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4-08-22 | 中央社

守護瀕危尖齒檸檬鯊 中山大學合作研究登國際期刊

瀕危物種「尖齒檸檬鯊」在東南亞僅存東沙一處育幼場,國立中山大學與真理大學合作研究發現,東沙的幼鯊們來自2大家族繁衍,若棲地遭破壞恐威脅生態,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中山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校內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副教授劉商隱與真理大學運動管理學系副教授陳餘鋆共同研究東沙尖齒檸檬鯊幼鯊個體及親緣關係,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劉商隱、陳餘鋆與國家海洋公園管理處合作,探索東沙尖齒檸檬鯊幼鯊個體及親緣關係。劉商隱指出,全球檸檬鯊只有2種,分別是分布於大西洋的檸檬鯊(Negaprion brevirostris)與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尖齒檸檬鯊(Negaprion acutidens)。

劉商隱說,檸檬鯊分佈雖較侷限,但因歐美對軟骨魚類資源重視度高,在族群動態、遷徙、生殖行為等的研究都較豐富;而尖齒檸檬鯊分佈雖較廣,但依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紅皮書資訊,尖齒檸檬鯊族群目前已經達到瀕危等級,在東南亞數個國家都已有地區性滅絕的危機。

根據統計,東沙環礁為南中國海域唯一記錄到幼鯊穩定出沒的族群,2015年至2021年數據估計,平均族群數215隻。

劉商隱表示,檸檬鯊是東沙的明星物種習性獨特,研究顯示,母鯊有迴游出生地產子的現象,形成「育幼場」。幼鯊會待在分娩處附近淺水域成長至亞成體階段,才往較深海域移動。

此外,東沙島也觀察到每年春天懷孕的尖齒檸檬鯊會進入島周邊淺水區產子,春末夏初時像新生入學一樣有新幼鯊報到,且「新生兒」數量穩定。

劉商隱指出,研究主要調查對象為棲息於東沙島周邊與小潟湖中的幼鯊;陳餘鋆進行定期定點捕捉標定、釋放與追蹤聲波標籤,同時取微量的肌肉組織保存。

研究團隊憂心東沙島上的幼鯊有近親繁衍現象,不利族群延續,因此申請科技部計畫,以刑事鑑定中經常被用作比對凶手與鑑定親子關係的微衛星DNA(Microsatellites DNA)作為遺傳標誌,比較2013年至2017年間捉放研究所取得的幼鯊群不同個體間的遺傳變異。

研究發現,幼鯊群間親緣關係遠,彼此間幾乎都只是單純的鄰居,雖然母鯊每胎可產下約14至18隻幼鯊,推測因自然死亡率高,最終島上成了獨生子天堂。

另,以主成份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針對所有樣本進行分析後,顯示東沙島上的幼鯊可能來自2大家族,但家族內多數是遠房親戚,僅共用育幼場,活動範圍沒有領域性。

劉商隱表示,這意味著東沙島為許多尖齒檸檬鯊母鯊的產卵場,更是南中國海族群重要的育幼場,過去無相關研究探討,附近也未曾發現其他棲地,更突顯東沙島的重要性。

劉商隱表示,在漁獲壓力甚高的南中國海,東沙能有穩定的幼鯊入添,主要歸功於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的管理與使用限制;他呼籲,島上的開發與觀光,皆須進行完整環境影響評估,建立配套措施,以保護這片尖齒檸檬鯊育兒繁衍的淨土。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