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8 | 中央社
子宮內膜癌難篩檢 醫籲停經前後注意異常出血
台北市議會民進黨團總召許家蓓罹患子宮內膜癌辭世,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癌是台灣婦癌首位,早期沒有明顯症狀,籲停經前後留意異常出血,每年定期婦產科檢查有助及早發現。
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民國110年的子宮體癌發生人數為3205人,子宮體癌分為子宮內膜癌與子宮惡性肉瘤,超過9成以上為子宮內膜癌,發生率在過去20年上升了近3倍。
馬偕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翁嘉穗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子宮內膜癌發生率已超越卵巢癌和子宮頸癌成為婦科癌症之首,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有長期月經異常的病史、曾被診斷罹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有婦科癌症家族病史、肥胖或罹患糖尿病等因素,與飲食西化有關。
翁嘉穗說,子宮內膜癌早期常見症狀為異常出血,好發於50歲以後,因時機正逢停經初期,易使人混淆是亂經或異常,常有民眾以為是亂經延誤就醫,但早期積極就醫檢查者多數是亂經,民眾不用太過緊張,建議更年期前後養成每年定期赴婦產科檢查習慣,有助及早發現異常。
翁嘉穗表示,針對子宮內膜癌早期症狀,除了異常出血以外,幾乎沒有其他徵兆可以作為警訊,一旦出現疼痛、子宮腔積膿或體重減輕等其他症狀,可能癌症進展都已經比較嚴重,癌症初期確實很難發現,連超音波檢查靈敏度都不高,只能透過侵入性的內膜切片診斷。
翁嘉穗說,近年民眾警覺性高,確診個案8成是早期,預後存活率也高。常有被診斷子宮內膜癌民眾會誤以為定期接受子宮頸癌篩檢就可以及時發現出異常,「這是錯誤觀念,子宮頸癌篩檢只能發現子宮頸癌」,呼籲50歲左右民眾每年定期內診、超音波,以利早期發現。
國健署過去也多次提醒,規律運動、適量飲用咖啡、健康飲食及維持適當體重,可有效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民眾應建立均衡飲食、少油、少鹽、少糖等健康生活型態,遠離癌症威脅;及時警覺自身健康異狀並就醫,依照醫囑進行檢查,及早接受治療,阻斷疾病進展。
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民國110年的子宮體癌發生人數為3205人,子宮體癌分為子宮內膜癌與子宮惡性肉瘤,超過9成以上為子宮內膜癌,發生率在過去20年上升了近3倍。
馬偕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翁嘉穗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子宮內膜癌發生率已超越卵巢癌和子宮頸癌成為婦科癌症之首,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有長期月經異常的病史、曾被診斷罹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有婦科癌症家族病史、肥胖或罹患糖尿病等因素,與飲食西化有關。
翁嘉穗說,子宮內膜癌早期常見症狀為異常出血,好發於50歲以後,因時機正逢停經初期,易使人混淆是亂經或異常,常有民眾以為是亂經延誤就醫,但早期積極就醫檢查者多數是亂經,民眾不用太過緊張,建議更年期前後養成每年定期赴婦產科檢查習慣,有助及早發現異常。
翁嘉穗表示,針對子宮內膜癌早期症狀,除了異常出血以外,幾乎沒有其他徵兆可以作為警訊,一旦出現疼痛、子宮腔積膿或體重減輕等其他症狀,可能癌症進展都已經比較嚴重,癌症初期確實很難發現,連超音波檢查靈敏度都不高,只能透過侵入性的內膜切片診斷。
翁嘉穗說,近年民眾警覺性高,確診個案8成是早期,預後存活率也高。常有被診斷子宮內膜癌民眾會誤以為定期接受子宮頸癌篩檢就可以及時發現出異常,「這是錯誤觀念,子宮頸癌篩檢只能發現子宮頸癌」,呼籲50歲左右民眾每年定期內診、超音波,以利早期發現。
國健署過去也多次提醒,規律運動、適量飲用咖啡、健康飲食及維持適當體重,可有效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民眾應建立均衡飲食、少油、少鹽、少糖等健康生活型態,遠離癌症威脅;及時警覺自身健康異狀並就醫,依照醫囑進行檢查,及早接受治療,阻斷疾病進展。
最新生活新聞
-
北北基宜留意豪、大雨 中南午後雷雨亦有局部大雨
(20 分鐘前) -
國道3號大溪交流道銜接台66線南出系統匝道 10/14下午3時開放通車
(28 分鐘前) -
新和興傳統歌仔戲《青樓淚》 探人情冷暖再現戲曲經典
(1 小時前) -
東北季風影響 基隆北海岸雙北宜蘭山區防局部大雨
(2 小時前) -
宜縣113年國慶升旗典禮暨全民活力健行活動 10/10清晨6時半登場
(2 小時前)