

海洋委員會海洋文化獎受理推薦報名中為推展「復振航海文化力」,海洋委員會目前正舉辦「海洋委員會海洋文化獎」推薦提名,期能從人出發,發掘在相關領域默默耕耘的人們,樹立海洋文化維護、保存及發揚之重要典範,從海與文化交疊的視野中,以人為本,建構出臺灣的主體性。受理期限至113年8月31日(六)止,歡迎國內相關機關(構)、文化藝術法人及團體踴躍推薦傑出人士參與。參選規定及推薦報名書表,可至海洋委員會官方網站/最新公告https://reurl.cc/WxMb79 下載。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